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鐵砧山與國姓井(比較篇一)
2012/07/11 21:52:05瀏覽1223|回應0|推薦4

鐵砧山與國姓井(比較篇一)

臺中市大甲區的東北角近郊,有一座小山,海拔236公尺,古名銀碇山,只因山頂地勢平坦,地表覆蓋紅土,色與鐵繡相近,遠遠望去,就如一塊鐵砧(圖1),故而稱之為「鐵砧山」。

1鐵砧山遠望

鐵砧山橫跨大甲、外埔兩地,位在大安溪下游南岸。山北削蝕成峭壁,天氣晴朗時,懸崖前遠眺,可見海峽近岸的點點船影,近望則大安溪橋就在身前(圖2),只覺得往來的車輛好像玩具一般。晨昏的景色尤其漂亮,總讓觀光的遊客留戀徘徊,不忍離去。

2遠眺大安溪橋

大甲前賢許天奎(1883-1936),號鐵峰,由其字號來看,當與鐵砧山有著地緣情分。許天奎有首〈鐵砧山石歌〉,載於《詩報》106期(19350601日),是一首七言古詩。

古詩一般稱之為古體詩,不限平仄、對仗;押韻的規定也寬鬆許多,轉韻隨興,「鄰韻」相通,去、入、上、平都能成為韻腳。詩文多半為偶數句,字數不拘。如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李白〈將進酒〉)。

古體詩是一種很自由的韻文,其體裁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至於字數不等的雜言詩等,一般都列於七言古詩之內。

 

〈鐵砧山石歌〉許天奎

山勢如砧石如鐵,此石久與塵世絕。不願鎸作墓前碑,轉眼身名俱泯滅。

紀功無分勒燕然,琢磨留作鄭王碣。紋理生成出鬼工,斑痕疑染英雄血。

他時高峙古祠前,煌煌文字誇忠烈。天荒地老碑應存,年代雖遙傳不沒。

 

〈鐵砧山石歌〉共有十二句七韻,押的是入聲九「屑」,「鐵、絕、滅、碣、血、烈」等字協韻,最後的「沒」字轉入聲六「月」韻。

 

〈鐵砧山石歌〉首兩句破題點出鐵砧山遠遠望去,其形狀就如打鐵舖上的砧板。這座鐵砧般的山,如同一塊脫凡超俗,與世隔絕的頑石。

「它」為何「久與塵世絕」呢?就是不願被鎸刻成墓前石碑,否則轉眼間,身名就被淹沒在黃土堆中,湮滅在歷史洪流裡。故詩人寫道「不願鎸作墓前碑,轉眼身名俱泯滅。」這兩句用擬人法,道盡了多少「石頭」的無奈。不禁令人想到兩則故事:

有一座寺廟裡供奉著一尊花崗岩所雕鏤的佛像,每日接受善男信女頂禮膜拜、打供奉養。而同一個山體開採的其他花崗岩「伙伴們」,卻被切割成入山石階,任人踩踏,「轉眼身名俱泯滅」。

浙江杭州西湖的西北角有一座「岳王廟」,墓闕後重門的對聯寫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佞臣」指的是墓道階下的秦檜、王氏(秦檜妻)、萬俟咼(典獄長)、張俊等四人跪像。以前常有人在此任意吐痰、小便,以發洩構陷岳飛之恨。現在立起了一塊牌子,上書「文明遊覽,請勿吐痰」。縱然如此,無辜的白鐵還是不能倖免於罰跪受辱與指責,比之「鎸作墓前碑」還不值。這兩則故事所描述的精神都是同一道理的。

「紀功無分勒燕然,琢磨留作鄭王碣。」也是擬人句法,前句引用「封燕然山銘」的故事。用恰當的豐富了作者所欲表達的內容,不僅文章的力度增加,更成為精鍊的辭藻

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西元89年),竇憲北匈奴單于,登上燕然山後,由班固撰文,刻石記功,史稱「封燕然山銘」。鐵砧山石雖然無緣為此役做任何貢獻,然而其有遠大志向,自我砥礪,將留作頌揚延平郡王事蹟與功業的石留作後人瞻仰。

鐵砧山石的紋理是自然天成的,就像是開台英雄的鮮血沾染在上面一樣,斑斑分明。有朝一日,定當高高聳立在開臺聖王祠前,以醒目輝煌而顯耀的文字,來讚美忠烈。縱然時光遠去,石碑料想猶存,歲月雖然不再,史蹟傳說卻可以長留在不同的年代中。

 

鐵砧山之所以成為觀光勝地,並不是風景秀麗而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傳言鄭成功曾經駐兵在此,為蕃兵所困,山中沒有水源,國姓爺向天祝禱後,以寶劍插入地上,甘泉奇蹟般湧現。此事傳為美談,「國姓井」之名也不脛而走。

許天奎這篇〈鐵砧山石歌〉沒有直接談到鐵砧山的名勝「國姓井」,卻在「琢磨留作鄭王碣」時留下張本,為「天荒地老碑應存,年代雖遙傳不沒」作伏筆,鐵砧山若作為鄭王碣,這碣就是「國姓井」。這種隱於詩句中的意旨,稱之為「重意」。

「重意」詩讀來雋永有味,深富另一層神秘感,乃作詩的一種高明手法。然而詩中是否有重意,就在於讀者對詩中的時空與作者背景的看法。如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後兩句是日落的可戀,或是年華的遲暮,還是國家危傾前的光芒仍在?說不定其中含有多層意義。

 

關於國姓井,比許天奎早三十多年出生的彰化貢生吳德功(1850-1924)(字汝能,號立軒)有首五言古詩〈國姓井〉,說的就是這一則傳說。

 

〈國姓井〉吳德功

線東有古井,俗以國姓名。傳言開臺時,鄭氏來駐兵。

軍士乏水食,拔劍鑿一泓。野老相流傳,眾口皆同聲。

攜朋同往觀,蔓草井邊生。果然滿斛泉,何殊在山清。

淆之亦不濁,水淨而沙明。銀沙時噴起,鼓盪靡少停。

靈泉衝天湧,纍纍貫珠呈。取篙投井中,頃刻篙上騰。

淘沙曝太陽,耿耿耀金精。真氣所磅礡,吞吐若有靈。

相傳古勝跡,奇景自然成。惜無大理石,題詩并鑴銘。

 

〈鐵砧山石歌〉是一首「重意詩」,押的是入聲韻,〈國姓井〉則是一首「敘事詩」,協平聲韻,韻部為下平八「庚」。韻字是名、兵、泓、聲、生、清、明、呈、精、靈、成、銘等,有兩字「借」自鄰韻,各為下平九青的「停」十蒸的騰」

 

〈國姓井〉一詩,人物、地點、物事、情節都非常明確,寫來平鋪直敘,無須雕章繢句。詩文大意為:

彰化東邊線東)有一口古井,俗稱為國姓井。傳言鄭成功開臺時,曾駐兵在此。軍士們缺乏飲水食物,鄭成功拔劍插入地上鑿出水泉。這則傳說野老們相互流傳,只要談到國姓井,眾人說的都是同一個故事。

因此攜同朋友前往參觀,雖然井邊蔓草叢生,井內卻是滿滿的水,如同自然生成的山泉一般

攪它一下也不混濁,水淨沙明清澈見底,井中的白沙與噴泉鼓動著、盪漾著,沒有一刻稍歇停息。

靈泉衝天湧出,如一串串珠子纍纍的穿在一起。拿一段木棒投入中,一會兒,木棒隨著噴湧的泉水浮上水面。再將井沙取些出來,在陽光映照下,如精金折射一般,閃閃發亮

剛正之氣是廣大無邊的,看那井水吞吐間似乎有著一股靈氣。自古相傳,優美的古蹟勝地,奇景自然天成。可惜沒有大理石可以讓人題下詩句,并鑴刻銘文於上。

 

讀完吳德功的〈國姓井〉,百年前的景況生動的重現在眼前。今日的國姓井(圖34),依舊是「果然滿斛泉,何殊在山清」,但是井沙人工化,不再「耿耿耀金精」,水源少了「銀沙時噴起,鼓盪靡少停」的飛奔畫面;亦沒有了「靈泉衝天湧,纍纍貫珠呈」的澎湃景象。然而井水依舊「淆之亦不濁,水淨而沙明」,澄明清透,歷久不竭。

34今日之劍井(國姓井

而今蔓草不再井邊生,在地方人士的號召下,國姓井整建多次,並在井的四周增建矮牆。右側牆上,鑲入清光緒11年(1885)大甲巡檢餘寵等人修築國姓井而鐫刻的「國姓井紀」(圖5)。

5國姓井紀

台北府新竹縣大甲鐵砧山國姓井,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困乏水,以劍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群鷹自鳳山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或云:兵魂固結而成。山麓田螺斷尾能活。謂當時螺殼棄置者均著奇異,僕曾經其地思古蹟不可磨滅,爰集同人建廟立碑為記,以誌久遠云。

 

傳說鄭成功來台攜有陰陽寶劍各一,雄劍刺死大魚精在河裏,平了風浪,造就了台北「劍潭」;雌劍則是「拔劍鑿一泓」,落在鐵砧山國姓井。前監察院長于右任便將國姓井改名為「劍井」,並親書劍井二字,立石為誌(圖6)。

現在劍井的石碑也成了訪古尋幽的標誌,彌補了吳德功惜無大理石,題詩并鑴銘」的遺憾。

6「劍井」于右任題

以上照片筆者攝於20127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663&aid=661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