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傳統市場 入田霞山人〈臺南魚菜市場〉
2013/09/18 20:01:23瀏覽3375|回應0|推薦5

圖一:筆者膠彩畫〈魚市〉80F,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傳統市場人稱「菜市場」,或為「街市」、「墟市」,有早中午營業的「早市」,有午後到下班時間營業的「黃昏市場」,夜晚營業的則為「夜市」,但是功能已經與「早市」和「黃昏市場」區隔,少了食材這一方面。

不管是「早市」或「黃昏市場」,台北、台中或台南、高雄,傳統市場裡主要的還是魚販、菜攤、肉販、豆腐擔、雞鴨店、水果攤。除此之外,市場當中,也有餐飲店、雜貨鋪、五金行、服飾店等等不同的商鋪小攤座落其中。

這熟悉不過的傳統市場,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大家共同的記憶,它充滿了鄉土特性,隨著節日的遞嬗而販賣各種習俗商品,卻有著許多平常忽略的消費底蘊,文化內涵等等,可以用一種新的角度去體認它。

 

小時候常常伴著母親上傳統市場,那時候人人拎著菜籃子,緩緩的選購一家所需的食材,一邊估計著預算,一邊規劃著食譜?

菜市場那個斤斤計較的天地,主婦們都有一身討價還價的功夫,買一把蔬菜還可要上兩根芹菜一把青蔥,切一排骨,還會補上一塊小肥肉,就是買個蘿蔔也要附上一撮香菜。豬肉是用報紙包好,豬皮上還印有動物檢疫與屠宰工會的幾個印章,魚去了鱗片後,將草繩往魚鰓一穿,提著交給顧客。

菜市場也有兒童不宜的,母親叫我不要看屠販正在支解的血紅生肉,遠離宰殺雞鴨的攤子,她也從不指定活禽現宰,不買牛肉。

我這個小跟班也不是來玩的,眼睛看著,耳朵聽著,心中也自盤算著。買高麗菜要先剝去外圍幾片葉子;蒜頭、馬鈴薯不能冒出芽來;蛤蜊要敲一敲,聽聽生死存亡;魚要看眼睛的亮度、魚鰓的鮮紅、魚體的色澤、硬度。這件事真的很重要,魚不新鮮,再厲害的廚師都沒輒。總之林林總總,難以盡數。

偶爾家中缺幾樣食材,就是我出力的時候。有時錯了,有時買多了,還有時被老闆給坑了,不管如何母親從不罵我,她說這些都是我人生寶貴的經驗。

上市場不是婆婆媽媽的專利,我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就能獨自買菜。剛開始多為豆腐、雞蛋、蔬菜等簡單的食材,直到國中以後才漸漸的可以全權處置,不過除了自己喜歡吃的食材之外,還是有一張購買清單的。

隨著歲月的淘洗,我從小弟弟、少年ㄟ、帥哥,到今日禮貌上稱呼的「大哥」,然而這大哥已經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相信有一天會直接跳到「阿伯」。

早市從半夜就進場,晌午時分大概就準備打烊收攤,這時老闆會很阿沙力,包準可以買到慷慨而窩心的便宜價,不過選擇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

過午後,整個早市場則有些落寞,剩下幾攤雜貨、五金、服飾的店鋪。這時走在葷腥猶存的市場中,看著攤位旁收拾好的一袋袋垃圾,竟有一股迷惘,頹然的加深了物競天擇的無奈與罪惡感。

黃昏市場也是城鎮的的生活動脈,上班族可以不必趕早市,下班後從容的隨興逛逛,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炙熱的燈泡,泛黃的光線,肆意的叫賣聲,活絡出一幅與早市般熱鬧滾滾的黃昏市集。

我喜歡逛傳統市場,甚至在國外旅行也要走訪當地市集。相同的,很多外國人對台灣的市場也感興趣。日治初期來臺的日本文人當中,有一位入田霞山人(生平事蹟不詳),在與「玉山吟社」瀨秀次郎等人交遊當中,寫了一組南遊雜詩,其中有一首七言絕句〈臺南魚菜市場〉載於196021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第一版。詩云:

 

結構整然書不如,魚商菜買各離居。

杖頭挂上錢三五,購得銀鱗長尺餘。

 

詩中記述入田霞山人在臺南魚菜市場買魚所見、所得。全詩勾勒出當年台南魚菜市場的風貌特色,還有魚價與買賣情況。從靜態的魚商菜販景觀,到詩人悠閒情調的動態描寫。

入田霞山人所見的台南魚菜市場,攤位一個個整齊的排列著,遠遠望去,比書架上的藏書還要井然有序,結構整齊劃一。走近仔細詳看,魚商菜販,各有各的固定位置,不至於混雜,呈現了魚菜市場良好的秩序與分類。

接著入田霞山人描寫買魚的經過。詩人雖然只帶了三五錢,卻買得了長度一尺多的大魚。

原本忙碌的魚菜市場,在入田霞山人的詩中卻只看到一種悠閒,而有一種美感的愉悅。感情豐富的詩人,知道美感的分享性,所以藉由詩的創作,讓人知道入田霞山人花得錢三五,購得銀鱗長尺餘的那一份歡樂。

元代有一位老翁,早晨起來看見了雨後美麗的景色,忍不住喚醒詩人劉因,要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分享給他人。因為剛放晴的天氣十分感人,山色如洗,特別青翠,好風景是可以感染一個人的心情的。而詩人劉因就藉由詩作,也將之分享出去。他在〈村居雜詩〉寫道:「鄰翁走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

入田霞山人所分享的那份悠閒是「杖頭挂上錢三五」的不拘束,任意的帶上幾個錢就出門了。

這個「杖頭錢」可是有典故的,一般指的是沽酒的錢,然而本詩指買魚錢。這出處可見《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任誕〉「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世貴盛,不肯詣也。」意思是阮宣子常外出散步,把百文錢掛在他的拐杖上,到了酒店,便一個人飲酒為樂,就算是當時的達官顯貴要求相見,他也不會前去拜訪的。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寫「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寫的也是這一副脾氣。

故後世以杖頭錢代指沽酒的錢之外,還有一種放蕩不羈的描述。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之一〉:「但願親友常含笑,相逢莫吝杖頭錢。」李賀〈自昌穀到洛後門〉「杖頭非飲酒,吾請造其人。」說的都是沽酒的錢。

「杖頭錢」亦稱為「杖頭資」,這日本人可能不喜歡喝酒,所以拿「杖頭錢」買了一條魚。

話說回來,我很欣賞「結構整然書不如,魚商菜買各離居」的那份美。「魚菜市場」是我一直想要創作的繪畫題材。有一年放下靦腆,展開市場美感之旅。每天帶著相機漫步在水果攤的顏色與樣式間,雜貨店的乾貨與瓶瓶罐罐上,魚販光亮的海產和生鮮裡(圖二)。傳統市場成了我追尋感與創意的天地。

這些照相舉動很難獲得商家的同意,逛了幾天,遭受很多白眼。最後在老婆的人情攻勢上,找了一家時常光顧的魚販,終於讓我作些速寫、照相與部分商品的特寫鏡頭。

回家之後經過整合,構圖了幾次方才定稿,畫成了一幅八十號的膠彩畫〈魚市〉,目前為高雄市美術館典藏。(圖一)

 

傳統市場深入台灣每一個角落,環境大多是封閉的,而露天的傳統市場,多是不斷延伸自然形成的市集,因著族群的不同,也有「客家」與「眷村」的分別,各具特色與市場型態。

逛傳統市場並不舒服,髒亂、潮溼、多水漬,天氣陰晴雲雨,冷熱溫涼,在環境上造成很大的變異。此外,市場中人潮洶湧,商品沒有標示,還可殺價,購買費時,且由於攤商吆喝商品,人們就地還價,聲音吵雜,喧亂。然而這些都是傳統市場的特色,有著台灣市集特殊的美,和台灣人文獨特的風貌。

從小到現在,搬了幾次家,市場的風氣、特色甚至價格總會有一點點差異。有些舊日往來的菜販魚商們路上見面還認得,多數已經模糊;市場雖然幾經改建,買賣還是老樣子。人聲鼎沸,偶而混著一兩個敗類,永遠有買不完的食材,吃不盡的攤子,卻也要注意衛生。還有跑單幫的江湖術士,憑他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把一件普通的用品,說成神品,購買之前都要注意,不能貪小便宜。

如今超級市場的出現,雖然瓜分了傳統市場的業績,但因民眾的購物習慣與地緣關係,傳統市場仍然佔有一定的地位。

 

詳細註解可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總覽─飲食詩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63

 

圖二:魚販光亮的海產和生鮮  筆者攝影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663&aid=859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