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生氣味─傅錫祺〈醋〉
2013/09/17 14:58:27瀏覽1253|回應0|推薦2

醋在自然環境中生成,因此人類很早就知道如何製造此類酸味液體。西方國家多以水果發酵,東方國家則以穀物釀製。有人認為,中國的醋起於商朝或更早,但也有人附會,醋是杜康的兒子黒塔,存放酒糟中的不經意之作。一般而言西周時期,醋已經被釀造出來,《周禮》上有專門掌醋的官叫做醯(音ㄒ|人,掌供五齊七菹等釀酢之事。

醋,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烹飪上的好助手,餐桌上的必需品。俗話說「無醋餐無味,無醋不成席」。醋,不僅調味佐料,增加食物滋味,還能有效解毒去濕,生、藥用與諸多日常生活上的功能。

汪昂所撰之《本草備要》記述:「醋,可除濕散瘀解毒下氣、消食開胃。李時珍《本草綱目》裡記也記載了醋的藥用功效:「無非取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所以不少中外報導,拿當作營養食品。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醋的本字為「酢」。「……《說文》醶也。《徐曰》今人以此爲酬酢字,反以醋爲酢字,時俗相承之變也。」說文解字也說:「醋,客酌主人也。」「醋」的本意是「客酌主人」,今人將「酢」作為「酬酢」用字,「醋」作為「醋酸」用字,音義已分。倒是傳自中國釀製技術的日本,一直沿用漢字的「酢」,自有其文化保存的特色。

 

傅錫祺〈醋〉

臺中潭子有位前清秀才傅錫祺(1872-1946),晚號澹廬老人,鄉民尊稱他為「秀才伯」,曾應聘為《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主筆。大正9 年(1920)為臺中州潭子墘區長,後改制為庄長。著有《櫟社沿革志略》、《鶴亭詩集》。它有一首七言絕句,以〈醋〉為吟詠的主題詩云: 

辛鹹一樣供盤餐,勝似黃梅濺齒寒。

莫向微生頻乞取,書生氣味本來酸。 

傅錫祺1906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本詩在題目之下有一註腳:「金曜會第三回宿題」。寫的是日本話用語。由此註腳我們可以知道〈醋〉一詩正為櫟社文人活動所分配的課題,完成於日治時期。

「宿題」與當年台灣詩人流行「擊缽吟」活動有關,此一師法古人「擊缽催詩」的文人雅集,乃酬唱聯吟的一種創作表現,具有時代意義

臺灣的詩社活動,自清代起就十分活躍,受到閩地影響,閒詠性靈之外,擊缽的風氣亦十分興盛。乙未割台後,台灣文人面對異族統治的無奈,只能寄情于文化的尋根薪傳,在此環境中,詩社紛紛成立,課題成詩的「擊缽吟」盛行一時。

 

辛鹹一樣供盤餐,勝似黃梅濺齒寒。

本詩的起句、承兩句「辛鹹一樣供盤餐,勝似黃梅濺齒寒。」一寫醋的刺激與酸鹹特質,可作為「食物總管」。二寫醋的酸性更勝於齒生寒顫的黃梅,來凸顯醋的獨特酸味。

醋,不僅調和味道、提引香氣,還能消膩解腥,添加菜餚的甘旨鮮美。

在台菜中,「醋」的使用就是一盤佳餚的訣竅。因為台菜的酸有層次,而且還要豐富,最難能可貴處要溫文爾雅,婉轉含蓄。倘若對醋的選用與理解不足,對酸不夠敏銳,就當不成台菜好廚師。

雖然「辛鹹一樣供盤餐」,有的師傅可以明顯的表現酸味在回甘中,有的可以把醋用到溫柔婉約。台菜主要用酸,不像其他菜系主要用辣,可以嗆到令人掉眼淚。所以「一樣供盤餐要能拉出勝似黃梅濺齒寒」的酸,得酸得夠含蓄,有境界的層次,慢慢調出主菜的強度。醋在這時候,不僅開胃、殺菌、增進食慾,刺激胃酸分泌促進腸部蠕動,還會令人永生不忘。俗話說:「不是媳婦巧,而是材料夠。

醋在「供盤餐」,當做「辛鹹」調味上,就是不能酸到讓食客嗆著了。「勝似黃梅濺齒寒」,在酸的處理上,一定有其獨特之處。

 

莫向微生頻乞取

本詩第三句「莫向微生頻乞取」,引用《論語‧公冶長》,微生高乞醯(醋)的爽直但迂腐的遺聞。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姓微生,名高,也有人稱作尾生,與孔子同鄉,是孔聖人弟子,受到鄉里普遍的讚譽。大家都認為他性情坦率豪爽,正直守信。

有一天,微生一位舊識來向他借醋,而微生家中的醋剛好用完,微生非但沒有拒絕這位故友,反而向鄰家借了醋來給他。孔子知道後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正直坦率呀?當有人向他借醋,用完了就直說沒有,還要向鄰人討來轉借給他。」

孔子的評價是,不誠實而弄虛作假,因此不能稱之為耿介真率。夫子的話果然沒錯,微生高樂於助人是好的,但是過於迂腐,反而害了自己。

《莊子‧盜跖》有這樣的記載:「尾生(微生)與女子期于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微生)為了追求愛情,和一位姑娘約定私奔,於是兩人約在韓城外的橋邊相會。當尾生來到橋邊等候時,天氣突然轉變,大雨傾盆而下,山洪暴發,尾生為了信守誓言,拚死的抱著橋柱,最後活活淹死。

當時與尾生相約私奔的姑娘,因為行蹤敗露,被父母監禁,半夜時才伺機得脫禁錮,來到相約的橋邊。此時洪水已然退去,斷了氣的尾生依然緊抱著橋柱,似乎在表達他至死不渝的承諾。

姑娘追悔不及,傷痛中抱著尾生的屍體,縱身投入江中。《淮南子‧說林》在尾生抱柱而亡的事情批評道:「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註:隨牛之誕,趕牛人的謊言。)

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的愛情悲劇,「尾生之信」。李白的〈長干行二首之一〉寫道:「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抱柱信」的典故,說的就是尾生堅守信約,死抱著橋柱而被水淹死的故事。

 

書生氣味本來酸

這兩則文獻,令人感觸很深,從「鄰人乞醯」(醋)到「尾生抱柱」,成了固執於信守承諾,而不知變通的的書生之氣。故而傅錫祺最後一句寫道:「書生氣味本來酸」。借微生高的正直不知變通,來自嘲書生間的寒酸。

為何作者會說「書生氣味本來酸」呢?因為書生沒有特殊的謀生能力,大部份是貧寒文士,向來喜歡字字斟酌推敲,談起話來咬文嚼字,寫辭章喜歡援引僻事,因此古人對這些迂腐而不知變通的書生,稱之為「窮酸餓醋」,「酸文假醋」,簡稱為「寒酸」或是「酸寒」。因其酸氣與醋的特性很近,故而窮酸的讀書人,也被叫做「措大」(醋大)。

唐朝韓愈的〈薦士詩〉有云:「酸寒溧陽尉,五十幾何耄。」「酸寒」說的就是唐代詩人孟郊。孟東野早年貧困,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五十歲方任溧陽尉。可見得文人本身也自認為讀書人是「酸寒」、「窮酸」了。

有一則故事說,某位書生,為了慶賀友人家中喜事,托人帶去了兩藍賀禮,並修書一封,上面寫了一副對聯道:「醋浸曹公一壇,湯燒右軍兩隻。」

這一副工整的對子,充分表達了讀書人掉書袋的老毛病。

文章中的曹公,便是曹操。曹操率兵途中,因為士兵們口渴難耐,他就騙說前面有一片梅林。這一計,果然誘使士兵們空想著前方的酸甜梅子,不覺口齒生津,達到解渴的目的。所以上聯的「曹公」,便寓意了「望梅止渴」的掌故,以「曹公」代言梅子。「醋浸曹公一壇」簡單說不就是一壇醋梅嗎?

書聖王羲之當過右軍將軍,性愛鵝。在晉代,鵝是珍貴的,故而他曾經為道士寫過黃庭經,用它來換得鵝群。下聯以「右軍」寄義「黃庭換鵝」故事,所以「右軍」就成了「鵝」的代名詞,因此繞了一大圈說「湯燒右軍兩隻」,到頭來只不過是燒鵝兩隻罷了!

這就是文人的酸氣味,寒酸、細酸、酸丁、酸寒、酸子……「酸」幾乎成了讀書人的代名詞。

 

秀才伯傅錫祺,因為中日戰爭失去了進取舉人的機會,寫的雖然是「醋」,似乎也在訴說異族統治下的文人,有志難酬,而以寒酸戲謔自嘲,發洩心中的憂憤吧!

本詩讀來別具肺腸,「莫向微生頻乞取,書生氣味本來酸」,更令人興起今愁古恨之嘆。

 

詳細註解可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總覽─飲食詩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89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663&aid=856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