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8 17:23:11瀏覽2336|回應0|推薦3 | |
筆者膠彩畫 30F 〈丁香魚的季節〉 在饕客的眼中,台灣美食五花八門,「正港台灣味」其精要之處,就是菜餚平實,雅淡甘羞,充滿傳承和在地特產風味。 舉凡新竹貢丸、埔里米粉、池上便當、萬巒豬腳、清水筒仔米糕……等等無法一一列舉。但我相信,大部份的人都吃過一種極小而富含鈣質的魚,叫做丁香魚。而 丁香魚,學名為「日本銀帶鯡」,身體細長,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背部青綠色,體側有銀色縱帶,腹部呈銀白色,故又名「小銀魚」。仔細的聞它,有著一股悠悠的丁香花味。魚的體形,又好似漁家女的金丁香耳垂,因此有了丁香魚這個幽雅名號。 丁香魚古稱「海蜒」,中醫藥典記載:「海蜒,味鹹性溫,有清熱、止瀉之功效。」現代科學也認為丁香魚的營養價值極高,除了「補鈣」之外,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個體雖小,卻是漁民賴以為生的小型經濟魚類。 丁香魚為澎湖特產之一,白沙鄉赤崁地區的產量最為大宗。每年農曆三月,母丁香魚洄游到澎湖北海產卵,因為該地水域清澈,擁有寬廣的淺坪珊瑚礁,極適合魚類孵化。也因為藻類眾多,是丁香魚成長的好環境。故而夏季的「捕丁香魚」和冬季的「採紫菜」,同為赤崁地區漁撈活動的重心。 每年五月到九月,是丁香魚的盛產季節,也是澎湖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五月之際,丁香魚約三公分左右,俗稱「小丁」;近年來,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和永續利用,國曆五月是丁香魚的禁捕期。這一政策很可貴,也值得肯定。 六、七月間,丁香魚增長到七公分大小,是為「中丁」。這個時期,漁民開始撈捕丁香魚,為了確保丁香魚的鮮度,會在船上將魚立刻煮熟,回港之後再將丁香魚曬乾、加工成小魚乾。 到了八月就是「大丁」了。故而今年八月,澎湖當局擴大舉行白沙丁香魚季,活動在赤崁漁港碼頭熱鬧展開。不僅免費提供遊客品嘗,還有特產競標、樂團演唱、煙火欣賞。因為丁香魚是赤崁人的驕傲,而赤崁更是澎湖丁香魚的代名詞。 小小的丁香魚,成就台灣佳餚另一番口味。不僅味覺是一種享受,在視覺的要求上,也因菜色多變,呈現不同樣式,有多少煮法,就有多少樂趣。大多是生活演變下的美食滋味,不管是油炸、佐湯、清蒸、快炒等等不一而足。不單經濟實惠,縱使家常手藝,也令饕餮之徒饞涎欲滴。尤其是「丁香花生」,雖是庶民小吃,亦為餐廳必備的開胃堂菜。 說到丁香花生,我也有興趣蔥爆它一回。首先將丁香魚裹些太白粉後,放入鼎沸的鍋中油炸,此時火候要拿捏好,達到外酥內嫩的最高境界。之後將油瀝乾,加入少許鹽巴及胡椒粉拌勻,倒入爆香過的蔥末辣椒,拌著花生快炒,最後加上香菜末與少許香油後起鍋。 這一道丁香花生,作起來簡單方便,用來佐飯、下酒,不僅好看,甚至能勾起食慾,保證老饕們口舌衝動,齒頰留香,是很道地的台灣美食。 丁香魚除了當食材之外,還可製作成丁香魚醬。丁香魚醬可當醬料之外,又能作為下酒菜、炒麵、拌飯、配稀飯、夾饅頭、土司等等。 清朝道光年間,曾兩次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的周凱(1779年-1837年),他有一組詠物二十四首,詩中書寫的正是澎湖,收入《全臺詩》第貳冊。除一題吟詠文石,是為礦產外,其他皆是螺蝦魚貝的海產。 其中一首七言絕句〈丁香魚〉,以一個來自浙江的外鄉人眼光,描述澎湖的特產丁香魚。我們從其詩後的腳註:「長寸許,身圓尖。澎人以為醬,稱佳品」,了解到周凱寫的是丁香魚醬。
蟻子曾聞堪作醋,澎湖佳味有丁香。 京都可惜無人寄,崇效花前客未嘗。
詩中的「蟻子」,就是螞蟻的卵,〔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提到:「交廣溪洞間酋長多收蟻卵,淘澤令浄,鹵以為醬。」故而周凱寫道:「蟻子曾聞堪作醋。」說的就是蟻子醬,用螞蟻的卵所作成的沾醬。〔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記載:「《北戶録》云:『廣人於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名蟻子醬。』按此即《禮》所謂蚳醢也,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註:蚳,音ㄔˊ螞蟻的卵。醢,音ㄏㄞˇ:用肉、魚等製成的醬。) 古人用螞蟻的卵當沾醬,而「澎湖佳味有丁香」,不知這澎湖佳味是否和今日的丁香魚醬相同。 在東南亞地區,當地人民會將小魚加上鹽,熬製成醬汁,稱之為「魚露」,當沾醬來使用,是海鮮的最佳佐料。筆者曾在柬埔寨見過當地的居民製作魚露。他們將河中捕上來的魚、加上鹽巴,層層鋪在桶子裡面,長期的擠壓使其發酵,之後蒸餾成調味品,聞起來腥味很重,沾起來卻很可口。魚露也是泰國菜中很重要的鹹味來源,其地位等同於中式料理的醬油。 周凱〈丁香魚〉一詩最後轉到清朝的國都北京城,「京都可惜無人寄,崇效花前客未嘗。」「京都」就是北京,而「崇效」則是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 年)的崇效寺,也在北京。崇效寺中多植棗樹,故又稱為棗花寺,時有騷人墨客前來吟詠性情。 丁香魚產自深海水域,是內地的中國人無緣一見的食材,更別說是享受它多樣化的菜餚。故而以「京都可惜『無人寄』,崇效寺花前『客未嘗』」,來襯托丁香魚的難得。 張拓蕪有一篇散文〈佐茶的魚〉,描述他的家鄉安徽涇縣,有一種小魚,長在琴溪之中,很像丁香魚,不過體積要小些,叫作琴魚。琴魚產量少,在當地買賣是論兩不論斤的。張拓蕪刻畫他的祖父吃琴魚的情景道:「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去『箝』,每次只限兩條魚,我說爺爺好小氣,他老人家笑笑說:『這東西比鴉片還貴哪!』」 物以稀為貴,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近年來,不穩定的氣候,會使丁香魚的產卵期順延;海水的溫度太低,寒害也能迫使魚苗夭折,產量自然銳減。先進的捕撈作業雖能擁有大量的漁獲,卻傷害了保育工作,漁民兩代間的傳承青黃不接,這些都是澎湖丁香魚產量一年不如一年的隱憂。 縱然川淵深而魚鱉歸之,有朝一日資源也會漸漸耗盡,到時因為希罕,必然物價飛揚,只能從記憶中緬懷享用丁香魚的福份。所以我們要保護海洋所有的幼苗,節制捕撈,不要吃那些來不及長大的小魚。屆時不僅「京都可惜無人寄,崇效花前客未嘗」,連近海的我們都得吃得捉襟見肘,悚然心驚,甚至裘弊金盡無魚可補的時候。 詳細註解可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總覽─飲食詩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29 篩選丁香魚-筆者攝影 晒丁香魚1-筆者攝影 晒丁香魚2-筆者攝影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