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8 19:48:04瀏覽1399|回應0|推薦2 | |
審美幻想對詩人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在平淡的生活之外,加入一些個人的想像因素,而文學真正的快感,就是來自於心靈張力的釋放。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認為: 不可思議的作家從什麼源頭提取創作素材,他如何用這些素材使我們產生如此強烈的印象,在我們心中激起我們自己根本無法想像的情感。 每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是一個詩人,除非最後一個人死掉,否則,最後一個詩人便不會消失。 是的,作家知道怎樣利用技巧,怎樣通過幻想來美化與克服平淡而微弱的生活情景,而你我都是詩人。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認為潛意識中有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這一部分,是人類祖先幾千年來經驗的累積,通過遺傳存在於個人潛意識(無意識)的最深層,這是一種遺傳傾向。相對於無神論的弗洛伊德,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中充滿了神的形象。 古人的經驗具有無比的魅力,審美幻想雖是西方的重要概念,卻早已在中國生根茁壯。 月亮有著祖先流傳下來的一種集體潛意識的審美經驗和藝術創造等概念和範疇,經由月亮的神話原型,衍生出嫦娥、月兔、吳剛……,再經由文學幻想,不斷深化。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些前人經驗與幻想的意象,皆在孤單之時對「團圓」的企求,其來源於文學與藝術的幻想。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的審美幻想便取決於「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記憶容易淡忘,經歷卻因人而異,幻想的世界也容易變質。那麼就用一種族群的共同意象,以有形的事物,表現共同的無形觀念。若說「酒」是文人孤單的的美學命題,那麼「月餅」在經由幾世紀的傳承,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團圓象徵。
月餅傳說 古代帝王有春日祭天,秋天祭月的儀式。《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 在民間,八月中秋也有拜月習俗。至唐宋時期,賞月、祭月之風更盛,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拜月餅的習俗也就慢慢形成了。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拜月的可口聖物,經過許多傳說、神話、幻想成為民間最深刻的共同記憶,形成習俗、象徵團圓,不覺之中又成為親友間相互餽贈的節令禮物,人際關係中互通有無的負擔。 關於月餅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別史。 一說,唐高祖年間,邊寇犯境,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於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餅盒,取出圓餅,手指明月笑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將餅分給群臣一起吃,這是中秋吃月餅的外傳。 二說,唐僖宗在中秋節之日,知道新科進士正在設宴慶祝,便命禦廚將月餅用紅綾包裹,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一段歷史記載於《洛中見聞》,是有關月餅最早的的典籍。 三說,北宋時期的中秋節有爬山登樓,爭睹銀盤,祭拜圓月儀式,供品則是圓餅。據《燕京歲時記‧月餅》云:「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祭畢而食者」。這就是宋代中秋吃月餅的記載。 或傳言,元代末年,劉伯溫組織農民起義,特製大圓餅,內藏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起義。明朝建立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全天下。對於這一個傳說我是存疑的,因為很戲劇性,可謂成功的通過幻想而成為一種異聞。 可以確定的是,月餅於明朝時已經流行於民間。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提及:「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
月餅品種 宋代的月餅很精致。有「荷葉」、「芙蓉」、「金花」等等雅稱,北宋之時,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而在宮廷內流行,後來流傳到民間,俗稱為「小餅」或「月團」。陸游在〈飯罷碾茶戲書〉一詩云:「『小餅』戲龍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易少夫人的詞〈臨江仙〉:「何處甘泉來席上,嫩黃初湯銀瓶。『月團』嘗罷有餘清」都有月餅的影子。 「月餅」一詞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宋代文學家周密《武林舊事》亦有提到蒸的「月餅」。 明代之後,中秋吃月餅在民間更廣為流傳,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也用到月餅的浮雕之上,很受人民青睞。 清代更詳細的記述了月餅製作方法,也出版了書籍。清朝的楊光輔即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鄭家珍〈月餅〉 台灣光緒年間舉人鄭家珍(1866-1928),字伯璵,號雪汀,新竹縣人。於明治41 年(1908)以全省算術第一名保送專科,聲名大噪。大正8 年(1919)返新竹定居時期,有《雪蕉山館詩草》傳世。 鄭家珍在《全臺詩》第拾陸冊,有首〈月餅〉的七言律詩:
桂花香裏雜胡麻,漢代湯官巧製誇。 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 齧來蛟口邊曾缺,照徹蟾光色有加。 我願團圓同此夕,人間無復餅師家。
在題材上,中秋節不寫月亮,而寫月餅,創作的人不多。首聯第一句「桂花香裏雜胡麻」呈現一種嗅覺與視覺的美,讓人通過聯想,進入第二句「漢代湯官巧製誇」而突破時空限制。這一首詩重點不在幻想,審美的觀點於頷聯「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這一聯表現最多的色彩與想像,其他句子則多為直鋪其事。 倒是頸聯上句:「齧來蛟口邊曾缺」很有趣。這讓我想起小魚《出去吃麵》書中那一篇〈喝茶的方法〉。他說:「喝茶是把茶杯裡的茶,倒進嘴巴裡,然後吞下去。這是大家都一樣的。」因此想用另外一類的方法來做我的解讀,也算是一種詮釋吧!如下:
月餅
桂花香 馥郁芝麻粒當中 陣陣夾雜禦膳湯官 傳承的驚嘆 巧製的白絹內盒 鋪上層層的雪 雍容的紅綾外蓋 裹著絲絲的花 滿滿的禮 怎敵他一口啃下
銀光皎皎 磨成一片冰鏡 流光粼粼 滿溢一輪金波 人間的歡顏 夢裡的天緣 就在八月節的 夜裡
今天之後 有誰 天亮以後 可有人 會再提起 那個 金牌師傅的 漢宮月餅
月餅發展到今日,成為華人中秋節應景的傳統糕點,品種可謂族繁難以盡載,風味則因地而異。以廣式(圖1)、、京式(圖2)、蘇式(圖3)月餅最為有名。而我個人則偏好台式月餅(圖4)裡透著豬油香,一層層酥脆的外皮,裹著豆沙肉餡,尤其是綠豆椪更為適口。至於蛋黃酥,最近也擠進中秋餅食的行列,內餡以鹹蛋黃為主,因為蛋黃熱量太高,只得敬謝不敏。不知鄭家珍的「桂花香裏雜胡麻」是屬於何種滋味。 林炳煌〈月餅〉 與鄭家珍同年代的台灣先賢林炳煌(1868-1936),又名聯輝,字耀亭,以字行,號守拙,別號樹德居士。臺中廳藍興堡樹仔腳庄(今臺中南區)人。光緒19 年(1893)以第十一名考入臺灣縣學生員。日治之後,曾任臺中區長。他也有一首〈月餅〉的七言絕句,收在《松月書室吟草》。
鏤廓瓊肌製作鮮,冰輪如掛九霄邊。 畫來不為充饑設,聊補情場缺陷天。
月餅的輪廓,雕得很仔細,表皮也非常精緻。形狀就像高掛在中天的一輪滿月。然而月餅不是徒具虛名,它是團圓美滿的象徵,不僅彌補兩地情侶的相思之意,更能在內心裡獲得慰藉。 作者這首詩面對著無法圓滿的「情場缺陷」,藉由如同滿月的月餅,達到補償作用,也是一種審美幻想,是集體潛意識的轉移,由月亮而月餅。 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一份「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與樹德居士相同,可是張九齡「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的相思之情無法取月亮來相贈,只求夢中相見的盼望。然而在林炳煌的詩中多了有形的寄託,因為月餅可以「聊補情場缺陷天」! 人們對生活、人事的更進一層,總存著幻想和冀望。這種主觀願望,把詩人引領到理想而充滿幸福的境界中。大家再經由文章接受這個觀點,成為共同的審美幻想,求同存異之後,形成族群之間的共識。 當皓月當空,闔家團圓的夜裡,也是把酒慶中秋的時刻,那家不是吃餅共蟾光呢?
詳細註解可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總覽─飲食詩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11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13 圖1 廣式月餅(網路資料) 圖2 京式月餅(網路資料) 圖3 蘇式月餅(網路資料) 圖4 台式月餅(網路資料)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