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8 17:41:53瀏覽1693|回應0|推薦2 | |
我想很多人都喜歡「吃豆腐」,除了它白如純玉,細膩凝脂;吹彈可破,鮮嫩味美之外,在烹調的應用中,小小的一塊豆腐,它能蛻化成千百種佳餚。(圖一) 輕易說得出口的就有:麻婆豆腐、湘味豆腐、宮保豆腐,脆皮豆腐、蝦仁豆腐、青蒜燒豆腐,……還有簡單上手的涼拌豆腐等等。它滿足大家酸、甜、苦、辣、鹹上的差異,香、臭皆宜的氣度。 豆腐不僅能整治主要菜餚,還可作為點心、餡料,從小吃,大菜,到包辦整個酒席的「豆腐宴」,五花八門,大小通吃。 豆腐的樣式也從板豆腐、老豆腐、嫩豆腐、凍豆腐、蛋豆腐、臭豆腐、百頁豆腐等等,快速的轉化著豆腐料理的多樣性,從而參與蒸、煮、炒、滷、燉、煎、炸、燙以及各式火鍋的盛宴。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物,營養豐富、價格便宜,諺語說:「沒肉也有四兩豆腐。」所以上館子該點些甚麼菜餚而猶豫時,我會建議來盤豆腐。如今集各方食粹精華於一身的台灣,各家餐廳都有拿手的豆腐絕活,豆腐早已成了國人飲食當中難以缺少的一項食品。 豆腐可謂老少咸宜,童叟無欺。縱然是寒門細酸,荊釵布裙,個個吃得起;不管刮風下雨,豔陽高照,人人買得到。它便利合宜,有著一種甘於平淡的情操,素食葷菜都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艱厄苦難的年代,解決了不少巧婦的煩惱,對民生的貢獻不容小覷。 北宋文學家蘇軾得罪宰相王安石,發生了著名的「烏臺詩案」,在四十五歲盛年之時,被貶謫到黃州,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東坡先生在黃州雖然充當團練副使,卻是一個受到監視的閒散小官,而且一貶就是五年。這段時間,他隨僧蔬食,釣魚採藥,寫了數百篇詩歌、筆記,文章不計其數。在他的《東坡三十二味》中,有一道「東坡豆腐」,就是在黃州首創的。 北宋俸給有限,東坡往來的鄰居也都是貧困人家,加上他重視飲食調理,尤其是素食養生,因此首創素食菜肴──「東坡豆腐」。並在《養生難在去欲》文章中記載:「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訂立了「三養」:「一:安分以養福,二:寬胃以養氣,三:省費以養財。」在寫給《送喬全寄賀君》詩中有云:「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問養神。」 這道「東坡豆腐」菜肴,很快就在黃州傳播開來,也隨著他的升貶,在各地之間廣為流傳。正合了他的遺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在生命中最難堪淒楚的時期,自己卻認為是畢生功業之所在。 明代龍遵《食色紳言》中,也談節儉之益,非止一端。其論點與東坡居士異曲同工,今節錄於下:「儉則不貪不淫,可以養德。」「省嗇淡泊,可以養壽」。「疏食菜羹,可以養神」「一從儉約,可以養氣。」對於他所說的「四養」,我以豆腐來談談個人見解。 古代的清官,人稱豆腐官,由於俸祿微薄,豆腐正可表現一種克儉克勤,樸素守成的風氣,所以「養德」。 豆腐中的維生素E,可以抗衰老,所以「養神」。 更因為豆腐含有豐富的大豆蛋白,卵磷脂、食物纖維,異黃酮素、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各種礦物質。因其不含膽固醇與脂肪,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故而「養壽」。 豆腐雖然便宜,卻可做出不同凡響的佳餚,縱使平淡如青菜豆腐湯,亦能滿足營養與口味的需求,令人心神清爽,所以「養氣」。 我這「四養」分析,不知看官們以為如何? 有一則豆腐美談,說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遊興方濃,錯過了宿頭,借住在民家中。鄉下人沒有大肉大魚,只好端出家常的「菠菜燉豆腐」招待。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偶而吃到清淡口味的料理十分驚喜,便以「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為這道菜命名,自此「金鑲白玉板」傳遍大江南北,成為料理界的名菜。 「金鑲白玉板」又有一說,是豆腐煎之呈金黃色,是御宴之一。這名字取得形色具備,不覺間還聞到豆腐香。金鑲白玉,就成了豆腐美稱。 乾隆進士,美食家袁枚,為了一道芙蓉豆腐的食譜,俯首三折腰,屈尊求教芙蓉豆腐的秘技。這好不容易得到的食譜,袁枚寫在《隨園食單》裡,讓後人看得到芙蓉豆腐的制作方法,讓更多的饕客共享,如今已流傳海內。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黃蓉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的「火腿蒸豆腐」,征服了貪吃的「北丐」洪七公。金庸寫道: 「那豆腐卻是非同小可,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廿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紮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去不食。洪七公一嘗,自然大為傾倒。這味蒸豆腐也有個唐詩的名目,叫作『二十四橋明月夜』 」。 一樣豆腐,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不僅能燉出乾隆喜歡的「金鑲白玉」,也可以燒出袁枚三折腰的「芙蓉豆腐」。光是街坊之間的「家常豆腐」,說來就五光十色,難以詳述,真的可以好好研究一番。
台灣先賢黃登彩(1914- ?),就有一首七言絕句〈豆腐〉,載於《詩報》第292 期(1943/3/23)。詩云:
轉乾磨出瓊漿煮,驀地包來雪塊觀。 今日暢銷供食料,幾人曾憶及劉安?
「轉乾磨出瓊漿煮」說的就是豆腐的製作過程。首先把黃豆洗淨,然後用水浸過其表面。(夏天4-小時;冬天7-8小時)瀝乾之後,用石磨(現在有磨豆機)把黃豆磨開呈液狀,分離豆渣後,將這些液體煮到沸點,成為瓊漿玉液般的豆漿。「轉乾磨出瓊漿煮」描寫的就是豆漿味覺上的美。 當然,最後得加上凝固劑,入模加壓,去除水份,凝固之後便成為可口的豆腐了。 「驀地包來雪塊觀」則寫出了豆腐視覺上的美。此時的豆腐包在布裡,看起來白嫩晶瑩,柔軟似雪。 其實豆腐的製作並不困難,但卻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俗話說:「世間三種苦,撐船、打鐵、賣豆腐。」 豆腐要在黎明批發出去,所以豆腐都是從傍晚開始工作,拂曉前完工。是以大清早開始販售時,豆腐還是熱騰騰的。因為豆腐易餿,不好保存,隔夜就不新鮮了,故而要熬夜工作,好在天亮時販賣。 做豆腐的工作雖然辛苦,卻有不錯的利潤。湖北省武昌縣有一首民謠〈賣豆腐〉是這樣唱的:「一顆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腐賣成錢,人人說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賺大錢。」
民國二十四年,上海豆腐業發起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舉行盛大祭典,奉祀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為豆腐業祖師爺。是日,各類豆腐製品,琳琅滿目,熱鬧非凡。這一套祭祀禮儀,遵奉至今。 詩人黃登彩在後兩句「今日暢銷供食料,幾人曾憶及劉安?」傳說劉安在八公山上,取水煉丹,丹沒煉成,卻無意之間發明了豆腐。這是宋儒朱熹的見解。南宋大學者朱熹有一首《豆腐》詩說:「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詩的後兩句也說豆腐的利潤好,如果朱熹早點掌握淮南王傳下來的豆腐秘方,也能坐擁泉布(古代的錢幣),獲利發財。詩中他自注道:「世傳豆腐乃淮南王術。」 後來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所記載的:「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也是因循朱熹的說法,幾乎成了定論。 不過,漢代是否有能力製作豆腐,至今還是個疑問。 根據1979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的記載,河南密縣打虎亭一號漢墓,有一「庖廚圖」畫像石。石刻中疑似有浸豆、磨豆、過濾、點滷、榨水等製造豆腐的畫像。而石刻畫當中有石磨,少數專家認為是製造豆腐的証據,因為釀酒是毋須使用石磨的。 後來仔細辨認,所謂的石磨,只是放在圓桌上的一個圓盆,「庖廚圖」石刻應該是《釀酒準備圖》,與生產豆腐無關。 別說漢代,甚至到了唐朝,也還沒有製作豆腐的文獻與實物証據。所以唐朝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將豆腐製作工藝傳到東瀛,至今也找不到佐證。 位於淮南王墓不遠的壽縣,八公山下有一個豆腐村,村民世代以製作豆腐為業,至今秉持本業者依然不在少數。 人稱八公山豆腐「細如脂,白如玉,口感好,味道美。」不管豆腐是否淮南王所發明,今日劉安的故鄉已成了豆腐的勝地。所以黃登彩詩中「今日暢銷供食料,幾人曾憶及劉安?」也算是有先見之明。
詳細註解可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總覽─飲食詩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88 圖一:豆腐白如純玉,細膩凝脂。 筆者攝影 圖二:豆腐參與各式火鍋的盛宴 筆者攝影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