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4 03:08:41瀏覽1113|回應0|推薦7 | |
〈泛舟蓮潭賞荷花〉陳洪圭 叢妍呈綠渚,煙景綴花朝。淪皺枝微蘸,波光影細描。 落英魚認餌,浮葉蟻為舠。浥露斜偎岸,迎風弱俯橋。 低垂香欲滴,迴映態如招。延佇尋芳處,婀娜入短橈。
美感經驗是詩人遊歷過程中的遭遇、接觸與深切感受後,體驗產生的聯想與判斷,模擬出一段感性認知的歷程。 〈泛舟蓮潭賞荷花〉是陳洪圭賞荷的詩作。荷花人稱「花中仙子」,又稱「君子之花」,是中國的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有很多種名稱,最常用的是「蓮花」,還有「芙蕖」、「芙蓉」、「菡萏」等等。 賞荷的美感經驗,作者應該是相當愉悅的,他更希望讀者與之共享精神上與情感上的滿足,故而四句的律詩表達不夠,延伸而為六韻的五言排律。 律詩兩句稱為一韻(聯),一首律詩需要四韻八句,偶而有六句三韻的律詩,稱之為三韻小律。律詩在六韻以上的就稱為「排律」。排律又名「長律」,取律詩對句加以延伸而成,句要成雙,但是總數不定, 「排律」不同於古詩,除了首尾兩聯之外,中間各聯都須對仗。然而因「律」講究的是對偶聲韻的工整,首尾通貫一韻到底,即使長達百句也不能夠換韻,所以很受束縛,難有傑出表現。尤其是七言排律,「句長體散」,作品不多,所以「排律」以五言為主。唐朝白居易的〈遊悟真寺詩〉就有一百三十韻。
〈泛舟蓮潭賞荷花〉一詩即為六韻的五言排律,作者陳洪圭,鳳山縣人(今高雄市),其生平不詳,傳世的作品只存本詩與〈秀峰塔賦〉二篇。
詩題中的「蓮潭」,就是高雄左營區內的最大湖泊「蓮池潭」,面積約42公頃,在清代臺灣文獻中又名「蓮花潭」、「蓮陂潭」或「蓮潭埤」。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鳳山知縣楊芳聲興建文廟,將蓮池潭作為文廟泮池,並在池中廣植蓮花相襯。夏日荷香四溢,乃有「蓮池潭」之名。康熙44年(1705),鳳山知縣宋永清再對蓮池潭開鑿濬修。道光22年(1842)鳳山知縣曹謹令鄉紳鄭蘭等人加以擴建,開闢圳路,潭水澄明清透,倒影清迴,名列在「鳳山八景」之中,有「泮水荷香」美稱。引水灌田之後,受益農田達千餘甲,使興隆里成為戶有餘糧的魚米之鄉。如今「蓮池潭風景區」已是高雄市的重要旅遊勝地與地景代表。
叢妍呈綠渚,煙景綴花朝。(首聯) 第一句的「妍」原意是豔麗、美好。因為題目已經寫明「賞荷花」,「妍」不妨從形容美麗,轉作荷花的代名詞,那麼「叢妍」則是聚集的荷花叢。渚:音ㄓㄨˇ,是水中的小陸地,如南宋陸游「蒹葭被洲渚」。渚,還可解釋為水邊,晉朝陸機「汛洲清川渚,遙望高山陰。」「綠渚」或衍為臺灣古典詩資料庫裡的注釋「綠波蕩漾的潭水上」。 第二句的「煙景」可作春天的美景,比如北宋黃庭堅「雪霽草木動,春融煙景和。」也可直接解釋為雲煙繚繞的景色,譬諸白居易「煙景澹濛濛,池邊微有風。」 在藝術創作中,不管是攝影、圖畫、詩詞,多了一些煙嵐雲岫,總多了一份氤氳意趣。還有詩中談到的百花生日「花朝節」就在仲春,都可以用來擴張「叢妍呈綠渚,煙景綴花朝」這一份良辰美景呢!
眾荷喧嘩在碧波中 翠岸邊 綠洲前 春日的雲煙 朦朧 繚繞 只為點綴花朝節的到來
淪皺枝微蘸,波光影細描。(第二聯) 這兩句大有南宋范成大詩中「青錢弱葉戰漣漪」的態勢,乃是一對偶句。 淪是水上的波紋漣漪。為了平仄「淪漪」改為「淪皺」。蘸,音ㄓㄢˋ,用東西去沾染物體。 這一聯十分有趣,將大自然的「枝」、「影」予以人性,使蓮枝能出力來晃動漣漪,再送給光影一枝畫筆,仔細描繪蕩漾的鱗波。這是「擬人」法,將無情物託成有情客,顯示萬物間的人格通感。且看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正是擬人化的最佳表現。
落英魚認餌,浮葉蟻為舠。(第三聯) 舠,音ㄉㄠ,形狀像刀的小船。本聯對偶工整,「落英」對「浮葉」,「魚」,「認餌」對「蟻」,「為舠」,句法十分洗鍊。直述蓮花瓣落下來了,魚兒認為是食物就想取食,飄浮在水面的殘葉,螞蟻還以為是刀型小船呢!本聯承襲上聯的移情作用,將詩人的主觀認知寫到魚兒和螞蟻身上。南北朝蕭綱云:「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不知陳洪圭是否螞蟻緣槐的南柯太守,蟻國為官;亦或濠濮間想的戰國莊子,知魚之樂。
浥露斜偎岸,迎風弱俯橋。(第四聯) 本聯仍為偶句,浥,音ㄧˋ,潤溼、沾濕。偎,音ㄨㄟ,緊挨著、靠著。俯:低頭。 「浥露」對「迎風」,「斜偎岸」對「弱俯橋」,寫來均齊對稱,雖然不像第三聯提到「落英」、「浮葉」,然則題目已經點明「賞荷花」,讓讀者有一個明確的聯想空間來審視荷花的「斜偎岸」、「弱俯橋」了。 被露水沾濕的荷花,斜倚在池岸,迎風而掩的芙蓉,嬌柔的低垂在小橋邊。這兩句一副柔美氣氛,給人和諧的意像時空。一樣荷花,兩樣風情。晉朝張華的〈荷詩〉也有類似的詠歎:「回風蕩流霧,珠水逐條垂。」蓮荷之美,詩人詠之不絕,令人讚嘆!
低垂香欲滴,迴映態如招(第五聯) 本聯描述荷香與姿態。荷花低垂在水面,散發出來的香氣,飄拂欲滴,倒映水中的曲迴姿態,好像正在跟遊客揮手示意。 荷花之美,除了姿態,古人更常用來形容姿色。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這麼一段詩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寫唐明皇對楊貴妃的無限思念。 不僅女子芙蓉如面傳為佳麗,男人面如荷花也被視為帥哥。《舊唐書‧楊再思傳》有一則故事,談到武則天的面首(男寵)張昌宗,時人稱為「六郎」。一次張昌宗參加宴會,有人恭維他說:「六郎面似荷花」。一個叫楊再思的人卻大聲嚷道:「不對,不對!」。一時之間會場一片寂靜,大夥兒都自同寒蟬;張宗昌也勃然變色。就在人們大驚未定之際,楊再思諂媚說:「不是六郎似荷花,而是荷花似六郎!」同僚一聽,方才放下心中大石,轟然鼓掌稱好。六郎就成了荷花的代名詞。陸游的〈荷花〉詩便寫道:「猶嫌翠蓋紅妝句,何況人言似六郎。」魯迅的《秋夜有感》詩亦有:「何來酪果供千佛,難得蓮花似六郎。」
延佇尋芳處,婀娜入短橈。(尾聯) 佇,音ㄓㄨˋ,延佇,徘徊逗留。橈,音ㄋㄠˊ,船槳,在此作為船隻的代稱。 在這芙蓉之鄉賞花逗留,徘徊不忍離去,不覺間,那綽約多姿的蓮花卻競相跑到船上來了。 真是美好的一段賞花之旅,現代人要享受這一番尋芳意趣似乎不容易。隋朝胡師耽〈採蓮曲〉也有這樣的記載:「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與本聯倒是相映成趣。
總括而論,前四句談的都是「景」,一口氣將賞荷的時空描寫出來。到了中間四句,寫的雖是眼前景色,詩人卻將主觀的情感轉移到客觀的魚、蟻、風、露中,將感受融到自然景物裡。誠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裡所說:「物皆著我之色彩」。最後四句從「香」字起已經有了些「人氣」,直到最後一聯,作者總結的將自己寫入詩中,直輸性情,表現出人與自然共存的高懷逸志。
有人說「詩可注,不可解」,因為詩詞往往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偶而跳出常道,用新奇而富於感情的思維去領悟、體會,詩中的一景一物,自然成為有意志、有感情的生命體。 恣情妄議一番,不外賞詩的喜悅,渾然間也在蓮花潭中弄篙尋芳一回,意味深長。筆者膠彩畫〈荷塘問道〉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