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懺悔品(六)
2012/07/06 08:22:13瀏覽974|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懺悔品

惟覺法師開示

(六)

  《六祖壇經》懺悔品(六)前言:自性無所不包,自性能生萬法。每個人都希望開悟、都希望見到自性,只要在因地上用功,因緣成熟了,自然會有所契悟。前面已經講過三皈的意義、三皈的種類,以及三寶的種類。現在進一步講「上香」。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都要上一支早香、上一支好香,上香是一種恭敬,也是一種供養。佛法有事、有理。這裡所說的好香,是從理上來講。例如上供,有事上的供養、理上的供養。香,分成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也稱為「五分法身香」。

  一般來說,日常生活當中,或是早晚課誦、法會,都要上香。上香時,上一支香或三支香。一支香,代表我們當下這念心,稱為「一真法界」。一切法都是從這念心所生,屬於大乘境界。三支香,則代表戒香、定香、慧香。依著戒、定、慧來修行,就能夠得到解脫。另一方面,香,代表精進。香點燃了以後,香煙裊裊上升,當中不夾雜、不間斷。凡夫眾生的心時時刻刻攀緣,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念念不停地生滅,因此,這念心就要和香煙一樣,一念到底,當中沒有夾雜、間斷。這樣就是由「上香」契悟到我們這一念心,要不夾雜、不間斷,要精進。

  四正勤云:「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善法也必須如此精進,念念不斷、念念相繼。這些道理都是講我們這念心,這就是理。要達到這個理,必須先從事相上來薰修,要像香煙一樣,沒有間斷。以修定來說,要達到「金剛道後異熟空」,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當中沒有空歇、沒有間斷,這個心就定下來了,這就是「無間道」、就是「金剛喻定」,這是由事到理。

  我們這念心要有感應、要有契悟,必須先從事上來薰修,由事到理。從事相上來說,一般上香是上三支。所謂「寸香」,每一支香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一寸,每個間隔都是相等的;每支香的高低相同、前後一致。理上的「寸香」是什麼呢?就是「一瓣心香」,用事來表示我們這念心。所以,上香的時候,心要恭敬、虔誠,還要發願。真正達到虔誠了,藉由這一支香,我們的心香就能薰遍十方法界。另一方面,這支香代表「智慧」,能燒去我們的煩惱、無明。這個香慢慢地燃燒,燒到最後就是空,代表見到空性、悟到空性,這又是更進一步。

  《六祖壇經》這個地方是講「理」,自性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統合起來就是「自性」;自性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自性是什麼?自性本空。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念心在哪裡?這念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是相對的,整個宇宙的現象,不外乎是一個內、一個外、一個中間。當下這念心不著外相、不著內相,既然沒有內外,那麼,當下這念心是什麼?因此,必須悟到這念「自性」。假使悟不到這念「自性」,我們就先從「五分法身」來慢慢薰修、慢慢契悟。先持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再來起觀照,由覺照、觀照、返照,最後所得到的就是解脫、解脫知見。戒、定、慧,是因;解脫、解脫知見,是果。這是「五分法身」,又稱為「五分法身香」。

  禪宗云:「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契悟了自性,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統統具足。自性無所不包,自性能生萬法。每個人都希望開悟、都希望見到自性,只要在因地上用功,因緣成熟了,自然會有所契悟。契悟什麼呢?「誰在這裡說法?誰在這裡聽法?」悟到這念心就是自性。

  其次,自性是空性。雖然是空,但心裡想到空,又不是了。為什麼?心裡一想,又是一個念頭,這就是攀緣的心。自性是真空又是妙有,妙有非有是真空,真空不空是妙有,這些都是名相。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又是真空又是妙有,什麼道理呢?舉例來說,我們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乃至於在社會上歷練,所記憶的所有知識、所學習的種種技術,都在這個心當中,要用的時候就有,不用的時候找都找不到。要用就有,這就是「妙有」;這些智慧、技能放在什麼地方?找都找不到,這就是「真空」。必須在這個地方來契悟,因緣成熟了,就能夠了達這念心真正是真空、真正是妙有。這是凡夫所契悟的真空和妙有。再進一步,妙有當中再生妙有,真空當中再有真空。這些都是一種修證,先悟後修。

  禪宗六祖下二十三世,有一位烏石傑峰世愚禪師。他在南屏山閉關修行了三年,都沒有開悟。有一天,聽說止巖成禪師開悟了,正在弘宗演教,就前去聽法、參究。所謂「參究」,不外乎是參究心在哪裡?佛在哪裡?道在哪裡?止巖成禪師見到他,就讓他參究南泉祖師經常說的幾句話:「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什麼?」止巖成禪師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也不是道。」什麼都不是的。既然什麼都不是,那麼究竟是什麼?烏石傑峰世愚禪師還是沒有了悟,因緣沒有成熟,所以又回到南屏山靜修。

  有一天晚上,烏石傑峰世愚禪師聽到隔壁一位法師正在誦〈永嘉大師證道歌〉,聽到「不除妄想不求真」,一下子就開悟了。一般人都想除妄想、想求真性,有除、有求,就落入兩邊,就起心動念了,怎麼會契悟呢?所以,一切無所求,佛性是本具的。

  佛法裡有小乘、大乘、無上乘。小乘是斷煩惱,證涅槃;大乘、菩薩乘是「轉識成智」;無上乘是「煩惱即菩提」。永嘉大師即是了悟「煩惱即菩提」,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

  烏石傑峰世愚禪師開悟以後,講了四句話:「時時睹面不相逢,喫盡娘生氣力窮,夜半忽然忘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心在哪裡?道在哪裡?佛在哪裡?佛和道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面上,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沒有離開過,行住坐臥都不離,可是始終無法相逢,就等於傅大士悟道所說的一樣:「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因此,佛常常都在我們的身邊。

  「喫盡娘生氣力窮」,未悟道時,為了要求佛、為了要求道,拚命去追求,費盡平生的氣力,把父母生出來給的氣力統統都用光了,始終還是找不到。「夜半忽然忘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半夜聽到隔壁一位出家眾正在誦〈永嘉大師證道歌〉:「不除妄想不求真」,忽然開悟了,悟到什麼呢?悟到佛所說的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標月之指」,我們的目的是找到月亮。找月亮總是有一個方向,用指頭一指,就是「標月之指」。所以,忽然一下沒有法門了,就破了法執,心不攀緣、不顛倒,馬上就契悟一念不生的境界,悟到一念不生的這念心。「虛空」是指這念心,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佛。「日輪紅」,「日輪」只是一個譬喻,指我們自性的光明。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念心,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就是悟到自性。悟了以後,五分法身統統包括在內;沒有悟到這念心,也不妨礙修戒、修定、修慧。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57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