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懺悔品(五)
2012/07/05 08:24:54瀏覽680|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懺悔品

惟覺法師開示

(五)
  佛經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始覺悟了。怎麼樣覺悟?心要時時刻刻作主,注意自己的念頭是善念或是惡念?從現在開始,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起善念,不起惡念,由誰主控?就是我們的覺性、佛性。一起了貪心,馬上覺察,反省自己:「現在在修行,為什麼還起貪心?」看看自己貪什麼?見到人家的東西就想佔有,這是貪財,馬上告訴自己:「布施都來不及,為什麼還貪財?」馬上就把貪財這念心轉過來。用什麼轉?總是有一個主體存在,這個主體是看不見的。自己能作主,覺性時時刻刻存在,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智慧佛,就是我們的佛性。

  悟,就是悟這個道理。悟了以後,要使我們這念心始終存在,這就是始覺之智,開始覺悟的智慧心,等於儒家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良能」。這念智慧心時時刻刻要存在,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作不了主,馬上檢討、反省、慚愧,一定要使我們這念心作主。這樣自己就能存在,這念作主的心繼續不斷地存在,返照自心,自性佛寶就存在。不僅如此,存在的時間還要延長,三秒鐘、一分鐘、一刻鐘……都作得了主,這就是站得住、站得長,自性佛寶就能存在。

  所以,這念心最重要。假使這念心沒有了,修行就沒有辦法成功。有了這念心,念頭跑掉,趕快拉回來;失去正念,趕快提起正念;起了煩惱,趕快調整。知道調身、調心,用種種自性法寶返照自心。法是什麼?「諸法空義」,空性就是什麼事都照破,不論是聽到的、見到的、聞到的,都不能執著,只有這念智慧心,只有這個空性,時時刻刻返照,動靜閒忙不離這個,最後達到三惑漏盡。漏盡煩惱,必須要靠這念智慧心。

  《無常經》云:「金剛智杵破邪山」,也是指這念智慧心。這念智慧心是絕對的,就像金剛這麼堅硬。密宗有鈴、杵等法器,杵代表智慧,鈴代表慈悲,是由相表性。智慧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觀照,起了瞋心,馬上用慈悲心返照。假使這念智慧心作不了主,自己就沒有辦法掌控自己、了解自己,就沒有辦法轉識成智。

  所以,時時刻刻、動靜閒忙,這念心都要存在。動則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時時刻刻使善念存在;靜坐的時候,達到無念,無念就是最高的善念。這樣繼續不斷地用功,最後照見五蘊皆空,就破除我執和法執。此時,還有能照這個心存在,到最後三惑漏盡,能照之心和所照的空性變成了一個,就是歸還原點。天台宗所立的境界不外乎三個,一是空、一是假、一是中,所以說「佛智照中、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不是佛給我們的智慧;佛,就是覺悟;這念覺心時時刻刻存在,就是佛智,人人都有。這念心起了煩惱,馬上照一下,這就是佛智。

  什麼是「佛智照假」?假,包括八萬四千法門。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做好就是佛法,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修六波羅蜜,成就世間上的功德,乃至成就慈悲、無我的精神,這就是「佛智照假」。照了假有之後,知道假有是緣起,當體即空,所以進一步要「佛智照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不著假有、不著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寂照一如,這就是「佛智照中」。佛智照中,就屬於自性三寶。照中,有程度的差別,要站得住、站得長,自性三寶就現前。因此,什麼叫作皈依?皈依這念心,不作他皈依,時時刻刻使這念心存在,就是自性皈依。明白了皈依三寶的意義,真正照三皈依去用功、學習,一樣可以成道。

  以上簡單介紹皈依三寶,第一、皈依三寶的意義,第二、皈依的種類,第三、什麼是三寶。其他宗教講的三寶,我們也要知道,不要走錯路、走遠路。了解皈依三寶的意義之後,對三寶要有恭敬心。人都有慢心,有了慢心,總認為自己很優越,總認為自己在他人之上,就障礙了自己的學業、事業、道業。

  中台四箴行強調「對上以敬」,有了恭敬心,慢心自然而然就消失。

  恭敬什麼?恭敬三寶。對佛像、法器、衣缽、錫杖……要恭敬。對塔、寺,也要恭敬。對經書,也要保持恭敬心,不要隨便亂扔,要保持清潔,看經前要洗手;平常經書不要和世間書籍擺放在一起,要另外獨立擺放,以示恭敬。假使缺乏恭敬心,就與法不相應。此外,還要恭敬僧。恭敬心的養成在平時,有了恭敬心就沒有我慢,當下就很平靜、很安詳、很自在。

  要想見到自性三寶,就必須先對外相三寶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修行學佛很難得到利益;對三寶有恭敬心,很快就能增長福德。有些人不了解,覺得奇怪:「我學了佛、信了佛,怎麼運氣還是這麼壞?身體還是不健康?」認為佛法沒有因果,而不知道自我檢討反省。甚至有些人修行學佛,不是來恭敬三寶,而是藉此因緣達到自己的目的,想求得一些好處,這樣不但得不到福,而且還增加罪過。所以,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時時刻刻存有恭敬心。

  以禪宗來說,見到自性三寶就是開悟。一般人都想開悟、成道,開悟、成道是修行最高的目的,但必須腳踏實地,在日常生活上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這四個原則都做到了,自性三寶自會現前,為什麼?自性三寶是本具的。有了自性佛寶這念心,才會清淨、寧靜,才作得了主,這念覺性才會存在。有了始覺,再用智慧心檢討反省,照破過去的煩惱,破了我執,乃至破了法執,成就一些功德。心清淨、寧靜,就有感應。感應從什麼地方來的?是這念心所感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心靈,就有感應;自性佛寶、自性法寶、自性僧寶現前,就有感應。

  這念智慧心,就是自性佛寶。照假、照空、照中,就是自性法寶。究竟的自性法寶,即是中道實相。聲聞的自性法寶是空性,賢位菩薩的自性法寶是照假。了解自性三寶的意義之後,行住坐臥、二六時中,自性佛寶、自性法寶都存在,最後能所一如,就見到自性僧寶,成道、成正覺。自性僧寶是什麼呢?寂照一如、定慧等持這念清淨心,就稱為自性僧寶。

  三寶的意義,有深、有淺,有事、有理。最後統統要歸於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性佛寶、自性法寶、自性僧寶,就是正念。正念,有方便正念、究竟正念。方便正念,就是佛智照假;究竟正念,即是佛智照中,這念心時時刻刻了了分明、寂照一如,安住中道實相,這就是見到自性佛、法、僧,見到一體三寶。這念智慧心是自己,這念空性也是自己,最後煩惱漏盡、能所一如,還是自己,所以稱為一體三寶,又稱為自性三寶。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45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