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懺悔品(八)
2012/07/08 08:26:42瀏覽1972|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懺悔品(八)

惟覺法師開示

(八)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師曰:『一、戒香』」,什麼叫作「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心當中「無非、無惡」,沒有惡業、沒有非法、沒有是非煩惱、沒有邪見煩惱。《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無惡」,心當中沒有惡毒、沒有嫉妒、沒有貪瞋、沒有劫害。劫害,就是搶劫。世界上有搶劫,假使我們的身口意不清淨,不但是劫害自己,也劫害他人。所以,心當中保持平靜、保持寧靜,沒有殺盜淫的心、沒有毒害的心、沒有瞋恚的心、沒有嫉妒的心、沒有邪見的心,這就是「戒香」。這就是轉識成智,是真正的香,這個戒香真正是流芳千古。

  世間上認為檀香、沉香是香,這個香聞了就沒有了,燒了以後就沒有了;如果我們心當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這個香才是真正的香。這個香不但現在有,未來也有,具足無量的功德,是我們的本心本性。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達磨祖師說:「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看到人家做壞事,心不起煩惱;看到人家做好事,心也不歡喜。這樣,心就定下來了。許多人覺得奇怪:「平時我們都說要修善、要斷惡,看到人家做善事,應該要讚歎、要歡喜,為什麼這個地方說看到人家做善事也不歡喜、也不讚歎?」因為這是頓法,大家要了解!

  佛法當中有漸修、有頓悟,看到他人為善而歡喜、讚歎,是屬於漸修法門。這個地方是頓悟法門,看到人家做壞事,一念不生;看到人家做善事,也是一念不生。因為歡喜讚歎這個心還不是定;嫉惡如仇,心也不定。

  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淺,如果跟一般人講這個道理,會認為佛法不近人情。這是頓悟自心的法門,大眾要了解。了解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懷疑。假使不了解,起了懷疑:「這是什麼法門?看到好的事情也不歡喜、也不讚歎;看到人家做壞事,心當中也不起煩惱,那不是像個木頭人一樣嗎?」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就是心要定。

  儒家也是這麼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就是一個定境。我們要保持心的寧靜,保持心的不動,無論是看到好的境界、看到壞的境界,始終是不理它。打坐也是如此,看到佛菩薩來給你摩頂,也不要歡喜;看到三頭六臂的魔鬼來了,也不要恐懼。看見等於沒有看見,始終是不理它,這樣心不是定下來了嗎?這是更高一層的境界。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自心就不亂了;不亂的心就是定,不用另外去修一個定。所以,定是本具的,不是修出來的,這是大乘的境界。

  第三是「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世間上認為拿到博士學位,乃至於知道很多科學、醫學……的道理,就是有智慧,其實這是知識。這裡所說的智慧,不是指知道很多道理、知道很多知識;智慧,是指學技術、學技能、聽經聞法的這念心,這念心沒有掛礙、沒有染著,就是智慧。所以,開悟就是悟到自性、智慧這念心,這念心無礙,就像空中的太陽、月亮一樣,始終是沒有掛礙的。為什麼沒有掛礙?因為空性!契悟到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都是虛妄、一切法都是假相。既然是虛妄、假相,心當中自然就沒有掛礙了,就不會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就不會患得患失,這念心始終是「行雲流水、如日行空」一樣,沒有掛礙,這就是佛心、這就是菩薩心。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個就是智慧。

  相反地,假使心當中有了掛礙,怎麼辦呢?「常以智慧觀照自性」,「常」,就是時時刻刻。「以智慧觀照自性」,「智慧」就是覺悟的這念心。舉例來說,自己說了他人的是非,忽然覺察到了,馬上發一個慚愧心:「我從現在開始,絕對不說別人的是非了!」知道發一個慚愧心,這就是智慧。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又稱之為「智慧佛」。佛,就是覺悟的智慧。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60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