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4. 第二功德(二)
2011/03/21 07:33:27瀏覽327|回應0|推薦1
以下為2010年9月15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15-1.jpg

影音版  | Flash 

「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我們在這樣的道場修行,必定要時時心思要很寧靜。甚至時時自我反省--「每一天我們生活中,待人接物,在時間、空間中,我們有什麼疏忽嗎?我們有什麼心的無明嗎?」這全都是要時時,靜思的功夫從內自省。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反省,我們在一天的時間中,我們在周圍的空間裡,我們在人與人之間,互相接觸裡,我們可有懈怠?我們有精進嗎?我們的內心都要做功課,那就是「靜思勤行道」。我們的內心學佛就是要精進,我們的身形要入眾,那就是「慈濟人間路」。

因為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我們要「自利、利人」。

「自利」就是我們自己要很用功,去體會佛所教育的,他的心靈境界,這是我們用功,所以要體會到「佛心己心」。我們常常在「念佛」,而「念佛」是要「契入佛心靈的境界」是什麼?你若沒有勤行道,去入佛心靈的境界,這樣我們學佛還有什麼用呢?

其實佛心靈的境界,我一直提醒大家,佛陀來到人間,他修行覺悟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所以說來,世間所有覺悟的法,不是本來我們就本具嗎?我們已經有和佛同等覺悟的心性。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體悟佛的心性,回歸我們原來本具清淨的智性,這就是我們每天每天所在勤行,法往內心要趕快來受持。

但是教法入心了,我們是不是要用法在人群呢?因為人生多苦難,這是佛陀來娑婆世界的目的。因為「娑婆世界」就是叫做「堪忍世界」;你一定要堪得忍耐,才能住於世間。因為世間很多的苦,有錢的人就在有錢的苦,得了之後,就有失的苦,所以叫做「患失」--有的人患失,擁有了一切,但是他很擔心失去。甚至不只擔心失去,還擔心不能得到更多,得到更多,這叫做「患得」。沒有的人一直想要爭取到有,這也是叫做患得,這就是心理病態。無論是「患得、患失」都是人間的心理病態。

所以貪、瞋、癡、慢、疑,五種心靈的毛病,常常在眾生的心中發作,如此就會造很多的業,苦難難當。所以我們必定要以佛的教法,我們要走入人群去。所以我們要開啟慈濟的宗門,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要入世。

所以「慈濟」--「慈」,就是建設了人間的幸福,人與人之間幸福,和睦相處、互相相愛,那種大愛無私,這就是「慈」。「悲」呢?就是拔苦,拔苦就是「濟度」;眾生有很多的匱乏,有錢的人還是缺,所以我們要去教富,讓富有人知道--「你已經很富有了,看世間多少苦難人,你付出一點點,你能幫助很多人;你有能力,施比受更快樂。你要如何能很快樂?你要布施、你有能力;你能力的工具,不是用在賺錢,應該用在救人。功夫只用在賺錢,這只不過是人間的工具而已。」讓他能知道--「原來我很富有,助人就是快樂。」這叫做「濟」。

佛菩薩視眾生如一子,看起來天下眾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沒有不愛的人。這就是開啟我們的心,用「同體大悲」。所以我們「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就是叫做「濟」;他欠缺的,我們能去彌補他、去幫助他,這叫做慈濟人間路。

世間的事一個人做不了,但是不能缺一個人。所以常跟大家說,「壞事不能多你一人,好事不能少你一人。」這就是要跟我們說:「世間人人在社會興風作浪,多一個人就是多一分亂象。社會有動亂時,不能多你一人;但是社會有苦難,有好事不能少你一人。」我們人人若能這麼想,這個社會是不是很祥和呢?

所以這就是,慈濟要入人群去引度眾生,捨惡從善。我們就要布施,我們所布施的就是清淨,捨貪無欲,「所施清淨、捨貪無欲」,我們不能再有貪念了。

這種患得患失很辛苦,會讓我們被「貪、瞋、癡、慢、疑」覆蓋了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我們若要去體會佛的心靈境界,唯有「捨貪無欲」。又還要再「心意淨潔而無垢穢」,我們的心意要常常很淨潔。


img968e603165bed114d6aa65f669e62ece 

所施清淨捨貪無慾
心意淨潔而無垢穢
慧無邊際眼視通達
三礙六塵永已消盡
菩薩復當發宏誓願
如所聞慧便能建立


佛經裡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有一個鄉里叫做「億萬里」。將名取為「億萬」,意思就是說,住在這個鄉里的人,完全都是很富有,都是上億以上的財富。

這期間在普通商人的區域,有一位他覺得--「我很羨慕億萬里,那個地方所住的人,這麼富有、這麼有錢。我雖然經商,生意也很穩定,生活沒有問題,不過我要是能住進那個地方,表示我的財產有那麼多。」所以他就立一個心願,一定要努力到能進入那個鄉里。

所以在這期間,他就很認真努力做生意,不過他吃省、穿省、用省,在食衣住行完全減縮,等於家裡的人到了生活,和一般貧民的生活差不多,只是為了要一直累積,累積到他的財產能億萬,所以一直很努力。

幾十年後,總是人隨著歲月過去,年齡大了、老了、病了,最終死了。臨終前,就對妻與子這樣說:「我現在最遺憾,我的財產已經差不多,只差一點點就上億了… 這差一點,要太太和孩子來完成我的心願!那怕我已經往生了,搬進那億萬里的區域,你們一定要替我完成。」如此說完就往生了。


其實這位孩子,平時看到他的父親,對自己的生活那麼刻薄,他實在覺得父親很可憐--「雖然錢賺的那麼多,但是他和我們所過得生活和貧民的生活差多少呢?看到佛在講經,那王舍城裡有多少人,聽佛講經,心開意解,他們即使貧,也生活得很快樂,為什麼我的家庭不能信仰佛法?不能親近佛法僧呢?」在這段時間,他的心很掙扎。

他也是在探求佛法,所以他將父親的財產接過來之後,開始大開布施的門,救濟貧困,供養三寶,聽聞佛法。他非常歡喜、很開心,覺得佛心靈的境界,是如此遼闊,不是錢能享受的生活,是那心靈的遼闊,很輕安自在,所以他自己覺得他很滿足。

如此在幾年時間內,這些財產,都差不多被他布施完了。這期間年輕人一場的病,幾天內就往生了。這位母親心痛:「為何我的兒子這麼健康?所做的都是大家這麼讚嘆,為什麼會如此短命呢!」

每天都在哭,但是同在這個時間,在億萬里那個區域,有一位長者,就是那個里中的首富,他生了一個兒子,很莊嚴的一個兒子,很高興。不過,這個兒子生下來就是一直哭,這麼不好養育。這位長者就跟他太太說:「不然我們這樣吧,請別人來幫我們帶,來幫我們養育看看。」再怎麼請來的,任何人來都沒有辦法。

後來就是那位年輕人的媽媽,這個家庭也已經所有的財產都被兒子布施掉了,她也需要生活,聽說有億萬里的裡面,有一位首富想要應徵一位奶媽,他就去應徵。結果抱起這個兒子,孩子到她身上,笑了,高興了。這對夫妻,長者覺得--「這位好、這位好,我的兒子在她身邊,我安心。」要求她:「妳就住進來我們家,我們會把妳侍奉得與我們都平等,只要你把我們的兒子養大,讓他天天健康歡喜。」真的把她侍奉得,像他們夫妻的生活,平起平坐;因為她是他們兒子的奶媽。

雖然在那裡,她覺得--「我的先生,一直想要進來這個地區住,但是沒有那個緣。雖然錢賺那麼多了,不過我兒子,在幾年中就用完了,兒子也過世了。我的兒子也無福,我的先生更無福,只有我在這裡享福。」

在那期間,這個孩子慢慢學會說話,忽然間叫她:「媽媽妳不認得我了?讓她整個驚嚇住。」她說:「你這麼小,你怎麼話說得那麼清楚?」他就說:「我是你的孩子,我因為信仰三寶,我就是因為布施,希望讓您能快點住進這個地方。我們現在已經,住在億萬里之中。」

所以布施功德不可思議,就這樣他在這個家庭長大了。長大之後,父母往生之後,家財他好好經營,他就是億萬里的首富,不斷布施、供養三寶,成為一位最虔誠的佛教徒;影響了億萬里裡富家的人,人人都能守五戒、十善。

這是佛典中的一個故事,其實我們人在人間,這個有形的財富,不是說我現求就現得,但是你心靈的財富現求現得,很快,一念就能馬上得到那分財富。心宅開闊,能入佛心靈的境界,享受那分清淨無染,那分很輕安自在,心裡不貪不著,這不是最富有嗎?

無貪最大富!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那分--「清淨捨貪無欲,心意淨潔而無垢」。若如此,我們的智慧開闊起來,無邊無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慧無邊際」。這種心靈的開闊,自然就是「眼視通達」;這個眼光看開,看闊出去了,世間還有什麼能障礙我們呢,哪有什麼讓我們煩惱的呢?所以「慧無邊際眼視通達」。

在《無量義經》的開頭,不就是這麼說嗎?「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這不就是嗎?這種的智慧,這就是我們學佛所要的。

所以,各位,「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所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就是在這種開闊心胸。

「無量義從佛心宅」來,我們無不都是在無量義這個法,也就是從佛的心宅出來的。我們要去哪裡呢?芸芸眾生發菩提心的地方。這就是《無量義經》的真道理,慈濟法門。

慈濟的宗旨就是這樣,所以希望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