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3. 第二功德(一)
2011/03/20 10:07:15瀏覽512|回應0|推薦1
以下為2010年9月14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14-1.jpg

影音版| Flash 

「一毫芒中從一粒種子生,一棵大樹原來是藏於一粒種子內,所以毫芒中藏了合抱之樹!

「大樹纍纍果實無量,果中有因因中有果」,「一生無量,無量一生」。常常都會說,和大家說,合抱之樹是從一毫芒中生,就是這樣的道理,就是一果種子。

看看,這顆種子若是入土,有水分、有陽光,這顆種子自然就發芽,開始慢慢成為一棵樹,小樹慢慢長大為大樹。我們看到這麼大,這麼大的樹就是原來那麼小的種子;尤其是那顆種子,最重要的就是那如同毫芒般的基因,好像毫芒那麼小。

所以從前常一句話說「因賅果海」。 這個「因」就是在那麼小的毫芒中,但是它成果起來,好像海那麼大。這棵樹本來是藏在這顆種子當中,真是不可思議。

有一回佛陀在遊化當中,去到一個小城。那個小城的城主聽到釋迦牟尼佛要入他的城來了,但是這位城主他就這樣想:「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所到的地方很吸引人心,很多人都會皈依,都會聽佛陀的話。若是我的人民,都去聽釋迦牟尼佛的話,那將來還會聽我的嗎?」所以禁止佛陀進入到這個城中。

不過這麼一大片的土地,怎麼可能禁止得了佛陀進來這個小城的範圍內?所以他就禁止人民供養佛,若是供養的人就罰錢,要罰五百兩黃金。

五百兩的黃金很多,所以窮人沒有能力,富人捨不得。所以佛陀雖然進來城裡,郤是大家都不願供養。但是在城中總是也要生活,每天出去托缽都是空缽而回。

其中一位長者他的家很多人,剛好大家都吃飽了;當中有一位老婆婆,她在收拾當中收集到了很粗糙的菜,準備拿去丟掉。開了後門,正好佛經過。

這位老婆婆看佛陀如此法相莊嚴,她很想要供養佛陀;但是她有聽到大家都不能供養,所以她也很擔心--「我若是供養,我是不是會被人罰錢?」雖然她很害怕,可是當她看到佛陀如此的莊嚴,所以她由不得自己走近佛陀身邊說:「佛陀,我看到你很喜歡,我真的很想要供養,不過我身無一物!但是,我手中端的這些東西都是人吃剩的,而且有很多東西混雜一起,這是要拿去丟掉的,這樣這東西對佛來說不恭敬。」

佛說含著微笑說:「很好很好,這是最上等的東西!」

老婆婆雖然知道--「我來供養佛陀,是否會被被罰錢?」可是那分供養的心很強烈,所以還是把這些東西供養出去。在這當中,佛陀很歡喜,就如此祝福這位老婆婆:「祝福你將來來世,能夠大富大貴;享受了人間福,將來也能夠昇天。」

後面有人走過來,聽到佛陀如此的祝福,他就想:「那哪有可能!只不過這一些剩下的食物,只是些如此粗糙的東西,用來供養佛陀,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這實在是無法接受的道理。」

佛回頭面對這個人,對他說:「你可曾看過你們這個城市裡,有一棵很大的樹?」他就回答說:「有啊!那棵樹的下面,能夠停五百輛的馬車也沒問題。它能以樹影涵蓋住這五百輛的馬車。」

佛陀就問他說:「你可知道,這棵樹它的種子有多大?」這位過路人他就說:「是一棵種子,這顆種子、樹種應該不算太大。」

佛說:「對,是不太大!但是這一點的種子,它能大到好幾個人合抱的樹。它的樹下可以停放這麼多馬車;你想,它也是從那顆小的種子,這樣長大的。」

所以,這位老婆婆她是如此虔誠的心,當全城人沒人敢供養,她有這勇氣。雖然這東西是如此的粗糙,但是她敢付出、想要供養;你想,她的功德大是大還是不大?

原來過路人也是一位很富有的長者,這個人相信了佛陀的道理,他這樣想:「我應該要供佛。」所以他約佛陀明天到家中,為佛陀設供,「就是國王要罰五百兩金,我也願受罰!」佛陀隔天就去接受供養了。

後來,這件事情就一直傳、一直傳,傳到國王那裡,國王同樣要前往詢問佛:「是什麼道理,讓這個國家當中的大長者,他們甘願付出、甘願受罰?」國王請佛去說法了,連國王的心都被降服,所以這個國家,全城的人都皈依。

在佛典中,我們將這個故事用在「一毫芒中,一種子」,一棵大樹藏於一顆種子內。毫芒中,原來是藏著合抱的樹!所以大樹長大纍纍,果實無量。所以「果中有因」--每一顆果中有種子,種子裡就是有這基因,所以種子像毫芒那麼大。

所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賅果海」!真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所以說起來,我們前面說過了,「無量義從佛宅中來,去眾生發菩提心的地方。」所以一念佛心能到芸芸無量眾生,引發眾生發菩提心。這些菩提心,就不斷再復生無量!

所以說來,佛陀的教法無不都是從無量法,都是教化眾生。

前面第一功德佛陀來人間,無不都是為了教化眾生--「發四無量心,行六波羅蜜」。這是在第一功德。



img4af543d514a71e336585551a2adb8e7c 

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是一法能生無量義
無量義從一法生
一實法設方便之教
是實則一
一即無量
無量即一


第二功德也是不思議力,它能「一法能生無量義,無量義從一法生」。

「一法能生無量義」,其實就是佛陀從一實法設方便之教。

「真實法」要對人間,困難重重;所以必定要設「方便法」!佛走遍了恆河兩岸,這四十幾年間,無不都是看人間事,說人間法,引入「出世間」的道理,所以他從「阿含」而走入「方等」,才到「般若」,才來到「法華」,如此已經四十二年了。

其實第一說法時是「華嚴」。「華嚴」是佛心的境界!因賅果海,那粒毫芒能夠涵蓋宇宙萬物的道理,就是覺性。大地眾生人人都有覺性,只是我們就是凡夫,累世在六道中,所以已經成為習氣;這無名的習氣,就在伴隨在六道中,所以我們人若是為善,那就向上浮起;為惡,就會向下沈淪。像這樣,都是在六道輪迴當中,浮浮沈沈沒有定性,這收做「凡夫」。

佛陀不斷要來人間,一次又一次,總是期待人人覺性能夠啟悟,所以要設無量方便法。

所以「是實則一」,若要再回收回來,是一真實法就是「一」。所以佛所覺悟的覺性,就像毫芒一般,是藏在我們人人心中那念的本性。所以我們人人,同樣有那份本性;不過我們也是在芸芸眾生中,不斷受污染,不斷在煩惱中造很多的業、很多的業。這就是「人間事」。

所以佛陀從「人間事」當中,引入「出世間」的道理。所以「是實則一」--這個「實」就是本性,人人的真實性,就是「一」。這道理就共是一項而已,要回歸人人清淨本性。所以「一即無量」!

因為人人本來就有這念的善。「人性本善」,人人就有這念,與佛同等如來本性,就是「一」--「一即無量」。

但是無明一蔽下去,變成善惡無記。惡的誘引我們,就跟著惡的去;這惡的習氣一直培養,所以自己變成愛發脾氣,貪、瞋、癡這種惡念就不斷複製、複製、再複製,所以「一即無量」。

當然它會複製惡,同樣它也會複製善。所以佛陀就是要把這些芸芸眾生,不斷複製惡的因;不斷引導、引導讓在果中的因,要再慢慢恢復善的因。

所以就「無量即一」,要把這些習氣回收回來,去掉無明的習氣,回歸一念清淨的心。 所以「無量即一」。


img7d4e812e181731d6685aa3cb8160b183 

若一轉
是具足演說是經一遍
佛以種子
展轉相生為無量義


在《無量義經》中說:「若一轉,若二轉,若三轉…」不斷一直轉,意思就是說,在《無量義經》有很多道理,就要一直不斷讀誦,不斷去體會、去了解;了解一次,就是具足演說《無量義經》一遍的道理。

所以「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那麼就要將《無量義》,落實在我們的靜思道瑒;不斷反反覆覆,要啟發我們的心能勤,勤行精進;要引導人人開啟慈濟宗門,走入人群中去。這不就是在無量義不斷在轉嗎?

這樣不斷轉、不斷讀誦、不斷了解,就是叫「若一轉」。每天都在無量義中轉,就是每天就像在演說一遍的《無量義經》。

所以「佛以種子輾轉相生,為無量義」,就是這一顆種子不斷不斷展轉,變成無量義;為了要對芸芸眾生,才開始開啟這方便法。循循善誘,慢慢引導、引導,費時四十多年。

但是人間壽命有數,佛陀出現人間,和眾生一樣壽命八十,所以不得不趕快,把方便法改變為真實法,那就是「成佛」。要如何才能成佛?「眾生皆有如來法性(智性)」!我們人人都有,所以要讓大家知道。

但是我們要如何才能回歸到我們自己的法性來?你要先去付出,所以要行菩薩道。所以要不斷將這種子複製、複製,不斷去教化眾生。

各位,時間短暫,大家要把握,時時用心。原來法在毫芒中,所以啟發一念心,我們就有無量、無數的義理入心來。

所以還是要多用心!


20100409-102.jpg
20100409-103.jpg

補充:另外一個類似的故事:《法苑珠林》(卷33)

如舊雜譬喻經雲:昔舍衛城外有人婦,清信戒行純具。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著佛缽中,卻行作禮。

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

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祝願。夫曰:『瞿曇沙門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複見諦道。』

佛言:『卿從何來?』答曰:『從城中來。』

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裏,歲下數萬斛實,其核大如芥子。』

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裏歲下數十萬子?』答曰:『世人共見其實如是。』

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尚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持一缽飯上佛,其福甚大不可稱量!』

夫婦二人心開意解,應時即得須陀洹道。

翻譯:

有一次,佛陀到一家婆羅門教徒屋外乞食。男主人不理採佛陀,其婦見佛陀威儀,莊嚴相,直從內心崇敬,畏其夫又不敢供養,後來用本來是不要的焦皮飯,趕快煮成稀飯,以非常虔誠的心及慚愧心向佛陀供養,雖然不是很好食品,佛陀充滿喜容接受供養,並且給予祝福說:「施一得十,十變百,百變千變萬,後證無量道果」。

婆羅門徒躲在門後偷看,聽到佛陀向其婦祝福,氣衝衝的出來指責佛陀謊言,一缽焦稀飯,能得那麼大功德?

慈祥佛陀說:汝見菴摩羅果樹嗎?
婆羅門徒答:見過,很大棵果樹。

佛陀問:多大果樹?每年果實生多少?
婆羅門徒答:樹大百人周圍,果實無量。

佛陀問:果樹最初種子多大?
婆羅門徒答:如芥子大而已。

佛陀笑著說:一粒芥子大的種子能長成百人圍大樹。

年年結無量果實,汝婦至誠,恭敬,供養佛陀這念善心,善行的種子,佛陀祝福必定滿願!此是婆羅門徒心開意解,即刻歸投佛陀,並帶左鄰右舍歸依佛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9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