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1. 第一功德(九)
2011/03/19 10:08:34瀏覽297|回應0|推薦0
以下為2010年9月10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10-1.jpg

影音版  | Flash 


imga3c7ecc298b2198679ea26c91c95f726 

防非止惡不犯過
十善護心勤精進
有緣者聞聲心明
入法者見性明心


「防非止惡不犯過,十善護心勤精進;有緣者聞聲心明,入法者見性明心。」

要和大家分享,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必定要防非止惡,這就是持戒!修行最重要的,我們要時時守持戒規,守戒規,那就是預防外來的惡--外面是多陷 阱,人與人之間,善惡緣雜揉,所以很容易,引誘我們去向善或是向惡。

我們若是有戒護心,自然惡的我們就不會去接受,不可能被它誘引,這就是防非。那麼善的,我們不只是有機會有因緣,我們自己也要把握、積極。所以要 防惡、行善,對惡的我們要預防,對善的我們要積極。

所做的一切,不論是大小事件,我們全都要用心,不要去犯錯,這叫做「防非止惡不犯過」。還要「十善護心勤精進」--我們若有這個戒律,自然我們不 會去犯著過錯。

常常說,我們若是一念善,就是破一念惡。所以我們必定時時,用十善來保護我們的心。我們若是有十善行,我們就能夠日日勤精進,善心善行,這就是時 日不空過。無論是起心動念,或者是舉止動作,無不都是在十善中;這樣我們的心,就沒有空隙去犯錯。所以我們一定要,為善要精進,為有善才能夠來保 護我們的心。

我們要時時和人結好緣,我們若與人結好緣,才能「有緣的人聞聲心明」。不是常常與大家說:「人人的心中都是有一部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和好 的人一起,他說的話是好的、是典範;我們聽,聽到他所說出來的語言,我們的心就能夠啟悟,這是我們跟他有緣,他跟我們有緣。他若跟我們有緣呢?我 們所說的話句句都是法,能夠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要結好緣,彼此之間互相鼓勵、互相鞭策。好的,能夠啟發我們的心;不好的,我們能夠提高警覺,我們能夠心明,不會糊塗。要不然,這種人與人之 間善惡雜揉,到底是善的來教育,或是惡的牽引我們?一句話我們就被它牽走了。

這同樣是有緣,那種的惡緣,我們自己心能夠清楚,惡的我們就過濾過;善的我們能夠拿來用,這叫做好緣。我們要時時和眾生結好緣;有了好的緣,那我 們聽到聲音,我們的心就很明。

從這種人與人之間互動,自然我們就能夠入法,走入佛陀的教法,體會人間的真理,所以這都叫做「入法」。心能夠進入了「法」--「真理」的境界。我 們若是有進入了法--真理的境界,自然我們看到周圍的一切,我們能夠「見性明心」;無論是聽聲見形,沒有一樣不能啟發我們的心。

所以《無量義經》的教法,就是入世在人群中。人與人之間,種種的行為、動作、習氣,完全不同。我們既然發心立願,既然我們入了「靜思勤行道」,在 此道場--心靈的道場,我們還發願開啟了慈濟宗門。

我們就是要走入人群中去,所以必定要對人群,種種的習性、種種的行為、動作,我們要用心觀察。看看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什麼樣的習性?什麼樣的動 作?我們應該要用心在於「要如何對某一種眾生的根機去把他加以施教,將我們的法推入他的心去」。

前面說過,第一功德要有「四無量心」,還有「六波羅蜜」。


img94486b46f255349eeb19038d58130f1a 

行施為度慳貪眾生
持戒為度憍慢眾生
忍辱為度瞋恚眾生
精進為度懈怠眾生
禪定為度散亂眾生
智慧為度愚癡眾生


「六度行」,就是以六種方法來度眾生。

六度第一那就是行布施,用布施,就是行施。我們要身體力行去付出,付出是為度慳貪眾生,這就是布施。唯有布施、付出無所求,我們才有辦法去度那個 慳貪的眾生。

看看我們慈濟人,人間菩薩,看他們付出無所求。不只是財施,還要力量去付出,身教、口教,這無不都是在付出。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這些人間 菩薩都做到了。

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平行就能夠度慳貪的眾生。

有的人,看他人身苦病痛,他袖手旁觀,不肯去幫助他。看到一群與他毫無關係的人,如此整群人來,幫他清掃家裡,幫他洗澡,幫他整理家裡,旁邊的人 也由不得自己,也自己會去投入!這也是力量的布施。本來他是吝於付出,有人來到並且如此的身體力行去帶動,自然左右鄰居大家全都願意幫助。

甚至慈濟人幫他打掃之後,也帶動了一群人,到我們要離開時,左右鄰居這群人也會說:「你們這麼好,以後我們會照顧他。」看,這就是已經帶出了那分 願意付出的眾生,啟發了他布施的心。

我們若持戒,能夠度憍慢的眾生。憍慢者,他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啊,所以他貢高驕傲!這種貢高驕傲、為所欲為,這種就容易在世間踏下陷阱,一失足成千 古恨。

要如何防止?唯有我們要持戒!剛才跟大家說過,我們唯有持戒,才能夠防非止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中,我們都要好好地保持好我們的規則; 自然我們有戒、有德,我們就能夠降伏了驕傲、貢高、我慢的人。

所以我們去度人,自己要先自度--我們要去叫人不要犯錯,自己的生活規則要照顧好。所以先要有「戒」--「戒德」,才能夠度驕慢的眾生。

那麼我們在世間很多不如意啊,世間很多人就是「貪、瞋、癡」。尤其是瞋心!那種瞋恚的心,所造的惡業更大。

所以,世間若阿修羅多了,社會就不得安寧了。所以,我們要來降伏,度化愛發脾氣的人。愛發脾氣,原來只是一個習氣而已啊!這種瞋怒火盛的人,我們 要如何,讓他熄滅瞋怒的習氣?唯有我們要有忍辱的功夫。


常常聽到說:「那個人要去勸他,不容易。要找誰才有辦法啦!」為什麼那個人才有辦法?他的脾氣很好,他忍辱的功夫夠,所以你就要找他去度他。看, 所以世間有一惡,那就要有一法去降伏。所以說起來,我們要去降伏,這種瞋恚心重的人。我們必定要先修忍辱行;唯有忍辱,我們才能去度瞋恚盛的眾 生。

所以眾生若懈怠,唯有我們自己要趕快積極精進。

時時我都對大家說:「來不及!」真的,無常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在我們身上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篤定了方向。我們要趕快好好精進,時時以 「來不及」的心態來精進,絕對不能懈怠,才有辦法入人群中,去度懈怠者為精進。

你看,在人與人之間,常常聽到說:「我們現在認真多了。為什麼你們那麼認真呢?就某某人這樣對我們說話,不只是說,還是身體力行;他在做,我們不 做也很不好意思啊。」

看,這就是我們精進,就能夠度到那種的懈怠者。讓他看到我們在做,就能讓他自覺:「我們沒做也不好意思!」這樣一來,我們也是會把他帶動起來,所 以殷勤精進的人也會增加。

世間為惡的人,都是懈怠墮落的人。好的事情不趕快去做,就是空過時日、無所事事,善惡不分,就是如此不斷在墮落。是非不清,這就是在墮落的人生,這就是懈怠者。

那麼我們要精進--「擇其善而從之」,所以好事要趕快做。

再來就是要「禪定」。有禪定才能夠度散亂,眾生的心無定性。雖然看到人在做好事,也已經發一念善,不過,性定不下來。那就是因為眾生性不定。

因為眾生有無明、懈怠,驕傲、瞋恚、慳貪等等…這麼多的根性,所以已經是成為了習慣。

常常說:「性本來是清淨,就是因為習氣。」養成了這種的習性,所以他慳貪、他驕傲、他瞋恚、他懈怠、他散亂,所以心定不下來。那這樣要怎麼辦呢? 所以我們要修禪定。

什麼叫做禪定?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坐呢?不是,就是要堅定我們的心。「挑柴運水無不是禪,舉手動足無不是禪,無不都是定」,所以「禪定度散 慢」。

那「智慧度愚癡眾生」。我們要趕快培養我們的智慧,智慧要從布施開始,要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真正能夠發揮了我們智慧的力量;有了智慧的 力量,才能夠度愚癡的眾生。


imgbf2c19387cdeb35f7a1dd3aae0fe22e2 

為已度當度未度者
為今生後世者播植
善種子起度彼心


所以這六度,有過去、現在、未來。

我們為了要度「已度」--已度,我們已經影響他了,希望他道心能夠更加堅定,所以這是度「已度」。

「當度」,現在在我們面前,我們應該就要趕快去度。

那還有「未度」,未來的,還未與我們見過面,我們也是要發心去度。

無論是已度、當度、未度;為今生後世者,無論是今生,或者是來生,我們全都要度。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播植善種子,起度彼心。

這就是《無量易經》裡中,第一功德先要修的,是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前面這些,就是修行者一定要有。

請大家記住,學佛我們為了自度,我們也要度人。學佛的目標就是要成佛,那成佛就是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先將人格顧得圓滿,佛格才 能成。

常常跟大家說:「人格成,佛格即成。」所以在人事物中,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所以我們要時時預防。

「防非止惡不犯過,十善護心勤精進,有緣者聞聲心明」。我們一定要與人結好緣,為了未來、為了現在;現在我們要度的眾生,未來我們要度的眾生,我 們都要與人結好緣,所以他若聽到我們的聲音,自然心明。我們要時時入法中,只要我們心中有法,自然一切的境界,無不都是說法音、說法相。

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9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