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8. 第一功德(六)
2011/03/18 07:38:58瀏覽359|回應0|推薦0
以下為2010年9月7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07-1.jpg

影音版 | Flash 

在此寂靜的境界裡,是不是感覺身心清爽?確實修行就是修這一念心!心若能「輕安自 在」就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將心安住在「寂靜清澄,清淨圓妙」。我們若能「清淨圓妙」,就是我們的心沒有煩惱污染。


imgc79c8daec5477e261988e03697e17d83 

靜寂清澄淨圓妙
志玄廣大寬闊心
喜悅法樂在其中
戒定慧解知見生


我們修行一定要有「志玄廣大、寬闊」的心。我們若立志若沒有發廣大願、我們 的心若沒有開闊,那就沒辦法身行如同我們廣大的願行一般。

總而言之人的心若是很窄,什麼事都過不去;我們的心若能放得開闊來,世間還有什麼事過不去呢?還有什麼困難能纏困在我們心裡呢?所以修行 就是要修一個「心開闊」,我們才能「立廣大願」。

若有廣大願,立此志願下來,自然周圍的境界就「寂靜清澄」,所得到心靈的境界,是清淨,又是圓滿那種妙--在那「空」中就是享受在「妙 有」中。

這樣的境界,實在是讓人聽起來覺得很虛,渺無的感覺。對啊!人生到底有什麼有的東西呢?執於「有」那就有貪著了!我們要放空把它放空去, 那時沒有執著的歡喜心,那就是妙。

總而言之,放空一切,自然心就會清淨、圓滿、微妙的感覺。如此,我們就能「喜悅法樂在其中,戒定慧解知見生」。這「戒、定、慧」,這種心 靈的解脫方法自然就會生!

這方法到底是如何?我們若是愈複雜就是愈不通。我們若是愈簡單,那我們就愈容易通逹。

所以「戒」也是一個法,「定」也是法,「慧」也是法。我們若能「戒、定、慧」三法合在一起,那我們就解脫了。我們心中的困境,自然產生了 對於周邊一切都能夠不執著的「輕安自在」。

這一切都不離開「戒、定、慧」。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若這種的知見能夠如湧泉一般不 斷,能洗滌我們的心,自然煩惱就不會再生出。所以「戒、定、慧、解脫、知見」不斷產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然就「靜寂清澄」、「淨而圓 妙」。

這種境界是我們人人所追求。然而只求有用嗎?我們一定要「知見生」!我們要知道,若是無法讓我們的心放空,就是 無法讓我們戒定慧解脫。這到底是什麼來困住我們?就是煩惱!


imgb71596658a587691fac3cea2b764f33d 

《無量義經集選》

瞋盛者起忍辱心
懈怠者起精進心


所以《無量義經》也是這麼跟我們說--

瞋盛者起忍辱心,懈怠者起精進心。

「貪、瞋、癡」的這個「瞋」字,若是常在我們心中,我們若常常養成這種動不動就發脾氣,實在是很不好!這種習氣在我們日常生活,對我們要與人結好 緣也會形成障礙,當我們想要造福人群也是有障礙。所以要好好警惕這念「瞋心」。

常常我們很想要發心立願,就只是讓一把火就毁掉了我們一直想要做的,或是已經做的。

所以以前人常一句話說:「無明火燒掉功德林。」既然已經知道要發心,既然知道不要發脾氣,所以壓制很久儘量要與人結好緣,我們也已經在做了。常常 也都知道「我應該儘量要做好事。」我們也在力行了;但是,那只是被壓制住的瞋火,忽然間我們若沒有好好修行,讓那脾氣若再發起,好緣就瞬間就消滅 了。

因為你發不好的脾氣,人家儘量不與你靠近,這樣好的緣怎麼姞得起來呢!你想要做好事你太孤單了,因為沒有人要與你一起做了。所以無明的火真的燒掉 功德林。

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要合力才能做出很快把事情做好;所以我們平時的習氣我們要好好養好。

所以「修心養性」--「修」,就是修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很開闊,沒有煩惱;養好我們的性,常常就是與人結好緣。這要先滅掉那瞋火,這種瞋怒的習 氣一定要把它去除。

要用什麼方法來滅掉這瞋的習氣呢?當然就是要忍辱。我們要用忍辱來去除那瞋火,這就是方法。

這個「忍」的確是較為辛苦!看中國的字是這樣的妙很有智慧的字,這個刀字插在心頭。所以倘若你們要拔起那把刀要有功夫;插下去時若沒有方法,這樣 就把它拔出來,那就會血流不止。所以「修」要有功夫,要如何讓刀插在心頭拔起來不傷到我們的身,這才是真的功夫。所以我們也是要修心養性。

常常提起我們「要修行、要修行」。那既然知道要修行,我們看到人的面色態度,我們若是不順眼時,我們就要趕緊不要與他發脾氣;聽到人說話不順我們 的心,我們也要趕緊警覺自己要修行、要修行。像這樣能夠用自己的心,來呼籲自己我們要修行,自然時時警覺自己,這叫做「修心」。在這個修心長久以 來,就把我們好脾氣如此就養成了。

有的人,你看他也不是修行者,但是你看他常常笑咪咪。

王里分院我們的張玉麟院長,他常常就是這樣笑咪咪的;對患者也是一樣。他的工作是每一天差不多十八小時的工作量;他除了要照顧那間醫院之外,全院 已經養成了在那小鎮裡,鄉下地方,我們都定期去義診。因為鄉下都是老人多,年輕人都是往外謀生出去了,所以在鄉下老人多病痛,所以我們的醫師常常 去往診。

其中有一位九十六歲的阿公,他本來身體都很健康,他有六、七個孩子都在外地,玉里只有一位女兒而已,不過已經嫁出去了。自己一個人住,雖然身體還 是健康;但是到老來之時,同樣我們就是要常常去關懷他。

有一天我們張鳳岡老醫師--他是從美國回來的,他發心回來台灣願意去鄉下,所以他在玉里分院已經很多年了,所以他與我們的張院長二人志同道合,所 以,常常去外面義診。

有一天我們的張老醫師他同樣去看阿公,這位阿公腳腫、手也腫,張老醫師與護士們發現到就說:「阿公,你的手都腫起來了腳也腫了,我們去看醫師。」 阿公說:「不用,我自己會研究中藥,我自己治療就好了!」我們的醫護人員就很直接跟他說:「不能。阿公,你看,你的腳和手都腫成這樣了,你不能再 在這裡用這些草藥。」他說:「誰腳腫了?你的眼睛才腫!我若聽你的話去看醫師,我四五十年研究的中藥,那我不就白費的了。」他就是要固執在他自己 研究的中藥,他就是不肯看醫師。


所以我們的老醫師回來就跟我們張院長說,所以我們的張院長就去了。到逹時看到阿公,他這樣先以九十度鞠躬問安:「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 語的早安)。」很有禮貌向阿公問早安。

阿公看到張院長一來到,對他那麼有禮貌,又與他說日語,那種的緣一下子就拉近了。先結了一個好緣,開始就與他聊天。聊天時阿公就跟他說:「你是醫 師,我也在研究藥物。」張院長問:「真的?你研究什麼藥?」阿公說:「我研究中藥。」張院長說:「你研究中藥都很有效耶!我覺得中藥很好。」就一 直讚歎他很有智慧。

阿公說:「你看我自己的手,我也用我自己研究的藥治療。」張院長說:「真的喔!」就把他牽來,「來,我看看好嗎?阿公?」阿阿公就說:「好啊!」 跟他結好緣,無論說什麼都樣樣好。

張院長他就趕快把他打開一看,這手不只是腫還起了藥疹,整個都紅起來了,一定是很癢。於是就問:「阿公,你這樣會癢嗎?」他就拿棉花沾一些酒精, 然後說:「我用這個涼涼的,幫你擦擦好嗎?」阿公說:「好啊!」就一擦再擦。

看到手上起疹,有紅紅的,張院長就問:「阿公,我想雖然中藥很好, 但是你現在這個很癢,會破皮、爛掉。我帶了藥來我幫你上藥膏好嗎?」阿公還是說:「好啊!」無論張院長說什麼都是樣樣好!

張院長就趕緊幫他消毒之後,趕緊為他上藥包起來。從此開始,每天為他換藥。一個禮拜後,阿公的手都完全都好了。我們張院長再來時,再看他把他的手 捧起來,摸著他:「阿公,都好了。」阿公也很歡喜的說:「好了,好了。」

張院長就問說:「那天是不是有點爛?」阿公回答:「是啊,那天又爛、又腫。」自己也是這麼說。看著很可愛,笑咪咪的阿公,我們的張院長也同樣笑咪 咪;那一種那樣笑與笑的對談。

所以說來,要常常與人結好緣,我們若要與人結好緣,第一樣就是要先除去那瞋。瞋的心發脾氣,若發脾氣怎麼有辦法忍下來呢?

就如同我們醫護人員問:「阿公,你的手、腳都腫了。」阿公很生氣的說:「什麼我的手腳腫,是你的眼睛腫!」你看,我們這一群的醫護人員,他沒有生 氣,趕快回來跟張院長說:「有一位這樣的阿公。」你看,就是要用這種忍耐的忍力,寬大的心。

這心寬大了,養成這種好的脾氣,所以不會發脾氣,這叫做「忍而無忍」。已經到了這個哪有什麼,這不用忍,這就是很自然的事--「我的本分應該要做 的就是面對病人,應該要有這分愛心。」所以「忍而無忍」,不是「忍無可忍」。

什麼是「忍而無忍」?雖然我們在忍,其實自己看了覺得說:「你怎麼說我在忍?我沒有啊!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我的心就是這麼寬闊,我一點也沒生 氣。」

什麼叫做「忍」?我們生氣時沒有發作出來就是叫做「忍」,那時候說:「我要忍我要忍,這種我要忍。」那個「我要忍」,這就是你有不如意的事,你有 看不過的事情,所以你要忍;這就是這不如意,還拿來在我們心裡。

我們要修到不如我們意的事,我們也把它看開去;我們若看開不如意的事,不會卡到我們的心,這哪有什好忍呢?所以就沒了。這就是要養成我們看事物, 自然我們的心很寬很大,這是 很自然的所以叫做「忍而無忍」,不是「忍無可忍」。所以說來,養好我們的習氣。所以我們不用如何刻意去忍他,我們若沒有瞋恚的心就不用忍。

所以「瞋盛者,起忍辱心」,我們要常常警惕我們自己,我們要忍、我們要忍,忍到已經習氣養成了,那「忍而無忍」。我們就能夠常常笑咪咪,常常與人 結好緣做好事。所以要去掉這個「瞋」字。

「懈怠者起精進心」--我們若懈怠的人,我們要趕緊精進自我警惕。

老實說,我們人生到底有多久?不多久的人生我們能聽到佛法,又把時日空過,還是帶著我們過去的那種慳貪的心不懂得布施,又帶著那種憍慢的習氣,又 帶著瞋恚的心,看看常都在心裡;這都是我們有聽到法,但是我們不肯精進,所以這種習氣永遠存在。

這就是懈怠的人,雖然知道要修行,但還在懈怠中。要怎麼辦呢?所以,各位,要如何能讓我們的心很開闊?我們能天天就是「靜寂清澄清淨圓妙」。我們 的心很清淨很圓妙境界,人圓事圓理就圓了;我們對人若能圓做事若能圓,這道理就圓了,這就是清淨圓滿的心,這實在是樣樣我們都不用去計較。

不計較,我們的心放空放寬開闊來;立我們的志向,要修行,這個願就會成了。

所以「志玄廣大,寬闊的心」,那就能「喜悅法樂在其中」天天都很高興。

方法只是「戒、定、慧」,我們要有戒、有定、有慧,自然解脫。我們若解脫後,自然就沒有世間這些人事物,來困擾我們的心。

知見我們應該如何修?我們應該如何待人處事?如何才會事圓理圓,智慧自然常常產生出來?各位,學佛,一點我們都不能懈怠!所以時時法在心中,用法 在人群中。

大家要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