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5. 第一功德(三)
2011/03/16 21:10:56瀏覽523|回應0|推薦1
 
以下為2010年9月2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02-1.jpg

影音版  | Flash  


imgbedcef8fa609bfdc3c601d024b21dafa 

心平氣和
戒慎謙恭
克己有禮
守規如儀


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能保持「心平氣和,戒慎謙恭,克己有禮,守規如儀」?

一天的時間,我們面對著這麼多人,是不是人人、事事、物物,讓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我們感覺到的,我們的心都能一直保持著心平氣和?這要看人 人的功夫了。

因為人群中,難免有聲音聽來,很不得我們的意;有臉色讓我們看到的,說不定和我們很無緣的。種種在人群中,事事、物物要能讓我們心平氣和,不是一 天,是要長年累月,這樣才叫做「修行」,這才真是「心平氣和」。

所以「心平氣和」--看起來、聽起來,是這麼簡單的事,要保持長久,這才是真正我們要學的。

尤其是,我們要時時戒慎謙恭。無論你是在家、出家,修心養性、端正行為,是我們的本分事,是我們發心發願,要身體力行。所以「修心養性」要從 「戒」--很謹慎在日常的生活,待人接物。「戒」,就是守好規矩,謹慎就是對人對事能謹慎;不只是謹慎還要謙卑。對人要尊重恭敬,像這樣不是簡單 的事,也是一樣要長年累月。

師父常常跟大家說:「修行,沒什麼,只是要修心養性,要養好我們的習氣。」所以我們若習氣養得好,自然做事都是戒慎謙恭;若習氣不好,動不動對我 們的生活舉止動作,就無法如規如儀。所以才說:「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要克己有禮、守規如儀。」既然我們發心,發心就是要修行,這念心要控制、就 要克服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

過去已經在六道中滾紅塵,很多的習氣煩惱;可能我們過去都沒有遇到三寶的教法,現在已經有幸遇到了,我們有緣了,開始願意發心,就要將過去的習 氣,我們要一一克服過來。所以克服我們的內心,自然外行就有禮,這叫做「克己」--克服自己的身與心。

所以常常大家說:「用功?」那要怎麼用功呢?我們的用功就是要聞法,叫做「聞、思、修」。我們聽了後,是不是有好好思考?法,記在心中了沒有?

「修」就是要「外行」;「內」,我們要好好「克己用功」。那要修什麼呢?修好我們的心,養好我們的性。我們要入群去,利己兼利人,所以我們要從心 開始。

所以「克己有禮」,這個禮就是對人。我們對人輕聲柔語,那聽起來的感覺就不同了!

我們若聽到人說話,能順我們,哪怕是在教我們,我們也覺得很順耳;聽起來--「嗯,有道理!其實這個道理是在教我們,我們覺得有道理、能接受。」 那就是他說話,那種婉轉,讓你聽了歡喜,你才能接受。

假使呢,你若聽到一個,理直氣壯的跟你說;說不定你自己知道--「的確我較理虧,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就無法接受了!

所以我們說話要有禮節,對人我們的身態要謙恭,謙卑、恭敬;即使要教人也一樣。

所以這種「克己有禮」,克己是在內心,從我們自己的身行再表達,這是很重要;還要守規如儀,做人要好好守好規律。我們的形態是不是有行儀、有禮節 嗎?衣服有沒有穿好?我們的身體舉止動作,總是讓人看得到的;無論是衣、食、住、行中,我們一切的舉止動作、儀態是不是讓人看起來很順眼,無形中 對我們起信心、恭敬心、愛心,這就是不必你說話,只要你的行動手規如儀,他自然就會跟隨你、學習善法。


imgdb3929de3db6052a2134df8d4bffe889 

不染惡念
精勤善法
行四無量
施六波羅蜜


甚至我們要--「不染惡念,精勤善法;行四無量,施六波羅蜜。」我們不只是對自己的身心要照顧好,還要能夠從內在的「心平氣 和」,一直到外行的「守規如儀」。

這段是教導我們人人,從發心要修行開始,到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不能沒有的規則。

再來就是我們要很謹慎了,我們的心不染惡念,一絲絲的惡念都不能有;我們要常常護心,我們的心我們自己要保護好,所有不好的習氣,我們不要再招惹 到我們心裡。甚至我們向外要精進、要精勤善法;凡是好的事情,我們要精勤。

甚至在精勤當中,到底要做什麼事情,才是真正幫助人?我們要「行四無量」。四無量就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也 叫做「四無量心」。除了「四無量心」以外,我們還要「行六度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

所以在《無量義經》精簡的文裡,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在第一功德這段,簡單的文字中就對我們眾生說名:「到底這法怎麼來的?要去哪裡?住在哪裡?」

這法就是要應此社會人間--我們芸芸眾生,就是懵懂、無明,所以使得整個社會、家庭、人心動亂,這時就是需要法,以法來度。


img09e4ebd415a8ba833341b47fd15528e6 

【無量義經集選】

無量義經佛宅來
去到一切眾生心
住諸菩薩所行處
十大功德潤蒼生


佛陀就為了現在的人,施這種法、度眾生。

那就是以十功德,來潤澤眾生的心,用十種功德的教法,所以說「無量義經佛宅來,去到一切眾生心,住諸菩薩所行處,十大功德潤蒼生」。


img81f5a1f0f760f591b0320143a9c72314 

第一功德難思議
道源功德由信起
是經能令諸菩薩
未發心者能發心
無有慈心起慈心
好殺戮者起悲心


接著說明十種功德。「第一功德難思議,道源功德由信起;是經能令諸菩薩,未發心者能發心、無有慈悲起慈心、好殺戮者起悲心。」

這十種功德,第一功德就是,「四無量、六波羅蜜」。

你們若把它用心聽,「未發心者能發心」,要發什麼心呢?無慈心起慈心,不就是大慈!我們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慈心,有了慈心,才能知道眾生的苦;我們應該要多造福,因為佛陀的慈心,就是要眾生人人有福,要人人平安;人人平等,所以他來人間,就是要調和人的心。

所以剛才說「心平氣和」,是不是我們有心平氣和?是不是我們人人戒慎謙恭嗎?有克己有禮、守規如儀嗎?人人若能到這點,那就是「慈」。


我們接受了慈的教育,人人日常若有如此,人人的相處就能和睦。「和」就是「富」,「富」就是「貴」。我們人人的心若能平和,我們還欠缺什麼呢?就是富有的人生!

不是說--「什麼人有多少錢、財產多少?如何在享受?」那和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互相和平相處,我們人人心平氣和,什麼都滿足了。

有的人家庭很貧困,但是貧不到他的心;物質貧困,內心無貧,因為他一家和樂融融。做孩子的很滿足,滿足有這對父母,如此認真努力,為這個家庭在養育他;做父母的雖然很辛勞,要養育這群孩子,但是這群孩子很乖,做父母的也是說:「我也是很甘願,我很滿足?」那做先生的,他對太太覺得不好意思:「嫁來我們的家,都沒有讓她享受到。」他也是覺得,很感恩、很滿足。做太太的看到先生這麼認真,脾氣又這麼好,能很體些,她也覺得:「我這樣甘願了,我很有福,嫁的先生這麼好。看到別人的先生,我應該很感恩我先生。」你看,像這樣,這種家庭雖貧如富;他們富有感情、富有愛。

這心若能很平和,彼此之間如此能感恩,那種戒慎,我們要守在規矩裡。做孩子的孝順,做父母的有愛,夫妻之間互相恭敬,這不就是戒慎謙恭?若這樣自然彼此感恩,有感恩的人是最大富!富有愛心的人是心很平和。

所以來說人生當中,心存這個「慈」,就能夠做到「人人平等」,那就是福。除了這種的福,和平相處、彼此感恩,這就是和平的人生;和平的人生就是最有福,這就是最平安的人生。所以這叫做「慈無量心」的功德。

「好殺戮者起悲心」--人間滾滾紅塵中,人與人之間就是很剛強,貪、瞋、癡、慢、疑滿了內心。這種內心煩惱的毒氣,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動不動就發脾氣,就要打人、要罵人,甚至一點慈心、愛心都沒有,對其他動物的虐待,對人與人之間,這種的殺戮,殘酷的手段很多。這種人就是要讓他起悲心!

這種悲心,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把這種心的教法,能夠度入人群去;讓人人能知道,知道我們生在天地之下,一定要和眾生共生息。所以要有「同體大悲」,自然看到動物,也會起歡喜心去疼牠去愛牠。

在地球上我們要時時起同體大悲,唯有人類有能力疼惜一切;也是因為人類會去傷殺一切,所以人一定要受教育。佛陀的慈悲,來人間施法教化,用法來度人,那就是希望讓這種剛強好殺戮的人,能起柔軟慈悲的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我們的慈心;我們自己的慈心若夠,我們才能心平氣和,我們才能起那分戒慎謙恭,才能常常克己有禮、守規如儀,才能培養悲心、不染惡念。

要能夠啟發「悲心」,就不能有一點惡念,就要勤修善法。用種種的方法去除眾生好殺戮,那種的惡念;甚至還要來教化,啟發他的悲憫心。

所以我們必定自己趕快要修好我們這念心,心無惡念我們才能深入善法,以善法來度眾生。所以以法來度,就要先能上求佛法,師法佛陀教化眾生;我們接受了這個法,我們要投入人群去度化。我們一定要行四無量、施六度!

各位,學佛慈悲的心,是我們人人修行者、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不能沒有的。所以慈無量、悲無量,叫做大慈大悲;才能向前再精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所以大家既然是發心了,就要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