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7. 第一功德(五)
2011/03/17 20:48:09瀏覽325|回應0|推薦1
以下為2010年9月6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06-1.jpg

影音版 | Flash 

「佛陀施教人間法,樂善惠施持戒規,本具智慧平等法。」

這就是佛陀,他施教於人間,以種種的方法,如何讓我們眾生能夠--遇到事情,心能夠平靜;若看到苦難人,能夠起愛心;在人事物中,能夠時 時保持著我們的戒規。

這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智慧,也是本具平等的法。


img6d3bd300f4e32cf114e3b95249ea85e2 

佛陀施教人間法
樂善惠施持戒規
本具智慧平等法


已經前面說很多了,我們要知道,佛陀如何來人間施教。遇到眾生種種的心靈的毛病,比如--慳貪的人,或者是驕慢,或者是瞋怒的 人,到底以什麼方法來對治他。

佛陀在世時,弟子有各形各類,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辯才第一等等…等等。有這麼多具足智慧與持戒等等…各形類的弟子,也會幫助到佛陀在人間施 教,這就是法脈相傳。

來說這個中間發生過的這件故事,也是很感動人--

在佛世的時代,在那個社會貧富不均。其中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婆羅門;他信仰婆羅門教,他很富有。若說起他的財產,富能敵國,很富有,也是很聰明, 用心很密的人。但是他生平就是討厭,這種貧窮、乞討的人,這是他的觀念。除了輕視貧困的人,同時他對出家人,他是不尊重。

所以佛陀的弟子群中,一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聽到大家在流傳這個婆羅門,他覺得--「這個人一定要將他度化;若是沒將他度化,這麼繼續下去,來 生可能就要墮落。」

所以有一次這位波羅門,帶著他的家奴出遠門,到達途中已經中午了,他就跟大家說:「來,停下來,在這裡準備餐食。」才開始要吃飯時。這個期間,舍 利弗就出現在他的面前,捧著他的空缽在那裡。

但是這位波羅門他視而不見;不只是視而不見,內心起了那分的非常不歡喜。本來他對佛教的出家人,就已經輕視了,看到舍利弗時,想要破口大罵;但是 剛開口要罵出去時,因為他的心思也很密,他又再吞回去。心裡就這麼想:「我要看你在那裡站多久?要讓你覺得到很尷尬,知難而退!」所以他把他當作 沒看到,逕自用餐。

吃飯時,舍利弗如如不動,還是雙手端著這個空缽,還是在他的面前。

那麼他吃飽後,他的隨侍的人就舀水來讓他洗手,甚至漱口的水也端來。他洗好手,漱口之後,又再端一個空盆來他的面前,他就是吐在盆中。這個盆裡就 是洗手的水,和漱口的水。他看到舍利弗如如不動啊,他就站起來將這個盆水接過來,就這樣倒進舍利弗的缽中。他就這麼說:「這些東西,就是我真心要 給你的東西。」

舍利弗就開始面露笑容啊,就如此祝福他,他說:「但願你能夠今天誠心的供養,能夠使你未來百千生能夠得到無量福。」說完之後舍利弗就轉身離開了。

這位波羅門,他目送著這位如此莊嚴,心如此平靜;面對著這樣的侮辱,他一點都不生氣,還心平氣和,如此的祝福他,看到他的背影,自己內心愈想愈不 對,怕自己說像這種的形態若是傳出去,他的名聲不是會被看輕嗎?他覺得說這樣錯了,趕快要他的家僕,跟在舍利弗的後面,是不是把他請回來?他能夠 面對面向他致歉。

但是舍利佛,輕盈的腳步也是很快就回到精舍。途中他就邊走這麼想:「我要如何才能夠讓這位波羅門轉變他的心?要如何讓他能夠得到福?」所以他邊走 邊想。

回到精舍時,就在精舍外面,有一堆沙。他就把這沙與土和在一起,這盆的溼土,他就把它捧來,將它鋪在佛陀必經之路。佛陀看到了,就把舍利弗叫過 來:「你在做什麼呢?」舍利弗就開始說,向這位波羅門去托缽。一切的事情給佛陀聽。舍利弗他就說:「佛陀,我希望這位波羅門,他能夠得到福,改變 掉他慳吝的心;改變他那分的貢高我慢的心。」佛陀聽了就很高興,能夠以這種平等心的智慧,心胸開闊,一點都不動瞋、不起怒;反而是這種祝福的心, 這是真的在施教人群,用這個法布施眾生。他對舍利弗很讚歎。

那在這期間,這位波羅門所派來的家奴,將他所看到、所聽到的佛陀的慈悲的教育,那舍利弗智慧的平等心,對他真誠的祝福,把這原原本本就說給波羅門 聽。這位波羅門聽了之後,自己起了很慚愧的心,所以趕緊就準備很多東西,來到佛的精舍,來面見佛陀;恭敬禮拜,向佛陀懺悔。

所以佛陀就開始,對這位婆羅門教長者,用心為他說法。他愈是感到佛法至高無上,所以就在此時向佛求皈依了。佛陀就又再為他三皈,叮嚀他的五戒,還 教導他一定要行於十善,對貧窮苦難者要起憐憫心。

看,我們從這段的故事,我們就能夠了解,佛陀他來人間的施教人間法。他的弟子群中,也是接受了佛陀的教育之後,同樣入人群去示教。佛的弟子,已經 將內心的煩惱無明,破除之後,才能夠發揮那分的本具智慧,平等的心,才能夠去施教人間。這是我們在佛法中,時時我們就都要學的。

所以在《無量義經》所說的,我們第一功德就是起「四無量心」,再來就要有「六波羅蜜」;就是「六度」。這個「六度」就是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

就好像我們慈濟這條的人間路,多麼不好走!從過去,我們開始五毛錢的買菜錢開始,慢慢以點滴少數的錢,願意去付出。所以我們也要以少數點滴,不影 響到你們平時的買菜 生活,一點的錢你就能做好事了。那我們施用這種的方法,希望人人,用一點點來啟開他愛的心門,那當然也要有因緣成熟。


這三十位佛教徒,就是有緣啦!要不然那時候,我在講經時,聽經的人也很多啊,怎麼正好這三十位呢?雖然聽經的人那麼多,但能夠來響應、接受到這份 道理,還可以說:「我們大家來做這件事情,不影響到你的家庭,你就能夠做好事。」不只是自己能夠響應,這有緣的人,一句的話就是法;所以他就拿來 應用就是法了。

自己每天的五毛錢,這種法入他的心了。所以提菜藍出門,在菜市場,他就能夠及時去想到五毛錢能救人。他就會跟賣菜的人說:「你少幫我秤一點點。」 「為什麼?」「我今天要省五毛錢。」「省五毛錢要做什麼?」「要救人!」

這就是法。她要省五毛錢,是為什麼要在菜販的面前,來說他要省五毛錢呢?就是因為有說出來了,法就能夠度入對方的心去。所以賣菜的人聽到:「五毛 錢也能夠救人,這樣不簡單!若這樣,天天除了你存五毛以外,我還要再捐五毛。」

如此提菜藍的竹筒歲月,就是從菜市場開始。這就是我們以很輕微的法,能夠把它普遍入大眾的心裡去,所以如此才能去除掉了慳貪。只要你給他一顆種 子,這顆種子就會擴大。所以就這樣開始,以點滴輕微的方法,能夠普遍在大眾中的心內,去撒這一粒一粒種子。

所以這也是要用方法,這也就是世間法。慈濟在國際間,還是同樣,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一直在推動竹筒歲月,去濟貧教富啊!救濟貧困的人,又再教育 貧困的人,他們也能夠做好事;讓他們也能夠得到那分的能夠布施歡喜的心。所以「慳貪者起布施心」,甚至貧窮的人,他也能夠起布施心。

所以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為什麼要他的弟子家家去托缽?那個意思與我們提菜藍,入菜市場一樣;和我們現在的委員,到家家戶戶去收會費,同樣的意 思!莫非就是要除去了我們人間凡夫貪著的心。

所以人人能夠布施,就能粒米成籮;能夠持戒。

要如何能夠持戒?若有我慢,憍慢心那就無法持戒了!

可記得曾跟你們說過了,七憍、八慢,就是在我們人的心這種憍和慢。

我們人的心這種憍和慢,差不多人人都有。富有的人,富有的驕傲--我很有錢,所以我很貢高、我驕傲;那有學問的人,他覺得我學問很飽,我很貢高、 我很驕慢。都有那分慢心。

甚至殘障、貧困、愚劣的人,他們也同樣有。他們有那種卑劣慢!

所以這種「驕、慢」這兩個字,無形中在人的心中都是有的,是我們自己不覺知。

那有了這種「慢」,他要起持戒的心就難了!都會以為「我有我的生活自由,我為什麼就要聽你的話去守這個戒呢?」像這樣,我行我素,所以在社會中, 自然而然就會菸、酒、檳榔、賭博等等…通通都有,造就社會很多家庭問題、人的心理問題、生活問題;或者是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的問題等等…都是 在那個不持戒律。

不守生活倫理,這種不守戒律,不守人倫道德的人,這都是有一個驕慢。

看看舍利弗,他自己是降伏了他的驕慢。在尚未皈依佛之前。他智慧很高,他也是很貢高!但是入佛門之後,降伏了這個慢心;真正平等慧他啟發出來, 看,那就能夠啟發了「平等慧」。他就走入人群,去調伏這種的婆羅門教的長者。所以將他的這個驕慢心,用他的態度把他教化過來。那就是智慧,才有辦 法去度驕慢!

也是他有那分的持戒,看他的忍辱,智慧的功夫有多大!像這樣,才有辦法去降伏這種驕慢的人。

再來我們要能「忍辱」。我們若是不能忍辱的人,要怎麼叫做修行?忍也是功德一分。

那位驕慢者的婆羅門,聽到舍利弗的舉動,領受到佛的教法,他皈依了。開始,他能夠為人群布施,普遍的布施。以他的家財,富能敵國這麼富有的人,願 意去布施貧困的人。你們想,度一位能夠救多少人呢?

這就是佛陀在人間啊,如何來施教;如何在這個人間,法在人群中。所以要教導人,人人能夠樂善惠施;同時要持戒,這就能夠恢復我們人人本來就具有的 佛性。

各位,我們學佛要時時用心!佛法在我們身邊,要受我們度的人,也常常都在我們面前。所以我們要把握時機,在身邊的周圍,人群中要去施教。

所以這就是,「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9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