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81. 勤行入群 拔苦與樂
2011/02/25 20:31:50瀏覽555|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81. 勤行入群 拔苦與樂

以下為2010年7月30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30-1.jpg

發心,要發菩提心。修六度行,增長善根;這是我們人人修行,必定要經過的路程。

菩提心就是覺悟,覺悟者就是「覺有情」!到底這些「有情」是什麼?是眾生。

我們放眼看出去,有無量、無數生命形類,這都是眾生。我們耳朵所聽到的,有無量無數的聲音,所以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形類,無不都是生命。

一切的生命都是眾生,人是眾生中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培養這分的愛心,要深入了解所有生命的有情,這就是我們的愛心要開闊、無邊際。

這個愛心 不只是對人類而已,我們還要去了解眾生界的苦難,所以這樣叫做「覺有情」--覺悟一切眾生有情生靈。所以我們就要,「發菩提心,修六度行」。


img7a2bcd199879f379a2ad751d79497081 

發菩提心
修六度行
增長善根
自內精修
誠正信實法
向外勤行
慈悲喜捨行


我們若是在經典的裡面,我們就能夠看到佛陀在過去生,無量無數世的生命中,對所有的生命界,以平等大愛去付出。他捨身命去付出,去救度眾生,當然這必定不離開六度萬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叫做「六度」。在這六度裡面,不離開的,那就是「愛」--愛大地一切眾生。

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方法。我們能夠深入眾生界,自然我們就能夠增長善根;我們若沒有深入眾生界,我們要增長善根就比較困難。

只單獨說對人類,人類都有不同的根性。這麼多天來不是一直在說,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性欲,有無量無數的性欲、根性等等…

就如我們只面對著人類,我也是常常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是一部的大藏經。」了解一個人,那就是增長我們一分的智慧。所以我們能夠了解很多人,善惡分辨、是非清楚,這不就是我們在修學的過程。

所以我們若能夠「覺有情」,修行六度萬行,來增長我們的善根,這就是諸佛修行的過程。

要如何能夠深入六度萬行呢?我們現在就是在人生界,我們已經能夠聞佛法了,我們能夠修佛道了;在佛法中,要來行佛所教法。

這條的道路,那就是要先在菩薩道!這是一個過程。我們要行菩薩道,我們自己要從內心好好修行。內心我們若不下功夫,外面要如何能夠深入人群呢?所以我們要,「自內靜修誠正信實的法」;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互相在勉勵的--「內能自修,誠正信實;向外勤行,慈悲喜捨行」,這是我們修行最正確的方向。

我們修行必定要很虔誠的心,走入佛門來,要修的方向,那就是一個「正」字--要「正見、正思惟、正念、正業等等…」有八正道!

除了我們自內心的虔誠,我們的方向必定要正確;不只是,語言、思想、行為等等…的正。我們的信也要「正」,常常都在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我們的信心,絕對不能夠動搖,必定要很堅定。

「實」,必定要真實,不能有虛假。本來人生,就是「如露亦如電」,非常的無常;甚至「如夢幻泡影」--好像夢,好像一個泡。全都是這麼虛幻,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堅定 不踏實,所以我們才會常常讓我們的這個心在虛幻中,無法踏實我們的人生。

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必定要很堅固、很踏實。我們「信要堅、行要實」,所以我們這個「信實誠正」,是我們內修的方法。


我們大家要很堅定信守「信實誠正」,我們對我們自己有信心了,我們對人人真實地對待,那這樣我們就能夠向外。向外就是要走入人群去,在人群我們必定要很勤。

所以我們說:「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我們在《無量義經》裡面,每一句話,每一個方向,沒有離開勤行與入群--「內要勤修,外要入群」。我們勤修佛陀的教育,我們要非常的用心走入人群中去。

修行,要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真的就是要我們入人群。所以在人群中,我們必定要顧好我們的「慈悲喜捨」。因為我們所學的是「四無量心」,也要「四無量行」。我們投入人群,要「慈、大慈--行大慈無悔;悲--行大悲無怨;喜--行大喜無憂;捨--行大捨無求」。

這種「無悔、無怨、無憂、無求」,在這個四無量心、四無量行,必定要很堅固在人群中,這叫做「向外勤行『慈悲喜捨』行」。

各位,我們是不是有將內心修到「信實誠正」?準備好了沒?大家若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就能夠走入人群中,去行慈悲喜捨--無悔、無怨、無愁、無求,我們就能夠道心堅固了!


img497cb3e5574767e5cc20c60f509dc77d 

【無量義經】

大善男子
能向如來
如是甚深
無上大乘微妙之義


所以在《無量義經》裡面,佛陀向所有在場聽法的菩薩,這麼說:「大善男子,能夠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

我們還記得嗎--

前面說過了,大莊嚴菩薩代替了八萬菩薩,問佛陀說:「佛陀啊!過去四十多年間,佛陀向所有的眾生,不就是一直在說四相之義嗎?過去說的與現在說的,可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在現在所說的,叫做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這和過去有什麼樣的分別呢?」

這在前面啊,大莊嚴菩薩已經問了佛陀。

佛陀再稱讚他:「很好,大家有疑的心,趕快拿出來問,問你們可以聽到,也能夠利益未來啊。」所以佛陀就這樣說:「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佛陀這段的讚嘆,是讚嘆他們懂得問。


imgd9e47968379a0e9c980d6d0515e58b6e 

當知汝能
多所利益
安樂人天
拔苦眾生
真大慈悲
信實不虛


「過去那個四相的道理,與現在所說的道理,有哪裡沒有分別?」那個重點他們懂得拿出來問,這樣佛陀再次的解釋,能夠把這個法延伸到後面,後代的人還能夠再聽得到,能夠又更加深入了解,所以這叫做「利益安樂人天」--對人間、天人,又還有機會能夠再聽到。

若這樣「拔苦眾生」--人若能夠深入佛法之後,愈是了解佛法,對人間眾生的根性欲念,就能夠解開很多這些根性、欲念。

眾生的根無量、欲無量,所以不同的根機,所以得法不同;在同一個時間聽,同一種的法,他們的理解不同!

我們還記得,佛陀成佛之後,去到鹿野苑要度五比丘,才五個人而已,佛陀說四諦法,就要三轉四諦法輪,這五比丘才能夠真正透徹,體會到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的道理。

只是五個人的根機,佛陀就要三轉四諦法,何況說經過了四十幾年間!

你們想,佛陀所遇到的根機、眾生芸芸,根機有多少?眾生「欲性無量」,到底那個量又有多少?所以眾生既然這個根,還沒有能夠達成到一聞一悟,何況說要談到一聞千悟,還離很遠!

所以還不斷、不斷反覆來說。對不同層次、根機的人,他同樣的法,不同的程度讓他明白,若能夠得一法,自然就能夠解除一分的無明。

我們的無明不離開「貪、瞋、癡、慢、疑」,就是因為有「貪、瞋、癡、慢、疑」,所以眾生受盡了千萬層,那個苦的折磨,在六道中輪轉不休。只為了這個「貪、瞋、癡、慢、疑」,製作了五濁,真的是苦不堪。

所以大莊嚴菩薩能夠再次拿出來問,佛陀再次來分析,這樣能讓更多人又再進一步,叫做進階去了解,所以這樣就能夠拔苦眾生。


雖然是同樣的法,佛陀用不同的形態來解釋,聽到的人自然心開意解,這叫做「拔苦眾生」。心門會開,這意義能夠了解,那迷惑苦難就能夠解除;這樣就是明曉意義了、拔苦了!

所以佛陀讚歎大莊嚴,所有的菩薩這樣說:「是『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你們大家已經發了這個大慈悲心了,你們已經達到『信實不虛』。」

你看,「信實誠正」多麼重要!你若內心有信實誠正,不虛不假,自然我們就能夠發揮大慈悲行;是真大慈悲,起自信實不虛,所以這就是饒益眾生。


img5773af21984f683c6c28e9d8b5c6fc05 

以諸眾生性欲不同
性欲不同種種說法
種種說法以方便力



img68546a9d4618a0c85008397f18562957 

四十餘年
未曾顯實
是故眾生
得道差別


「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講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因為過去四十餘年間,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

「因為眾生的性欲不同,所以我就要用種種的說法,用種種的方便,為過去的眾生這樣來說法。所以那個時候,同樣是這樣的法,不過用方便法,種種的譬喻來跟他們說,讓他們能夠了解;現在就是要直接解說。因為過去四十二年間,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

因為人的生命有限,聞法的時間也是有限,所以大家所了解體悟的,都是有差別。所以我們人就是因為,無法真真正正體會到那個中心,無法真正去了解那個真實法,因為時間有限。

無常啊!所以常常說:「大家要把握時間。」我常常說:「慈濟人很幸福,一進來,就是進來到佛法的中心。」那是什麼呢?是菩提道,那就是無上菩提,就是菩薩道。

各位,我們必定要很珍惜,珍惜我們的菩薩道。發菩提心,修六度行,增長善根,這是很重要的。

各位,請大家向內,要修信實誠正的法;那麼我們應該向外,要行慈悲喜捨的行,這就是「勤行道、人間路」。

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