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35. 第七功德(四)
2011/04/06 21:10:59瀏覽519|回應0|推薦0
以下為2010年10月14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1014-1.jpg

影音版 | Flash 


img35558ab509f48c6adc0d3a08ff32e070 

法髓相授
聞法能信受
有聞無慧
有如數他珍
聞法不覺
如執火逆風


img43b94c270472236a5348bf518c636314 

聰明世智
如執刀自割
聞慧具足
方可自利利他人


也就是要與大家分享,「法」我們要入髓,雖然常說法譬如水,若是能夠再法譬如髓,不斷地給我們最高的營養,造我們的血輪,就能再更精。

所以我們學佛,從開始初機入門,也就要不斷不斷去探討,佛陀的教法雖然是從方便法循循善誘,但是我們在此方便法中,也要開始去認真因緣果報。

為什麼因緣會合?無因不會相遇,無緣不會互相吸引,所以因緣中,我們要思考果報。果報很重要!因緣既然會遇,我們到底是要如何選擇、取擇?萬一若是不好的緣,如何牽引我們?已經被牽去了,已經成了,這之間是要苦呢,還是要輕安自在?

看得開的就說:「還,還就好了!」欠債就要還,有了欠債的因,既然相遇了,無論過去如何歡喜會合,現在是如何怨恨情仇,看得開,就是歡喜還,這樣的人生就比較能自在;歡喜還完了,緣就盡了。

這中間要如何?要覺悟!所以有時候都是在逆緣中,才有辦法真正體悟到人生,是因緣如何來結合?要如何能讓它解除消退?都是要經過之後,這就是凡夫。

看看我們現在,在慈濟團體中有那麼多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很多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故事。有的一出生就很順利,善良、心寬、念很純,尤其是在人生道中守規守矩,能選擇的法非常的精進,這樣的人也是很多。

但是有的人就要受盡了很多人事的磨難之後,才體悟到人生無常迅速、人生苦難偏多,才會想要去探討無常的道理。

要如何才能得到無常中的道理?這是很多人都不一樣的會遇,但是人門就是一個覺道之門。

有的人很早能聞法,有的人就是受盡了折磨,年齡較大了,才開始能接觸。無論是前或是後;是年輕或是老年,同樣的,法,若能入心,真的能體悟在人群中,人人一部經,好好用心讀,這樣很快從佛法中,會體悟到法髓。

所以我們要聞法信受。「有聞無慧,有如數他珍!」──聽法之後,每一法、每一則,我們都要去體會。

在法,大道路當中,無論人事接觸過的,都有一番風光;我們要在這些人事物中,體會它的道理,過路風光就能啟發我們的智慧。能如此,這就是慧,聞而有慧。假使都不用心,佛法聽了就過,聽了就過去了,如此,法都沒有存在心裡,哪有辦法用在人群呢!所以只不過數他珍。

只是如是我聞,我說給你聽,你要去用;別人去用,我們自己用到了嗎?照聽、照說,自己的心無得,這樣也是一樣!

所以法,我們必定要入心。法入心,人群中有了什麼樣的苦惱,我們才能很自由應用。

將我們的法用在人的心,看到人能接受到這個法再回向回來,回向回來的是什麼?法喜!很歡喜!我能聽到這個法,能對機逗教,在不同人的身上去運用,如此才是把我們的法,吸收在內心。

用在不同年齡、不同學識程度、不同環境的人,我們能用我們的法給他們;看到他們能接受,我們也得到很歡喜!

這付出再回向,「聞法不覺,如執火逆風!」有的人聽法,聽了之後沒有覺悟,只是用他的聰明,世智辯聰,以佛法為名,利用佛法去對人巧言令色,像是法拿來玩,玩在人身上,這樣就不好了!

曾說過,有像這樣,說法給人聽,說得很好,然後教人要去放生、去抓魚。人家魚在水中游哉悠哉,那是他們的環境。魚有魚族,牠也有牠的親,但是為了放生,你就能得長壽;放生你能造福,初一、十五來放生,如此功德很大。

把佛法變成是這種法,這難道是真正的佛法嗎?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護生,要啟發人人的慈悲。每一種眾生,有每一種眾生的世界,我們若能讓這些眾生歸於牠原來的生態,這就是最大的愛心,這叫保護環境護生態。這樣才對!

但是有的人就是這樣,去叫人做這些事,那就是錯了!像這種人就是如執火逆風──拿一支火把,逆風而行,這就會燙傷自己的手。

所以不要將佛法用在那種,裝飾我們的人格,其實自己本身全都沒修行,不成「人」,要怎麼能成佛呢?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在我們的內心,內修、外行。

「聰明世智,如執刀自割!」若以聰明世智,這像拿刀割自己的肉,是自己自傷而已。我們學佛就是,要把聰明世智轉為慧,清淨純真的智慧;不是用那種聰明的世智,或是世智辯聰,這對人無益;對己更無益!自己的傷害更大!

所以學佛,必定要純真學佛,「聞慧具足。」我們有機會聽法,在法中我們要生慧。所以有得聽,我們能吸收,吸收在我們的內心,又能發揮出來,這種「聞慧具足」,如此「方可自利利他人」。

各位,學佛、聽法,我們要聽在我們能受用,法能營養我們的慧命,這叫做法髓,能營養我們的慧命,又能成就他人,這才是真入佛法。

所以不要只是進來走走玩玩,空手又出去;知道有佛法,入寶山而不肯去,探手取得真實的寶,如此雖然讓你進來,也是很快就出去,沒用到真實的佛法。

所以,《無量義經》第七功德裡,如此說過,只要我們發一念心,開始修行六波羅蜜,雖然還未到淋漓盡致,卻是,我們是全心、盡心,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定心,我們自然就到智慧的境界。


我們能將這個愛的法,普遍來傳法,這就是弘法;弘法就是利生。我們若能將佛陀的教法用在人群中,這就是清淨的愛、清淨的教育。以身作則,我們來引導眾生,行入大慈悲這條路,讓人人啟發那分愛心。

雖然我們還無法很普遍做到,但是這念心,我們聽了之後,用在我們內心裡,遇到機會我們就去付出,遇到人我們就要來傳達。若能如此,這也是叫做「愛灑人間大悲意」,能令眾生苦皆得離。


imgf4cc79343c1085a951175fddfeb39159 

《無量義經集選》

第七功德不思議
六波羅蜜顯神奇
愛灑人間大悲意
令諸眾苦皆得離


img8e2adf6a63f03ed2858abc7dde97c1c8 

無生法忍斷煩惱
隨緣度化登七地
譬如猛將除王怨
怨既滅已王歡喜


翻開我們在慈濟的網路中,你去看很多人物誌,他們受過多少的坎坷,很苦難的日子!

但是你看,多少人間菩薩的接引;接引過來,又是變成一位人間菩薩,這愛環環相扣,環環相扣,這就是需要接引。所以我們六波羅蜜,雖然我們還沒走得很深,不過,我們用真誠的心去接引,這樣也是顯神奇。

不可思議!我這樣說,你就能跟著我這樣進來,這樣我也是度到一位菩薩,新發意的菩薩。度到同樣還沒發意,我們現在去啟發出來。所以已度度當度,當度度未度,如此一個一個環環接引出來,這也就是我們開始要走。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無生法忍斷煩惱,既然接觸了佛法在此人群中,人群有種種的苦惱,所以我們的苦惱都在哪裡呢?

看到臉色不好看,聽到話在背後批評,我們過去曾有財色名食,這些我們都犯過;但是現在改過來了,要做好事了;後面的人就批評了,這個人可能嗎?這是不可能,過去如何如何…。

我們若聽到時,我們聞而不聞、見而不見、忍而無忍,我們若能如此,以忍的功夫,心平氣和去面向環境。若能如此,沒有什麼不能通過。我們一定要通過這種逆的境界來,我們要以平靜的心去順受。所以我們必定,要有這分忍辱的心。

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在無生忍,其實道理原來就有了,不生不滅,但是人人在本來就有的道理,就是讓它偏差掉,所以變成了很多非理。

我們若能了徹無生無滅,原來本有這個道理,後面來的這些枝枝節節,就不會放在我們的心裡。

所以這無生忍,我們應該要去體會。那種真理本具,不生不滅,這就是菩薩在無生之法,因為本來就不用再生了。請問大家是不是都已經瞭解,我們大家與佛平等的智慧?平等清淨的佛性,大家相信嗎?相信。

但是清淨的智慧,就是被無明遮蓋;很多無明,就會發生一些因緣果報、人我是非,不斷在那裡在轉。

我們若能透徹,我們的本性原來就有,這叫做真理;真理原來就有了,其他的就是我們的無明枝節所產生的。既然這些無明枝節產生,我們就體會他本來,他也是同樣有佛性,所以這種枝節產生,就如露如電!與他計較什麼呢?不要計較了,因為他原來也是有佛性。

常不輕菩薩就是悟到這個道理,無論是人打他、罵他,以石頭丟他,他還是閃一下,開始又在遠遠的地方向他頂禮,跟他說:「祝福他!」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未來也是會成佛。

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所修的忍辱行。這就是忍如無忍、心安自在,自然我們就不會被周圍環境影響,這叫做無生忍。這種安然不動不退,這就是無生忍。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這種安然不動不退的境界。

所以,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自然我們所聽的法,法法入髓,就是我們慧命成長的源頭。

各位,真的聞法要入我們的心,才能用在我們與人群中的互動,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4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