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36. 第七功德 (五)
2011/04/07 07:42:18瀏覽811|回應0|推薦2
以下為2010年10月15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1015-1.jpg

影音版  Flash  

「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所有學佛者應該要好好靜 思;心要靜下來。

修行的目標是在哪裡?我們要入人群,行慈濟路,人人要「合心傳承總持門」,也就是--「總一切善,令善不息;要持一切法,令惡不 生;要信念持定慧為本!」

菩薩所修就是「總持」,所以我們若能夠念定慧就是具此功德。


img20d939ba054fc0c3c16e65520abc7451 

合心傳承總持門
總一切善令善不息
持一切法令惡不生
信念持定慧為本
菩薩所修之總持
念定慧具此功德


「念、定、智慧」,這就是總持的目標。所以我們要能夠「念、定、智慧」具足,必定要靜思。

各位,人人若能夠合心,將佛陀的教法,好好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自行、教他行」。

要行什麼?要堅持什麼?總而言之,就是令善要不斷生長,令惡不生。無論是起心動念,一念的惡,一個行動的偏差;我們要有定力,不要被外境 誘惑去,我們要趕緊智慧生,斷掉惡念。

所以我們要「持一切法,令惡不生」。以種種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定而靜下來,自然我們的行動中,無不都是在佛所說法中。

我們要好好堅持,所有的善法都在我們的日常中;舉手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念念皆善,令善不斷。這就是總一切法,那就是善!好好持, 用心要好好持一切法,使令惡不會生起來。所以令善不息,令惡不生,這就是總持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信念;「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要信念要堅持這個「戒、定、慧」,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所以菩薩所修的總持,其實就是 要堅守好我們這念心。心念合一在「定」而「慧」當中;若能夠如此,這就是總持的功德。

「功」是內在要修,「德」是外在要行。所以在善惡之間,我們要很分明。善的,要不 斷延續下去;惡的,一絲一毫都不要讓它生起來,這就是要看我們用功。

我們若能夠時時用功,面對著人間事才不會起煩惱;很多複雜煩惱的事情,實在是很多,所以我們必定要修學在那分「無生法忍」。



img5dcf32fcdef7c792049697ec79e759eb 

《無量義經集選》

第七功德不思議
六波羅蜜顯神奇
愛灑人間大悲意
令諸眾苦皆得離


imga93c51794a325fa4c391851c4b0ecdcd 

無生法忍斷煩惱
隨緣度化登七地
譬如猛將除王怨
怨既滅已王歡喜


「無生法忍」,簡單稱為「無生忍」。人生無論是在氣候中,或者是生活環境中,或者是人與人互相相對的當 中,無不都是使我們難堪難忍耐。我們所對的環境難堪難忍,無 論是人、事、物,我們都無法忍下去。

我們要記得,我們所住的地方,就是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叫做「堪忍的世界」。你若堪不得忍耐,這個人間就無法住下去,因為太苦啦! 周圍的環境,人事物都是讓我們難堪忍!

其實學佛,透徹了道理,我們就知道這個真理本具,就是不生不滅啦,本來就有啊。只是人的這個無明煩惱啦,興風作浪。其實本來是風平浪靜, 道理常住,我們若能夠透徹這點,我們自然就能夠安然不動不退,這叫做「無生忍」。

我們一念的道心起,我們要很堅定向前精進;找到道路了,我們應該起步。起步之後,要知道路的方向是這麼走,我們應該向前不退。

會進進退退、沉沉浮浮,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道理。只要我們若是懂得道理,道理原來是這樣;前面的道路我們起步,精進向前走,若這樣就不退 轉了!

所以我們要先懂理,道理要先瞭解,修行就沒有什麼困難。所以大家要知道「無生法忍」,這就是我們要修的。

要修這個無生法忍,就要好好靜思--「如何能夠心念一致」--,戒、定、慧自然就具足了。戒定慧若具足,我們就能夠得到總持門!

總一切善,我們能夠斷一切惡,這就是在戒、定、慧,我們要好好修持,自然忍如無忍;自然我們就安然自在,我們就能斷除種種的煩惱。

所以我們「隨緣度化登七地」--

七地,那就是在十地的裡面,它是在第七地,那叫做「遠行地」。從初地,就是歡喜地--很歡喜,聞法歡喜;聞法信受奉行,一路一直來,來到 第七地。


imgaf029088dd29419da310a60c8c9597c4 

十地行
1歡喜地
2離垢地
3發光地
4焰慧地
5難勝地


img05e0bec4dcc746d2cf1eff145074bbb4 

十地行
6現前地
7遠行地
8不動地
9善慧地
10法雲地


第七地就是真如的境界,我們能夠發現到真如的境界,是闊無邊際。

所以常常跟大家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若到第七地,我們就能夠發現到說,果然人人佛性本具!真如的本性就是遍滿虛空無邊際!

起初時,佛陀成佛了,第一念頭他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就是覺悟的第一個念;發現了大地眾生,都是共同與佛同 等的智性。但是要對眾生宣佈,眾生聽了就無法嘹解,所以他才要方便法、開方便門。

所以,到了第七地來,我們能夠開始慢慢已經現前、瞭 解真如了。我們能夠瞭解 真如那個廣闊無邊,這呢叫做「遠行」。我們的心已經能夠開闊到「天地同生息」的程度。

所以我們常說:「與大地共生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若能夠瞭解 這個真如,我們的心,若能夠體會到真如無邊際的境界。這樣不是很普遍、很遠、很長嗎?

所以常常說:「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們可能從過去生中,無量邊際,一生一世不斷延續來的緣。

佛陀《法華經》的時代,他就說--他生生世世來人間,不斷都有結緣眾,不斷都有過去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同樣的道理,我們常常和大家結好緣,有的說不定看到了就是很歡喜,那就是過去已經有緣了,這一生見面很歡喜。或者是大家不瞭解, 互相還要再瞭解一下,來培 養這個緣。有的我們一直想要去接近他,他離我們遠遠的,我們就還要用心去親近、要去度他,要設很多的方法。

所以人人發菩薩心,我們就要入人群去,我們應該要修無生法忍,先將自己的煩惱斷除。然後我們要「隨緣度化登七地」。我們要隨緣;隨緣的意 思不是說:「有機緣就度他,沒有就任由他去了。」不是喔!過去生結好緣的,看到我們很高興,有緣,當然這就是很好度;見面啦,見我身、聞 我名,開始就起信心、歡喜心,這就是過去有緣。若是見面淡淡,這樣淡淡的,可能過去只是一面之緣,不好不壞的緣;這一生我們就要用功啊, 趕緊將這個有緣、無緣,我們要提起了結好緣來去度。

隨緣--追隨著這個緣來化度他。這個「隨」,不是有也好,沒有也好,是「追隨」。

過去就說,我們要追隨諸佛的芳蹤,那這就是要「上求、下化」--「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換我們也要去追隨煩惱的眾生,我們也要去把他找 回來。

所以隨緣化度,無論是諸佛菩薩,都是發願倒駕慈航來人間,所以我們也是要發這個願。我們一方面上求佛道,再來同時要下化眾生。

所以在芸芸眾生中,我們在化度的當中,我們更能夠瞭解,能夠發現真如遍虛空際。

常常跟大家說:「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只要你願意走入人群中去,自然「無量法門,悉現在前」,這也就是遠行地的意思。

我們一念真如,能夠普被很遠、很廣。我們能夠瞭解,也能夠普被,這就是「隨緣度化登七地。」


img2025e62f0c1b4235e68e287bd4a0a733 

第七是經
不可思議功德力者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佛在世若滅度後
得聞是經


imgca8b3a9d2614278ee4cf9bcfd1662286

歡喜信樂
生希有心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
如法修行發菩提心


「譬如猛將除王怨,怨既滅已王歡喜啊」--

《無量義經》,第七功德前面,它就這麼說:無論是佛在世,或者是佛滅度後,大家若能夠聽這個經起歡喜心,要將這個經當成非常珍貴,我們要 拳拳服膺。無論是修持、讀誦、書寫、解說等等…我們能夠如法修行,發菩提心;人人都要發菩提心。

因為《無量易經》,就是要啟發我們人人,要在人群中發菩提心。

所以「起諸善根興大悲意」--大興慈悲的智慧,也就是要發四無量心。


img3d3ad531c98e52b2d3934089750642ac 

起諸善根興大悲意
欲度一切苦惱眾生
雖未修行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自然在前
即於是身得無生忍
生死煩惱一時斷壞


「如此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現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

在我們這個身形的這生中,我們就能得到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就是,我們的心已經通達真理了,所有的真理我們都通達。因為真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自然我們生死煩惱一時就能斷除。

意思就是說,在此世,我們若能夠得到道理入心,沒有什麼煩惱。


imga1fcd07e96bf40be60bbc61610d99861 

譬如健人為王除怨
怨既滅已
王大歡喜
賞賜半國之封
悉以與之


所以就是「譬如健人為王除怨」--

好像是一位很健康的人,很勇猛的將。國王心最煩惱的,是外來來侵犯這個國家;這個國家若有勇將,代替王去除滅這個侵犯的人,這個國家就安全了,這位國王自然就很歡喜。他就能夠封半個國家,冊封給他、賞給他,讓他也能夠享有半國的富有。

意思就是說--

我們學佛,雖然我們還不能很透徹,佛陀這個圓覺的道理;最起碼,我們開始起步修行了,只要你發大心、立大願,自然佛法就近我們的身,而且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生活在佛法中。

所以常常說:「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人間化。」所以我們的生活不離開佛法,人人在人間發心。

所以菩薩是在日常在生活中的人;只要你能夠發心,只要你能夠立願,只要你能夠伸出兩隻手來扶助人,無不都是菩薩。所以菩薩要人間化。

各位,我們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令一切善不息、令惡要不生」。所以,希望人人要合心。我們若能夠合心傳承這種總持門,自然我們的念定慧就能夠具足了。

所以人人時時要用心啦。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4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