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76. 實相無相無不相
2011/02/20 10:04:10瀏覽1818|回應0|推薦0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76. 實相無相無不相

以下為2010年7月23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23-1.jpg


img5b8ddc17ed70d5525b6731f45298aa82 

細觀此心
本自清淨
本不生滅
妙湛不動
一切法
為對一切心故


「細觀此心,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妙湛不動。一切法,為對一切心故 。」這段文字就是要對大家說,我們要時時很細思,好好觀察我們這念心。因為這念心「本自清淨」。

不只是清淨,「本不生滅,妙湛不動」。本來就具有了,與生俱來,生生、世世,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人的本性。不過,「一切法,為對一切心故」,其實心外無法!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法從心生。

「心」本具在我們人人,所以我們必定要常常真的很細心、用心,好好反觀自照。一面鏡子,若只是向外就無法照到自己;所以我們這面大圓境鏡,這個鏡應該要時時先自照,我們才有辦法照外面的境界。

所以人人要好好細觀此心,我們要真正透徹--我們「本自清淨」,我們的心,人人本來就是這麼清淨,也不生不滅。所以這念心是那麼的真,真的很微妙不動。

有時候在看到這個法,就會覺得很讚歎!讚歎佛陀覺悟了人間的萬法,無窮盡的道理;更又讚歎過去的祖師大德,大家將佛陀的教法,內心體悟,成了文字、結經,把這個經這樣寫出來,甚至再翻譯。

中國的文字,真的是翻譯得很好,所以每一回若深入經文時,自然會那樣,走入那個那忘我的境界。這實在是很微妙,很美的境界。

但是在這種的成住壞空世間當中,在這個境界裡,也會看到每一個地方,有了四大不調;變成了,同一個時間不同的國家,卻是形成了不同的災難。就會去想到佛陀所說的教法--「四大不調」,威力是多麼的大!又是會再去想到這四相「成住壞空」,天地宇宙萬法的道理。

就是在現在的科技,把世間事,到處的訊息都能夠透過電腦這樣傳送進來;哪怕是看人間事,自然也會匯合入了佛陀所說的妙法中。

所以會覺得說我們的「性」,就如佛陀跟我們說:「本性不移。」天地萬物萬法,其中也有它的性存在。

也與大家分享過「木中有火」--

那支柴,你摸起它來就是冷冷硬硬的。不過 這支柴裡面,它有它的本性,它有火(註:能產生「火」的性質)在其中。所以用現在的國語來說:「柴火。」

「柴火」這是中國人說。然而「柴火」,到底是「火燒柴」?還是「柴燒火」?那因為它本來就是一體的。所以這實在,法要說實在是非常精妙啊。

其實柴就是柴,怎麼知道其中有火呢?當然,這就是人的智慧啊。從古早古早時,鑽木生火,原始以來就有這樣的人類,就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說起來,智慧是人人本具;不是佛陀告訴我們,我們才有這個智慧。

所以說起來,這個性是本來就不生不滅。我們人人的智慧,原來就有了,只是自己不覺;一直到佛陀覺悟之後,他跟我們說:「天下萬物一切的原理是如何來…」讓我們能夠從這個萬事物理中去體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我們也說過,我們的心念,就是「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因為心念也是在那個四相--「生住異滅」中。


img33400137ee8d918789131563b1c5decf 

《無量義經》
次復諦觀
一切諸法
念念不住
新新生滅
復觀即時
生住異滅


每天在生活,生活在這個空間,瞬息不停,瞬息都在變異,我們自己不覺知。不只是大空間、萬物不斷瞬息變異,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中,也是一樣瞬息變異、新陳代謝。不只是我們的身體是如此,其實我們的心裡就是這樣!


所以這種「生住異滅」,我們「念念不住、新新生滅」。無論何時都是新的,沒有舊的;都是新的,每一個念頭都是不斷、不斷產生,所以我們「新新生滅」。所以我們就要用心深入去觀察,觀察即時「生住異滅」。

除了我們每一個時刻,都在「生住異滅」中;我們更要即時就要去體悟,「生住異滅」等等…的道理啊!

不是只說:「知道!知道!」我們要時時即時警覺--「什麼樣的事情,都是在這個生住異滅中。」

但是我們凡夫「性欲無量」故;其實凡夫所以會苦,就是我們凡夫因為性欲無量,所以會對外鏡一直貪婪無度、不斷這樣要去貪,就是這個「欲」。

為了對治眾生的「欲無量」,佛陀所以他就要「說法無量」;那「說法無量」,所以就是「義無量」。


img17270ddbcdb9a700613b7b789bc4cc03 

如是觀已
而入眾生諸根性欲
性欲無量故
說法無量
說法無量故
義亦無量



img04b81a0aa814cf74fa54fc1daf9b4f34 

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
即無相也


各位,這些文字,我們在讀《無量義經》時,都讀過去了。我們若讀,不是讀過就好。讀過,我們要即時,要去體會「生住異滅」。

每個字讀了就過去了,好像不在我們的心裡,這是不是生住異滅呢?那個「住」的時間是那麼的短暫;你讀了就過了,所以它就是「異」!這種住的時間是非常的短暫。


imga1b5eee084e72ffc313fe8e33ba73e13 

如是無相
無相不相
不相無相
名為實相


所以「無量義者,是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這樣過去已跟大家說那麼多了,現在把這個文字讀起來,是否比較能體會得到?

有的人會覺得說:「師父在解釋時,我知道啦!不過,再回過來讀這段文,我又忘記了。」這樣,是不是也在生住異滅中呢?

在聽時、解釋時,好像知道;不過,話說過去了,回過頭來讀這個原文「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只是有感覺「喔!我知道,我知道,這師父曾說過。」

一法生,到底什麼一法呢?當然是天地萬物、萬事、萬理無不都是從一生。所以一句話說:「一理通萬理徹。」最怕的,只是說「我知道啦!」不過,不通;聽、聽懂了,但是心不通,這樣還是沒有悟到。

開、示,有開,把這個門已經開了,也一一對大家指示過了,但是就是沒有悟。因為我們還無法去深入,所以只為了「開示悟入」,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啊!這「開示悟入」四字,他就要開八萬四千的法門,來對治眾生的煩惱。

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因為煩惱即菩提;有了眾生這樣的煩惱,所以佛陀要開八萬四千的法門,所以叫做「開」。

開之後,就要把這個八萬四千的煩惱,一一不斷解釋,這叫做「示」。

如此煩惱,眾生健忘,很快就忘記了,又從頭說起。八萬四千的煩惱,你們想,要開示多少「法」啊!

所以只是從一法,這個一覺、一菩提。佛陀的覺悟,他這樣一覺悟起來,宇宙萬物的真理,無不都是收納入於一覺,所以回歸到那種的妙湛不動、那一念妙湛不動那念心。

所以「覺者自覺,不覺還是不覺」,佛陀不是只自覺而已,他還要向很多不覺的眾生,去開無量法門。所以「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無相--這無相,就是剛才我對大家說的「妙湛不動」。到底是什麼相呢?無法以言語來形容,無法拿東西出來給你看。無相嘛,只能夠體會、能夠覺知,無法表相出來!所以「如是無相,無相不相」,這就是叫做「實相」;「無相」,實在是「無不相」。

說起來,哪一樣不是有它的相存在呢?那每一樣的相,哪一樣沒有它的性存在?沒有它的法存在呢?

花有花的種子啊,花的種子有它的本性啊!絕對不會說花變成樹,花就是花。所以花有花它的自性存在,樹有樹它的自性存在。

看看樟樹的自性,它的自性是什麼?它可以抽取出油,樟腦油。妙不妙啊!那個樟腦油還會變成樟腦丸。

所以每一樣的相,都有它的法存在。

可記得在《藥師經》,和大家分享過了--


一位老師,就是藥師,對他的徒弟說:「來,你今天出去,替我採一些藥回來。」這位徒弟趕緊籃子提了,去山上藥去採一樣藥草回來。走了一天,回來籃子空空的。

「為什麼空空的?」「師父,您不是告訴我,教過我這是什麼藥?這是什麼作用?您不是都有教過我了。您要我去採一樣就好,但是我看起來每樣都是藥;這要對治的,到底不知要對治什麼病啊!眾生,人身體的病痛是那麼多樣,每一樣的藥草都有對治的病。不知老師您到底是要我去採對治什麼病的藥?」

所以每一樣的相,實在是無相;但是無相的裡面,總是無不相,都有它的相存在啊。

你說,花是不是樹?不是。花是不是草?不是啊!花就有花的相啊,怎麼強要說成是草呢,花就不是草。所以無不相,明明有啊!它就是花。對喔,花有花的相。

所以說起來,如是無相,無相無不相,就是也是相啊!

要如何讓我們能通?就要有「智慧」--智就是分別智,那慧呢就是平等慧。我們若有精湛的智慧,自然事事皆通,每一項理都是能通徹。

所以說起來,對這種種相,不必太執著。眾生就是因為執著,所以才會性欲很多--「執我所有,執我所愛,執我…」,非常多,所以煩惱就會無量了。這都是因為執相。

但是,你不能不去分別這些相啊!我們在分別中,只要不會被它障礙到,這樣自然我們就不會在這個煩惱中繞不出來。

「開、示、悟、入」,我們必定要悟,才不會說被這個天地萬物,引起了我們的性欲在那裡煩惱,和這個天地萬物這樣牽扯不清!所以我們必定要開啟我們本性。

我們的本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妙湛不動。」所以我們若能夠好好,仔細來觀察我們的心,一切都是法,一切唯心造。

各位,學佛說起來就是那麼容易!我們用簡單的心思,用很精、妙湛的智慧,應該我們對道理,就不會被障礙到。

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0100409-102.jpg
20100409-103.jpg

註:這段經文「無量義者,是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有點繞口難懂,所以就一些簡單的文字純字面上的解釋。詳細的意義、行法,請參考上人的開示。更詳細的解釋請參考「十二門論」。簡單解釋如下:

無量義者,何者為無量義?能夠面對眾生根器種種煩惱,另眾生「開示悟入」,體認「無常、無我、法空、寂滅」,於此實相一法當中「不驚不怖」,漸次遠離「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三理、四相的「煩惱、苦、集」,趨於「滅」,成就菩提大「道」的種種教法。「一」即為「一乘佛道」。

一法者,及「一乘佛法」。佛法無別,無有三乘之差,無論聲聞、圓覺、菩薩法,都是為了漸次成就「唯一佛道」。此法無有定相,不能以「相」來看、聽、聞、觸、想而能體會,以及遠離「五塵、五觸、五陰、五入」,故稱為「無相」。

「無相不相」,也不能說這一法是以「無相」為相,離於世間則無佛法,故不能說「無相」是一法的「實相」;所以說「無相不相」。第一個「無相」,表示用「無相」來形容佛法破除「人、我、法相」之後的所餘的清淨,假名為「不相」,也就是「非人相、非我相、非法相」而成立。

「不相無相」,但也不能說成,佛法沒有定相,這就是無相。如果佛法沒有定相就是無相,那魔法、世俗法也可以說是佛法;所以佛法實相並不是無相。所以能夠滅除「法相」、「法執」,達到這樣的「不相」,就是佛法滅除「法相、法執」之後的唯一真實法,假名為「無相」。所以「不相無相」,再用「不相」來破除以「無相」為「佛相實相」的虛妄思維。

這兩句「無相不相、不相實相」在佛法當中很常用來解釋中道、中觀,亦即不偏於「執取空」、「遍計空」乃至於「斷滅空」,也不偏於「一切有部、實有」。若再歸納起來說,就是「真空妙有--本來寂靜,因緣故有」。

佛法在這當中,清淨湛然,總持不動,具一切善,離一切攀緣法,捨棄一切外緣、攀緣,住於世間,能位眾生解除「煩惱諸苦」趣向涅槃。所以假以名之為「實相」。

如果有興趣更深入了解,可以前往「慧日講堂」聆聽「 厚觀法師( 證嚴上人的同門師兄弟,福嚴佛學院前校長,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副主委)」所講述的「大智度論」。也可以向校長請教,可以在精闢的解釋下有更深刻的體悟。

證嚴上人於74年2月出家;厚觀法師同時十月出家,十二月受三壇大戒。依佛制,無論比丘尼出家多早於比丘,在輩份上都低於比丘,要向比丘問安、請禮。

參考法鼓山出版佛教人物:厚觀法師   證嚴法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