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73. 觀自性 聽心音
2011/02/16 09:21:07瀏覽320|回應0|推薦2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73. 觀自性 聽心音

以下為2010年7月19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20-1.jpg

「信為道源功德母,成長一切諸善根。」

我們常常說要堅立信心,我們信要正信,不要迷信。所以建立了正信,方向不雜亂堅固定心,這就是我們要堅立。

常說信若是一點點偏差,那就是差毫釐失千里了。所以人人要時時自己問自己的心,我們所選擇的信仰,是不是正確正方向?若是正確正方向,自然我們的心就無雜亂;自然就很堅固我們的道心,堅定我們的志向。

若能如此我們就起慧心。慧心就能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


img4c77730228de1d4f20bc1bdf1f94eeb6 

起信心故
方向不雜亂
堅固定心
起慧心故
觀心即聞即行 起精進心


我們的信心若正確,道心若堅固,我們的智慧慧心,自然就建立起來。

所以建立了這分智慧,自然我們會反觀自性。

我們觀心,我們平時都是看外面,觀察外面,我們很少把智慧反觀自照自己。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時時反觀自照,觀我們自己的心。

我們的心若能常常都很清楚,我們的耳根就聞--來聽聽世間一切的聲音,大地萬物的聲音,人與人之間的聲音。心靜、境靜,我們所聽到的,無不都是在說法的聲音。 我們聽聽一切法,我們能堅定,我們心的方向、行的方向。

所以「聞自性佛心,行自性智慧」的法在人群中,所以就是智慧的心。觀心即聞即行,聽到的我們都能趕快去行動。起精進心聽法,我們若不會要身體力行,「聞而不行,如不聞」。聽經我們若不去行走,我們永遠就是坐在這裡,永遠坐在這裡時間不斷空過,身體的生命新陳代謝不斷老化,這樣叫做「懈怠人生」。

只是聽,聽而不行,這樣就沒有用了!聞而不聞,見而不見,這樣就算是讓你和法會遇在一起,法在你身上也依然沒生起作用。

所以我們無量義的法門,就是要讓我們很了解--


imga5fb03b030bff7920a6619122ea0edae 

有一法門無量義
疾令菩薩成菩提
自本來今最真諦
萬物性相本空寂


若說到「無量義」,我們就應該要趕緊想,無量義是從一法生。

這一法中包含無量義,我們若能通達這個道理,自然我們能「疾令菩薩成菩提」,能讓有發菩薩心的人,很快就能夠得證菩提道。哪怕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只要你菩薩心發起,自然我們很快就能正覺。

「正覺」就是「不迷信」。那個「信」--信法,信正法,信道,信覺道,所以這菩提就是叫做覺道。

只要我們的信是正確,我們甚至慧心也能跟著產生,自然我們就要去精進。你已經發菩薩心了,你的慧根信根,同時能產生採取行動,體會會更多,所以「疾令菩薩成菩提」。

記得「草根菩提」,我看到一位老菩薩,這位老菩薩很精進,畫面一出來,她就在佛前拜誦經,誦經也誦得句句分明,能知道她是一位很虔誠很精進的菩薩。

除了拜佛之外,開始就準備去做環保了,做環保時,她就與大家分享透露她的內心。她說:「我很煩惱,我都有聽師父的法,我很認真聽我都有在聽,不過,我就不知怎麼脾氣一來,對人說話就會去傷人。我也知道這麼講話會傷害人,所以傷害到人我就很懊惱,我很氣我自己,氣我常常在起煩惱。」


看到這位老菩薩真的很可愛,她有在聽法,她很虔誠在拜佛,她知道她說話傷到人了。但是要改很困難,所以她就說:「我很煩惱我很氣,氣我就趕快到佛前,去拜一拜哭一哭。」

這樣你看,這位老菩薩,菩薩也會有煩惱,因為她的煩惱還沒有制伏下來,這就是「在纏如來」,還有煩惱纏住她。雖然她已經聽法已經很相信,人人心中有著清淨如來本性,她很相信所以她每天都有念經,希望能反璞歸真,能回來她如來的本性。

她知道現在是凡夫,過去是因果。過去因、現在果,這一生受盡了人間喜怒哀樂的苦磨,所以她與生具來的那個習性改不了,所以她現在也很想要,很認真很精進。不過就是習氣要降伏下來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幸好她有堅定的信心,幸好她的信心的方向正確,現在就是要不斷去除她的習氣,回歸到她那分智慧,無染的智慧。

像這樣,能夠在這智慧的法當中,即聞即行,我覺得雖然她常會有煩惱浮現,雖然她還有習氣,但是她是一個最精進的人。

過去的習氣那麼重,她現在話一說出去,馬上知道錯了馬上開始改馬上懺悔;雖然會再犯,犯了之後她馬上懺悔,懺悔就表示隨時她就是在警惕,這叫做覺。

我們若能像這位老菩薩,這麼的勇猛精進,無論她習氣有多重,總是有辦法慢慢習氣淡薄掉,智慧慢慢成長起來。只要這念信心堅固,自然那個定力正確的方向,那個定力就自在了!

隨著「智慧成長」就自然常常就「觀心」,向自己的心觀察好。從看到我們不喜歡的事,習氣就不會很容易出來開始,就慢慢降伏習氣,這就叫做「法」。

所以我們若是用這分求法的心,用清淨心來聽大地一切萬物的聲音,用道心來聽人人說話,沒有一個人不是向我們說法。所以我們大家真的要用心「法」,這個法字雖然是一法門,但是我們能以無量的智慧來觀察大地,聽聞大地的聲音,無不都是我們生活在法中。

若如此,我們要「成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就沒有困難!只要我們發菩薩心,我們就會很快成菩提。

我們能體悟到正知正見正覺,其實這個法「自本來今」就是「最真諦」。我們每天每天的生活中都不離開在這真諦裡生活在人間。真的,每一天對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人,我們都是在道理中。

所以說:「萬物性相本空寂。」天地萬物一切的性相本來是空寂。我們若是不要去攀緣、接觸到,其實一切和我們無關。關我們什麼事?沒事!

人人若能體認到這個因緣,有因有緣會合起來,萬事萬物就現前了。你那因與緣若把它隔離掉,什麼都沒有了,這不就都是空寂了嗎!既然世間因緣分離了,一切的性相都是空寂,還有什麼好計較的?這就是叫做道理,請大家要用心。

所以菩薩應如是諦觀,菩薩要深入法,去觀察天地萬物事相道理,所以如是諦觀。

「諦」就是「甚深」的真理,最真最透徹的真理,其中包含著「審」--「審察」,以及很「謹慎」--就是很縝密的觀蔡,這種的智慧,來看天地萬物的道理。這種是非常精細縝密的觀察,這就是菩薩所要學習的。

所以觀察了人間的諸相,本來就空寂了,怎麼還有這麼多相呢?這「相」不離開大自然境界的相,大自然的境界「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

在生老病死中,本來一個很單純的佛性,變成凡夫「生住異滅」種種心理形態,所以亂了次序,所以變成了這麼多的煩惱。

佛陀就要設很多法門,慈悲喜捨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對我們所設最重要的法門。

所以眾生這麼多的煩惱,菩薩就要在眾生中要生起「憐憫心」。因為他諦觀眾生,這麼的顛倒、生住異滅的心理,所以造就愛恨情仇,變成人與人之間互相凶殺互相破壞。看看除了天災之外人禍那麼多,所以佛陀就是要來人間,開啟眾生這念心要生起憐憫心、發大慈悲。所以憐憫心生起自然就會發大慈悲。


「大慈、大悲。」再下去呢?「大喜、大捨」了。

我們自己很甘願,大喜就是很甘願--甘願人那個境界,眾生受盡苦難,菩薩甘願入眾生苦難中的境界;我們不畏苦不怕辛苦。

所以你若是看到我們慈濟人,問後他:「很辛苦啊!」他都會說:「不會!很幸福、很感恩。」

彼此感恩這叫做「甘願」。所以甘願於「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將欲救拔,就要「深入諸法」。你要去救拔一切旳眾生,自然們一定要深入諸法。所以諸法在天地萬物中,我們不能不去了解。

是否要想說:「我修行,修行就與世無爭了,與世無關了!」不是,「與世無爭」是要「與人無爭」;「與人無爭」我們就「與事無爭」,我們是用那個無爭的心態,來處眾入群。

人在群眾中「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世無爭則世安」。我們要能讓人事世間能平安,就要在一個「無爭」,這個無爭人會無計較、無爭端。

除非你要有堅固的信心,有無上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入人群中去,我們必定要深入諸法。


img9f2d40f60ccbb992dc833ebecd5c2836 

菩薩如是諦觀
生憐愍心
發大慈悲
將欲救拔
深入諸法
住異滅諸法相如是
諸善惡法
應復如是


各位,總而言之都是一念心,堅固正確的信心建立下來;然後你智慧的方向沒有偏差,精進向前走。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就是要讓我們向前走,所以我們必定要精進,不要空坐著浪費時間。光是聽法不肯向前走,那就是空聽的,空聞而已。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聽人間的聲音萬事萬物,何況道理呢!我們要時時很清楚,「諸法是從一法生」,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