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70. 明四諦法 救世知應
2011/02/13 09:55:14瀏覽678|回應0|推薦2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68. 六度萬行日常中 

以下為2010年7月15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15-1.jpg

修學佛法就是為了要體認佛陀的真理。

我們要知道體悟到真理的心情,實在是開闊像天空,沒有一物的掛礙。所以知道佛陀悟道的時刻,那心境是多麼開闊的境界呢!


img97a1159200502df261cf4fbbcf4c1553 

悟極正覺
任機而通
開明四真諦法


所以「悟極正覺,任機而通,開明四真諦法」,這就是佛陀他體悟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做悟極正覺,這叫做大覺。

當然過去就跟大家說了,佛陀當時的心情很歡喜,希望將他心的覺悟來印證給所有的眾生。不過這個道理太微妙了,所以平常的根機無法接受,佛陀就又再運用他的智慧,就開始開明四真諦法。透過開示「苦、集、滅、道」,讓大家能明白。


imgda852e5314d52c0544d825e1773ca202 

四諦:

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四真諦法」,那就是「苦集滅道」了。

人人眾生開始才知道人生是苦,因為自己感覺到了--「原來人生的苦,就是集了種種種種的因、緣!」結果呢?所以人間受盡了苦磨。

眾生知道了,要怎麼辦呢?佛陀就又教他們,既然知道,是集了一切的因緣果報,當然你就要滅它。如何才能不再去,和這些業、無明、因緣再會合?你要趕快滅掉這些既成的因緣。

要如何滅掉既成的因緣呢?惡因、惡緣,這惡因既然造了,惡果也成就了,要以甘願。已經知道「我就是這麼做,所以我應該這麼還!」雖然身是受了苦,但是心能開闊。

人是受苦,但是心裡懂得開闊,這就是做多少就是還多少。以現在的話來說,只要我們知道過去因、現世果,就不會再一直去結一些很不好的緣,所以這樣就能「滅」。既造的會消,未造的惡不再造,這樣叫做「滅」。同時在滅苦當中,要行道,行菩薩道。

看有多少人在人生的困苦中,他還要克服他的困難,投入去幫助、救濟別人;這種人生已經有多少了呢?光是在慈濟的團體中比比皆是!

多少人年紀大了,克服他年紀大的行動不便;有的人身體有病了,克服了他的病苦,還是一樣投入。有的人經濟很不好,他也是要利用時間投入。你們若是看「草根菩提」,或是慈濟的人物誌「大愛人物誌」,你們能看到現身說法。

看這個世間就是一個道場,哪一個境界,無不是讓我們修行的境界。只要你有想要入道,無不是道場之處。

所以佛陀開明四真諦法,我們眾生就「會苦、知集」--我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體會到真的人間是苦。所以「會苦、知集」,就會要「求滅」,自然我們就能證道了。與道會合,這就是仰聖之感也。

因為有聖道--「四聖諦」,這就是佛陀的智慧來施教。所以我們仰仗著佛的聖道、佛的德、佛的智慧;他將世間的真理,讓人人、大家不知因由來人間,不懂得要如何惜福,不知道苦的因由…等等轉變過來。

看,佛陀這樣一一為我們分析,苦集滅道,讓我們能知道。這若不是佛成等正覺的大覺者,我們怎麼會知道呢?


imgecb04d837bbb82aa7a36d897b8996351 

用慈施悲
啟智顯慧
則救世之應
感佛陀之德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就要「用慈施悲、啟智顯慧、則救世之應、感佛陀之德。」

「應」現在的人間,來救世就做「感應」--「佛有感、眾生有應」。佛陀有呼籲的教育,眾生依教奉行,這就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有的。所以在人間有很多,只要我們用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就像在約旦馬夫拉客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貝都因游牧民族所住的地方,都是在沙漠上,多數都是非常貧困。我們在約旦的委員叫做慈愛,她也是在沙漠地方,向這些貝都因族,向他們呼籲、宣導。大家要小錢能做大愛,就是宣導「竹筒歲月」。她們用他們的語言直接和他們說話,在那個地方,也以竹筒去跟他們說故事。

當然,當地人長年累月受慈濟人的疼愛,慈濟人所說的話,他們能瞭解,所以貧困也能造福,平時接受別人的幫助,這就是來自於點點滴滴。原來他的點滴,也能去幫助其他的人;所以當地那些貧困貝都因族的人,也願意捐點滴的錢。

哈山親王看到慈濟人,這種為民付出感覺很好,所以與慈濟人一起到沙漠上去救濟。他到達時,要和人一起搬東西,但是濟暉居士,他看到親王要去和人一起搬東西,他嚇到了,他覺得年紀那麼大了,行不得,萬一有閃失怎麼辦?但是他一直就是要和人一起搬,後來他就拜託他:「不然,拜託您去發糖果給孩子。」親王也很歡喜,有工作就好,所以就和人拿著糖果去給孩子,和孩子結緣,分糖果給孩子。孩子都很可愛,他也發得很歡喜,也發完了。

發完要做什麼呢,又要去和人去搬東西。濟暉就再帶他:「不然,拜託你將這包裝拆開分類,再包裝成一戶一戶的東西,把它分好。」這樣也好,有工作可作就好。看,很可愛的哈山親王,與這些慈濟人,真的是做到,真的慈濟的法他受用了,以慈導悲。

他是一位高高在上,是一位親王,一國的親王,那就是因為他的侍衛長,他最親近在他身邊的濟暉居士,常常跟他說,他在做慈濟,慈濟是如何如何…無形中讓這位一國的親王,慈的心生起了。

濟暉又在他皇宮裡,開始做環保,跟他說這些點滴會集起來,可以做救濟。他也是會員之一,所以慢慢啟導出他的悲心,所以我們有很多次國外救災,他就支持濟暉去做救災的工作。慢慢體會了慈濟,悲心一直啟發出來,他和所有的慈濟人都一樣,那分愛去付出。


img84344858a39f89d063929a625bf156ba 

以慈導悲
以悲啟智
以智顯慧
以慧等觀


你們想這是不是:「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

看這就是這麼平等的人生,最貧困的,或是最富有的,是貧民、是親王,你看在這裡會合在一起,看這多麼美的畫面。真的是人生沒有做不到的事!

人間菩薩,菩薩在人間,人間就是道場。我們要如何能覺悟?一定要在人間。因為人間的人,才是真正受苦難的人;就是因為在受苦難中,所以才有覺悟的機會。

所以「苦、集、滅、道」,佛,唯有來人間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人間才是真正可以成正覺的道場。所以佛法不離人間法,佛陀所說的教法,也是要讓人間用的。

這就是在《無量義經》中,其中有一位大莊嚴菩薩,帶領著這麼多的菩薩,來讚嘆釋迦佛之德,這叫做〈德行品〉。〈德行品〉菩薩在讚嘆佛陀修行的過程,佛與眾生互動的關係,這就是菩薩所讚嘆的,所以叫做〈德行品〉。


img12feb5d50a82ca99171f8842583eb42f 

《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
與八萬菩薩摩訶薩
說是偈讚佛已
俱白佛言 世尊
我等八萬菩薩之眾
今者欲於如來法中
有所諮問
不審世尊垂愍聽否


讚歎之後,大莊嚴菩薩又看到這八萬菩薩,大家很歡喜,人人都是身心不動,在那裡期待,期待佛陀能為他們,再深一層為這些菩薩說法。所以大莊嚴菩薩就又代表,所有的菩薩要來向佛請法,所以大莊嚴菩薩他就說了:「佛啊!我們有八萬多人在這裡,我們在這裡,已經沐浴在佛如來的法中,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人人都很歡喜接受,好像法水來沐浴我們的身心,我們人人都在如來法中。不過,我們又一直想要再深入,想要再請問佛,不知佛陀您能慈悲再為我們開示嗎?」



img8cce054dbc91f3c9414d68b7642e46d0 

佛告大莊嚴菩薩
及八萬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善知是時
咨汝所問


佛陀當然很歡喜,他就說:「善哉、善哉,很好、很好。」這就是從佛的內心歡喜,所表達出來。

「很好,沒有比你們要求法的心,更令我歡喜的。所以我很歡喜,很好。你們大家這些善男子,你們已經都知道了吧?」這邊經文當中所說的「是時」,這個佛陀表明時候,就是說這樣的法的時刻。所以,佛陀所說「善知是時」,就是說你們知道把握時間,要來請問。

所以「因人、因時、因地」,這些菩薩的智慧也知道,佛陀開始要說法華經了,這就是表示,佛在人間的時間不太多了。佛佛道長,過去的諸佛也是一樣,到了要說法華經,就是已經接近了要入滅的時間了。這已經隱含著「善知是時」,知道這個時間。所以說:「恣汝所問」--「絕對滿足你們想要問的話」。


imgfe9cfb485928d0ca0c1c3d6640874f0b 

如來不久
當般涅槃
涅槃之後
普令一切
無復餘疑
欲何所問
便可說也


佛陀就這麼跟大家說:「不用多久,我就開始要取入滅了。」

「如來不久,長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這段文聽起來,也覺得一點點不捨。佛陀看到這些菩薩,這麼虔誠,這麼用心,已經在法中了,還要再深入,再這個時間及時要來請法,當然佛陀就說「恣汝所問」,就是說「滿足你們要問的法,你們看要如何問儘管問,因為我將要入滅了。入滅後,希望大家都能瞭解,不再有懷疑的地方。因為佛法深奧,你們若有疑就要趕快問,不要等到我若入滅後,還懷著懷疑的心,所以希望大家盡量問。」

佛陀這樣的回答,多麼輕鬆的回答,聽的人也有一點不捨。所以在這種等於是師徒,佛與菩薩之間,那分情,那分知心、知己。看,多麼溫馨的場合,佛陀就開始要為他們說法了。

各位,法在人間,不離人間法。看看,「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其實人間能如此平等,共同都有那分愛。所以「苦集滅道」,要如何除去苦,要如何能去會道呢?這都在人間中,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