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8. 六度萬行日常中
2011/02/11 08:26:26瀏覽938|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68. 六度萬行日常中 

以下為2010年7月13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13-1.jpg


img814aa96f5ec53bcc6176106f205aedfa 

六度萬行日常中
學法行道薰德香
讚佛德行難思議
是為眾生大導師


「六度萬行日常中,學法行道薰德香,讚佛德行難思議,是為眾生大導師。」我們過去一直就是在稱讚佛陀修行的過程。

修行沒有離開六度萬行,我們前與大家分享,那段--「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


imgb135efef777232ce96662a91e96578df 

《無量義經》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髓腦悉施人


這段不就是在說「布施」,學佛第一步就是要會布施、要能捨。

布施--無論是布施心內、身外。內在的煩惱、貪、瞋、癡,這些我們都得捨出去。當然我們就要以自己的貪、瞋、癡、慢、疑,過去所犯的錯誤,我們現身說法--「有了貪瞋癡,造就了多少煩惱錯誤!」

我們常常聽到慈誠隊也好,委員也好,常常和大家發露懺悔,當場跟大家說:「我過去的生活是如何浪費,如何享受,或者是過去的過錯,等等…等等…」這全都是在捨--捨出了過去煩惱、覆藏。

我們要向內清洗,所以不斷清出去。看看我們若是去幫那些老人或是殘障者,去幫他們清掃家裡,這些垃圾若沒有清裡,裡頭怎麼會乾淨呢!這就是去除污垢,這也是一種自我清洗打掃。

這樣也要撿,那要也要撿,什麼都揀回來到內心當中,那這樣心裡頭永遠都有垃圾在。所以我們要捨,從內捨煩惱,外面我們要捨一切的財務。我們既然內心沒有貪著,外面我們就要將有形的東西,施捨給所需要的人。

不只是有形的財物捨,我們若學到得到好的法,或是得到好的教育,我們也是要捨「於法內外無所吝」。我們若是得到好的一句話,趕快跟大家分享,這句話能打開人的心門,這句話能和睦人情等等…我們自己有受用,我們也能勸別人一起來用,這種的法也是在內外。

我從外學來,在我的裡面深入我的心底,入我的腦海裡,我能從外學進來我也能再施捨出去,一點都沒有吝惜,這叫做「傳承」--「承先啟後,上求下化」。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本分事,這就是都叫做「布施」。


img1fffd42ee644914d51e715f1819d2381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還有--

「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

這就是持戒!諸佛修行的過程,也是不離開戒。戒就是要自愛--能自愛,能防非止惡。預防我們的心沒有守在我們的本分,預防我們的心貪瞋癡,我們要預防著;「防非」--不對的東西不要入我們心來。

我們的行為呢,我們會起心動念嗎?我們的行為會不利他人嗎?這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所以這個「戒」字,就是防非止惡。能自愛自己能愛別人,這就是都叫做「戒」。不要損人利己,這全都是在「戒」裡。

我們為了要守戒持戒,無論什麼樣的惡勢力,來強迫我們去做一些,不利人群的事情,我們都不可以。哪怕自己的生命毀傷了,惡行絕對不能做。


imge91076909a147549cd3452ccc044fbe4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下面又說--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

這就是「忍」!

看,無論是他人對我們如何,施展多麼強,或是多麼殘酷的壓力,我們都要忍。我們不忍的話,那就是互相對立,冤冤相報無了時!所以必定要有一個「忍」字。

這個「忍」字,是所有學法的功夫中最難的事。


imgc465bb7989c5d9ef25963ac6a439f4f1 

歷劫挫身不倦惰


所以我們「難行能行」,那就是「歷劫挫身不倦惰 」,這就是「精進」。

無論時間多久,修行再怎麼辛苦,我們也是不能懈怠。我們若是一懈怠,就是停止下來。


看看我們在道場修行,一早天未亮就要起床了。若是冬天很辛苦,但是修行忍也是一個法。因為能忍得風霜雪凍,我們才有辦法向前前進。所以要精進,也不能離開「忍」字!

我們要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論身體上再怎麼疲勞,再怎麼環境惡劣我們還是一樣要精進,不要把時間放鬆去;不要失去機會;我們不要放棄人與人之間好的緣。

所以無論是時、或是境界、或是人,我們一定要很精而不雜,就是全心向前前進。前進一點都不能偏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進」就是「精進」的意思,那個「精」字就是不雜,沒有雜念、沒有偏差。所以真正對準這條道路,步步向前走,這叫做「精進」。

我們要把握當下,我們發心立願,必定要「恆持刹那」!將你發心的那一念,對準方向步步向前,這叫做「精進」。無論時間多久,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我們永遠都是對準方向,向前前進。


img9a569d3fac0a14d697875412730751a6 

晝夜攝心常在禪


接下來是「晝夜攝心常在禪」。

這就是「禪定」,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喝水吃飯也無不是禪。其實「禪」就是「正念」的意思,無論你的動靜中你的心念,必定要一個「正」字--正思,正言,正行,正業,正命,正…等等很多,這全都是「定」。要「在三昧中」就是「正定」,無論是在晚上白天,我們全都要精進。

各位,「定」就是定力;無論人我是非,是否會影響到我們的道心?會使我們的心念變得複雜嗎?會使我們三心二意,會嗎?這就是在日常生中。所以無論我們的工作,在人與人之間,會影響我們的心嗎?這就是需要有「定」。

所以我們平時無論是畫夜,同樣全都要有這個「定」!

禪,就是定!所以有定有禪,自然我們的心正,我們能選擇正確的法。

所以這個定字也是正的道理,所以凡事《三十七助道品》都不離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法法都是通用。


imgf7731e7436bb5b54d8af94e36a5da933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再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我們若是有智慧,我們自然就能深入眾生根。

你為什麼要學佛,自度,自度够嗎?不够!還要度人。

大家要成佛,就是不忍眾苦。所以要修行、成佛就是要度人。缺了悲心自然你無法啟行!

所以「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所以「以慧平等」,這就是要法法連貫。

所以說來六度就是萬行,我們若有六度萬行,自然我們就能「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imge91076909a147549cd3452ccc044fbe4 

於如來地
堅固不動
安住願力
廣淨佛國


一直跟大家說過:「人人有如來本性,只是我們被煩惱纏住。」為什麼會被煩惱纏住呢?那就是不肯捨。

剛才說從內心的煩惱要捨,自己要解開--解開纏縛我們內心的這些煩惱,覆蓋在我們內心的煩惱。

人人本具如來的本性,所以我們若能六度萬行,從內的煩惱捨出去,將心外的一切布施出去:若能如此,六度就已經具足萬行,回歸我們如來的本心地裡,堅固不動。

所以,「安住願力」--我們安住在願力裡,我們永遠就是在我們的願力。這願力無不都是「為眾生淨化眾生心,人人能廣淨佛國」。不只是一個人心淨,要普遍眾生人人的心淨,自然就「廣淨佛國」。

看,這段短短的文字,就已經講盡了六度萬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學法,有「學」就是要能「行」,所以「學法行道」,以這德香來薰習。

佛陀如何教我們?佛陀如何修行?我們學他如何修行。就像沉香的木頭,紙把它包起來,這東西一段時間後拿出來時,這張紙還是一樣是香的。所以說來,我們在學學佛陀的六度萬行,這樣教,我們照這樣的法去走,自然在我們的心裡,也能去薰習「道風德香薰一切」。

佛陀的德,他所教的法,我們去學,自然我們就像在這德香的環境中去薰;薰陶這個香氣,我們也會被薰習到。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有德行的人一起走,自然你也會學到這個德。


看看,有的人說:「這個人和他一起,這位也一定是好人。」或是:「這個人和這些人一起,這個人應該是改變了!」這就是道風德香,和好的人在一起,人家就會認定我們是好人。我們學佛學得很真,而且用心去學是虔誠,自然我們行菩薩道中。所以這是一個薰習。這個德香,我們也是讓這個德,慢慢來感染我們,就有德香出來。

前面這段叫做《德行品》,完全在讚歎和重述佛陀,到底是行什麼行過來?他用的方法,以他的身體力行教導我們,出生在人間;在人間的生活過程中。他立下來的願,他身體力行,他的思想和大地的境界合而為一。

我們要如何才能身心與大地境界合而為一?啟發了智慧?那就是要用佛陀的教法,將煩惱去盡了。

看看,佛雖然離我們二千多年,只要你將他的法,不斷不斷傳下來,把他的法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佛陀本來就指引我們,我們的心這念清淨念和佛的心念是一樣的。所以佛陀的心光,照進我們的心光;我們的心光,再去引導別人的心光…所以歸納下來,就是一個佛的心光。

所以我們人人一定要讚歎佛,讚嘆佛的德行。所以《德行品》實在是難思議!

說來,佛陀修行也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不過日常生活中,就有包含了無量數的力量,所以很難思議,是為眾生大導師。所以佛陀就是我們眾生的大導師,因為他帶我們入如來地,堅固不動;讓我們能安住願力,淨佛國土。

不只是一個淨化,人人都淨化;那這片的人間,不都是全是佛的國土嗎?「心淨則土淨」!所以要時時淨化人心。

各位,上面所讚嘆的佛的功德,這些德行我們是不是同樣也曾被薰陶過呢?所以我們要時時稱讚佛德。

所以「心中有佛,行中有法」,用在人與人間中。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