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2. 能捨一切諸難捨
2011/02/06 11:26:39瀏覽731|回應0|推薦0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62. 能捨一切諸難捨

 

以下為2010年7月5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05-1.jpg

凡事佛教徒,人人都會念誦《般若心經》吧!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皆空!

但倘若去問說:「既然一切皆空,但是道理你懂嗎?」有的人也是會回答:「知道,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再進一步問:「對啊,五蘊皆空!你了解嗎?」他可能會這樣回答:「知道,知道…」

雖然樣樣都知道,甚至叫我們背,我們也是有辦法背得起來;要我們說,我們也是有辦法講。儘管心也知道,儘管背誦都有辦法;不過,若是日常生活中呢?我們雖然知道一切都是空,不過我們若是看到境界,心的愛欲還是無法斷。或者是還是有「瞋」的習氣--看到人、聽到話了,讓我們不喜歡時;同樣,我們也是瞋心,也是這樣生起來;或是一整當中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還是照常這樣在發脾氣啊!

人與人之間,我們常常說:「我們要放下身段,我們要謙卑,我們要禮讓。」但是,境界現前,我們自己也是會升起了我慢的心,同樣也是「自大我慢」。

或是在人群中,我們也常常產生「疑」。若看到環境,聽到人家這麼跟我們說些是非,我們在法上也就生疑了,在人群中生疑了。這同樣,「疑處生疑,癡處生癡」。在一個環境中,當我們看到財、色、名、食,不知道為何就是捨不去那些無明。

雖然佛陀教導我們要如何能在這個環境中,完全能夠看清楚;教導我們應該要勤精進。不過,我們在面對周圍的環境時,還是不斷癡心亂想,不斷產生貪啊、瞋啊、癡啊、慢、疑。這五種的濁氣、無明,還是在我們心中,跟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我們不斷在那裡產生複製。

這你們想,我們可有捨掉了無明?無明既然無法捨,那麼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做到「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呢?


imgf038e412a7667050e3dbb4e95abff528 

《無量義經》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髓腦悉施人


《無量義經》這麼說,說--我們要捨,要捨。

捨什麼?捨一切諸難捨!

我們自己既然決心要修行,我們只是要修一個--「從我們心中去掉貪、瞋、癡、慢、疑;修行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

只不過,只是要求自己捨,我們就捨不去了;這實在是比較難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向來就是習氣!於是想要捨掉了這個習氣,就是這麼困難!所以常常跟大家說:「修行是修什麼?就是在修習氣!習氣要在哪裡修呢?在人群中修。」

我們的宗門裡面,我們大家想要修行,不是就有很多機會可修嗎?我們的周圍都是人,我們也是算一個叢林;還有外面來的,很多人間菩薩來來去去。看他們在社會、看他們在家庭當中如何捨?如何能捨?

這在佛經的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佛陀的本生經,或者是菩薩修行的過程,為了布施,看看就連「財寶妻子及國城」,他一切都捨。

在《阿含經》其中有一段,就是說--

有一群勞動者,大家所過的生活都很清寒,就是過著那分苦勞的生活;無不都是「我需要去工作,我才能夠得到單薄的生活費,回去養家。今天有工作,今天我的家庭就有飯吃。」這是一種粗重苦勞的生活。

有一回,大家在做粗工時,其中有一位,就向大家這麼說:「你們知道嗎,釋迦佛已經遊行人間,來到我們村裡了,很多人都去供養、去聽法。聽他們說,這位釋迦佛是一位大覺者,能夠聽到他說法,我們能夠得到累生的福報。不過,我們若要去聽法,看到很多人去供養,我們沒有那個福可以去供養,這樣我們要去聽法的機會,就很少了。」


其中就有一位,就這樣說:「我們也能夠供養。」大家回過頭來看:「你也想要供養?看看,你比我還窮!你哪有辦法供養呢?」他說:「我們這麼多人,大家結合起來,不是也能夠去供養!」大家就附和了:「對啊!對啊!大家合起來,我們應該就能夠來辦一場,供僧、供佛。」很歡喜,大家就回去了。

提議的這位,雖然這樣說出來,大家都來附和他,他很歡喜。不過,他心裡很煩惱--「今天所賺的錢,回到家裡,妻子已經在等我的米下鍋。這我自己的家庭都有困難,我是要如何與大家合起來去供僧、供佛呢?」煩惱啊!

回到家裡,他的妻子看到:「看到你今天的表情很奇怪,你到底有什麼樣的心事?」他就說:「其實我是很歡喜,歡喜的事情。」他的妻子說:「看你,好像似悶悶不樂。」他說:「喜歡是我們有一群,同心志的夥伴。」

妻子說:「是什麼事情,那麼的同心、同志願呢?」他說:「因為佛陀來到我們的村裡,我們大家共同合起來,要去供佛、供僧。」妻子說:「這樣不是很好嗎?我也是替你歡喜。」

他就回過頭來,看著他的妻子說:「是啊,妳也是很歡喜。不過,我們要用什麼來供僧呢?」他的妻子就沉默著想:「是啊,看看我們的房子啊,連四片牆壁都無法完整了。連我們自己穿的衣服,都無法可替換;連要一塊布來補衣服,都有困難。到底我們要用什麼去供僧啊?」

但是這位為人妻的善女人心念一轉,她就說:「有啊!你還有力量能去供僧。」他問:「我還能用什麼去供僧?今天的這份工資要給妳,我想都無法讓妳我今天都吃得飽。」她說:「沒關係,你還有我。」

他問:「妳要用什麼來付出呢?」他的妻子就說了:「你把我賣出去。看看,哪一個家庭,有錢人他缺佣人,你把我賣出去。看看能夠得多少,你就用多少去供僧。」

先生就說:「這樣把妳賣出去,我來供僧,不公平啊!」他的妻子就笑說:「有啊,因為你的錢是來自我的身上,所以你去供僧,我也有福啊。」

先生聽到自己的妻那麼樣歡喜,覺得說--「她的身體能夠去賣,這麼歡喜要去供僧。我們就窮嘛,所以我們的福來共分!」所以先生就去找了,找到了一個家庭,就說他要供僧的心願。

這個富有的家庭,剛好他的太太生孩子,需要有一位乳母,來替他的太太照顧孩子,所以就給他一串錢,僱用她三年的時間。把妻子賣三年,這串錢就供養。

所以那一回,大家湊起來所欠缺的錢,正好他補進來,圓滿了一場供僧、供佛。

所以佛陀,為這群的貧窮人、苦力人說法。佛陀用著很慈祥的眼光,就看這位把他的妻子賣出去,這樣來供僧、供佛的勞苦人,就說:「你這回的供僧,你的功德大,一個人的功德等於二倍的大。」大家面面相觀。佛陀就講起了這個故事,大家都對他很讚歎。

那位僱用他太太,來替他夫人帶孩子的長者,在這場的法會的過程當中,他也已經有聽到關於這位勞苦人的傳說了:「原來我僱用的這位,是為了供佛,所以才把妻子賣出來。」他自己也是很感動,所以與他的太太商量:「這個家庭,不能沒有他太太回去幫忙,我們這三天的時間等於三年呢!我們趕快把這位太太還他,讓她回去團圓。」

佛陀又聽到這個訊息:「這位長者也是一樣,就是功德,也是一分供僧的功德。」

看,這種的功德,只要從內心發一分心、那分的「愛」--無私的愛去付出。

所以說起來,這種「財寶妻子及國城」,在現在的人間,慈濟裡的故事有多少?為了師父要蓋醫院,那時候多少人就是去拿年頭錢--「我為你做三年。三年,一個月若是三萬元,一年三十六萬,你給我一百萬。」像是這樣,做三年圓滿了一個「榮董」,他用他先生的名字來圓滿。

我若想到這個故事,就會覺得,這不就是這個財寶妻子布施。

甚至為了一間病房三十萬,這樣每天早上二點開始起來,去掃那個馬路,一個月八千元,這樣來累積、累積,捐一間病房。

這個故事我們再回顧,去看看我們的檔案裡面,這個大藏經。這種的故事也是很多。所以在經典所再說的,與我們現在的人間,感動人的故事不謀而合。


所以說「能捨一切諸難捨」,能夠捨,只要你願意發心。你看,環保站,都是人家的土地,有的人:「我有那塊土地啊。」看到說他也會發願:「為了地球、為了慈濟,我願意把我的田地提供出來,所以給我們來做環保。」像是這樣的故事也有很多。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要能捨,我們要學佛的教法。佛陀早年,二千多年佛的時代,有這樣貧窮苦難人都願意供佛,我們現在也不一定是有錢人,才能夠布施;布施除了供佛、供僧以外,我們也能夠真正來提供貧窮苦難人的需要。

所以佛陀也有一段這樣的文,布施有三種--「法施、無畏施、財施」,我們都能夠布施。

甚至法,我們聽的經,到底是能夠去做什麼呢?我們能夠提供給人人--「佛陀這樣說,佛的教法是這樣做。」我們若能人人有這分,聽到善法就及時布施,那就是「法施」。

那麼對父母,現在我們就要孝順;叫做「行孝不能等,布施行善不能等」,這也是叫做布施。

付出啦,對貧窮的人,他缺衣服,我們給他衣服;缺吃的東西,給他吃,沒得睡的地方,我們去為他們設床鋪讓他睡。生病的人,為他施醫、施藥等…這都是現在我們慈濟,常常在做的事情,也是同樣就是在佛經裡面說的。

所以真正的布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有形的財物,或者是無形的法。我們聽了之後,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守持佛陀的教法,我們真正要多聽、多聞。法的布施,物質的布施,或者是那種輔導,不要去走錯誤的路,這無畏施等等…這都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所以「於法內外無所吝」。

不要說:「我知道,我就不告訴你。」這樣不對。既然知道佛法,我們就應該要說給他聽;我們說了之後,我們還要教他身體力行。我們不要只是說、會說,做不出來。不要只是「知是、知道了」,但就還是,同樣在貪瞋癡慢疑的環境中,還是每天在製造這個貪瞋癡。

我們這個道場,來來往往無不都是菩薩的道場。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向好的人看齊,這就是在修行道場。所以時時多用心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