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1. 明道理 得輕安
2011/02/04 20:41:29瀏覽265|回應0|推薦0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61. 明道理 得輕安

以下為2010年7月2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702-1.jpg

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 YouTube 1/3 External link mark | YouTube 2/3 External link mark | YouTube 3/3 External link mark


img20dcd9d2615bc2ece0727df2c28324f7 

迷理故
起惑造業
解理故
生智輕安
智為行本
故能捨


迷理故,就是起惑造業。

我們也是常常這樣說:「眾生因為心中有迷啊!心一起迷,所以我們的內心就會起惑;有了惑就是造業。」

惑就是「迷惑」;這個迷惑就只是一念無明,迷惑了我們的心。

大家應該都會說:「每天也是都這麼聽。」是啊,每天這樣聽,我們不知道有沒有時時做檢討這個迷?是迷在事,或者是迷在理?人與人之間,對方說的話,是真、是假?是正確的方向,或者是偏差的境界?對人,他說的話,我們所聽過的,是不是一點都沒有分析,就隨著對方的話這樣起惑、起迷,乃至於造了業?或者是每天聽的法,我們是不是有接受呢?接受下來,我們可有將這個法,行在日常生活中嗎?這在理--人、事、物、理等等…我們所面對的,到底有沒有去分析清楚?

可能大家對這些事情,都沒有用在心裡;我們若沒有用在心理,自然我們就在迷中、惑中,這樣懵懂過日子。

懵懂所過的日子,那這就是空過!明明道理在我們面前,我們聽了之後,我們對人、事、物、理,我們若沒有去用,沒有去體悟,當然聽法就是白聽的,日子是白過的。若說還是同樣迷惑、照常,那還在起惑造業。

常常會聽到:「一點點事情,我有做到,不過覺得所做的是比別人多。」好事會膨脹自己,那不好的事情,我們會隱瞞別人。或是「這個道理聽起來,覺得這有什麼?我有做!多講一些我做的,這樣哪有什麼!」這叫做「未得謂得,未為謂為」。這在《法華經》裡面,佛陀也是這麼說過,這種是最大的妄語--「你沒做那麼多,你說得那麼多;你不了解那麼多,一點點的了解,你說你全都了解了。」這都叫做「大妄語業」。

所以我們對人事物,要真的很用心去體會。為人服務做事情,我們也要自己真的,要有服務那麼多、做那麼多,我們才說那麼多。我們若無法去做到,那怕你了解很多,與人事物理沒有會合,這樣也不算真實的徹悟。

到底跟你們說這麼多,不知道大家真的了解得到嗎?有的人就會說:「不了解;不過沒關係,再慢慢了解就好。」然而,可以慢慢了解嗎?要知道「時日不留人」,沒有機會可以慢慢來;我們聽法之後就還要趕快想到人世間都是「無常」--沒有人可以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今天一天的時間,我可以整天平安過日子嗎?不知道,或者是無常在今天之內就到了,還沒等到明天。

所以,凡事不要慢慢來,我們若是得理,能夠聽到之後,我們要時時用心,要真正微細去體會--體會人、了解人。所以不是只說你去研究別人,對於自己這個「我」更要很透徹來了解--了解我們自己是不是無私呢?了解我們自己是不是很正確?

有時候自欺欺人,不是故意要犯錯,不過,這個習氣常常在。我們自己的習氣在,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都會常常,以為自己都沒有錯。我們以為自己沒有錯,那就會自以為「我真的無私」。

所以,我有時自己也會反省,我常說一句話:「信以無私,信人人有愛。」我自己是不是有做到無私呢?要先對自己來了解。我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中等等…我有沒有那個私心嗎?我會自己每天檢討,檢討後,確定了,那才可以放心「幸好喔!今天沒有私心。」要像這樣,每天都是自己每天的檢討--「我今天有沒有?」檢討後確認了,「沒有啦。啊!安心!沒有說有私心。」所以明天我可以再說:「我信我自己無私。」這就是經過了檢討之後,我們看,我可以安心說:「我無私。」然後我可以說:「我信人人有愛,信人人有愛。」這是我們必然要日日、時時自我反省檢討的。


因為我們要相信,佛陀這樣對我們說:「人性本善。」人人都有與佛陀平等的覺性。與佛所「平等」的是這種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我們若是沒去染著,也就沒有貪瞋癡慢疑。因為我們了徹道理,所以我們不會去迷在道理裡。我們對道理不迷,世間物質,還有什麼好讓我們貪的呢?所以「解理故,生智輕安」。

看看,我們這些志工在四川,他不管是交通旅費等等…都是自己自掏腰包、時間,自己主動的去付出,投入在那個救災的環境範圍中。雖然很辛苦,但是,去了之後,他付出付出,不管是受風受雨,不計較;不管是提輕舉重,很歡喜。只要看到那些受災的人,能夠一天一天安心下來,他就很歡喜。他們所得到的,是這個歡喜。

所以他們回來之後就又說:「有機會要再讓我去。我再下一梯次,我休息一星期,讓我處理我家裡的工作,我的事業,一星期後,還要再幫我排上去。」已經有好幾位了,來來回回都是自掏腰包。這算出差嗎?不是,是甘願!人間菩薩來回,因為不忍心眾生苦。

慈濟人。人間菩薩,他們知道道理,人與人之間,就是眾生受苦難,我們才要去那個地方。

就好像說我們的醫師,人醫會,有幾位醫師已經去二次、三次;甚至一次又留下來多一梯次。像是我們那個醫院的曹主任,曹汶龍主任,他去了;他去面對著那些受災病苦的人,用心用愛付出,同時他去膚慰、去帶孩子等等…把孩子帶起來,教孩子如何做志工。所以那個地方、那些孩子,聽到曹爺爺要回去了,大家都哭了,依依不捨。他與那些孩子約定:「爺爺會再來。」所以在第十四梯次,他又去了,又回來了。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第十四梯次,他又在那裡教孩子唱歌,幫孩子衛教。

在這個梯次裡面,我們還有看到南部三位人醫會,都是二梯次以上連續下去的。他們能夠把診所關起來,專心投入,那種的愛實在是無法去形容。

看看這位洪宏典醫師,在當時五月間,接到說要義診,問他要不要去?他說:「要,不過,我明天要去美國。德融師父,您要幫我留著,我回來我就會去。」所以飛機是明天要去。他去美國,其實這段時間,他是去養病,因為他要去開一個刀;利用開刀之後,他去美國看孩子、看孫子,其實是調養身體。

那時候去到美國,他知道他要接四川的任務,所以他去美國忍著病痛,鍛練他自己要會走,甚至體力一定要補充回來,所以去養身體。之後,二個星期後回來了,開始報到了,說:「我可以去了。」

他生病開刀,都沒有讓我們知道,他只說他要去美國看孩子、看孫子,「飛機訂好在明天,我回來一定會報到。」這樣去了。去了就是在鍛鍊身體,回來馬上報到了,就去四川了。

等他一去之後,太太已經在四川了。他一梯次去了,要回來時,兩夫妻是在四川交接。因為太太是藥師、也是醫師,所以一個回去、一個到達,他們交接的場所,是在四川交接。這夫妻同心,所以投入這個志工的行列,去看病、去擁抱那些苦難人。

還有一位葉醫師,葉添浩醫師,他自己也是在開診所,是整型外科。他的患者很多,太太也是醫師。他利用這個暑假,他去了之後,回來就在分享。眼睛含著眼淚,他就說,他還要再去,兩夫妻一起去。

看看像是這樣的典範人生,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旁,把門關起來,診所關起來,專心投入在這種災難的地區,他們去付出。因為他們了解道理,人生服務是最重要,不是賺錢服務,是完全去付出服務苦難人。

還有一位吳醫師--吳森,去到那裡,那種的奉獻,也是三梯次以上。那種愛病人,同時衛教,同時往診,同時發放;有時候也加入去做香積,無所不至,什麼都做。這種的大醫王,投入在人群中,這種愛的付出,無私的付出,實在是說不完。

他們能去見苦,了解人生的無常,看到苦難人,他發心,那種的道心愈生長起來。人間的道理他愈了解,所以付出的同時,真的是用感恩心。所以每一回去,再回來就是「感恩,讓我有這個機會去。」你看,這不就是「解理故,生智輕安」!

他了解道理之後,啟發了他的智慧;他付出,雖然身體有病痛,他趕快去養好他的身體,趕快投入,他也是很輕安,這全都是已經通達道理的人。所以「智為行本,故能捨」。


智慧就是我們行動的根本。我們這個行動的正確,要往哪一個方向走呢?那就要看我們的智慧去分別。

「智」是「分別智」;有了智,我們能夠顯出了那個慧,慧就是「等觀平等」。眾生在受苦難,眾生與我們有息息相關;因為天蓋之下、地載之上,雖然我們不認識他,他不認識我們,不過,我們同樣是在天下的人。地理雖然距離很長,但是只要「心知」--知道說哪一個地方有災難,那他就和我們有相關。

醫師覺得說:「那個地方有災難,一定有傷、有病的人,與我學醫有關。所以,這眾生一定有相關。我有辦法去治療,我能夠去救病療傷;我有這個能力,所以我應該去。」看,這種「智為行本」。

因為智慧提升了那個慧;因為智,所以提升慧,能夠把眾生與我們都平等!這種天下眾生。生命共同體,這種透徹的道理他了解,所以使他行動,使他捨去一切的名利,這樣去付出。捨時間、捨金錢、捨體力等等…去付出。所以「智為行本,故能捨」。


img914f0d04dbc1ffde41771da5f3335a45 

【無量義經】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在無量義經,還有這樣的一段「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

你看,能夠捨,人生有什麼好計較呢?我們若是道理通了,不管什麼事情,他就是覺得很輕安、付出--「能捨一切諸難捨」。捨了之後,他都一直感恩,很輕安自在;或者是付出之後,他一點也不覺得說:「我怎麼用那麼多時間?我很累!」都沒有。大家都是這樣用生命在付出。

生命的價值觀,用在苦難人群中,用得淋漓盡致,真正是生命的價值觀!

各位,我們學佛,真的要學在道理。我們到底是還在迷中呢?或者是我們已經透徹道理呢?若能夠透徹道理的人,就能夠輕安能捨,多歡喜!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78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