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3 21:28:55瀏覽1145|回應2|推薦12 | |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2013年8月9日 一位友人看到[生命愛徒老師]http://blog.udn.com/lotus4401/article的大作金剛經研習心得報告,為其中的一句『自性本自具足』,來與末學分享,感動得熱淚盈眶。是啊!常聽到有人自稱來自天上,或聽到有人具有特異功能,或聽到有人常有感應。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又羨慕又忌妒又自卑。總認為自己從上輩子就不如人了。卻不知如果仔細研究,有一些是誇大其辭,有一些是自圓其說,有一些是穿鑿附會,有一些是神經過敏,有一些是識神作用、想蘊作用,有一些是有時候有那麼一回事。如今聽到『眾生皆有佛性』、『自性本自具足』。啊!多麼的公平!多麼的平等!啊!原來自己是有機會的!原來自己是希望無窮的!不知道您曾不曾被燃起無窮的希望過!不知道您曾不曾被感動過? 經過了感動、激動後,我們是認定裡面有個自性,因此放心、放下?還是在書籍經典中翻他千百回?或是在五蘊八識中尋尋覓覓。?惠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對自性說了五個『何其』。是對自性的讚嘆,也是對自性的形容。禪師們對真理的大發現會用語言、文字來記錄,稱之為偈語。是當時對真理的描述,是驚嘆,是感嘆,是歌頌。『發現』本身就會帶著快樂,無論是發現問題,還是發現答案。發現自性那當然比中樂透還樂透,講出來的偈語必是爽了又爽的狀態,但也不是講爽的。偈文還有讓師傅鑑定的作用。五祖就是看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過來廚房看。惠能大師說:『米熟久已,猶欠篩在。』,『欠篩』表達還缺師傅的鑑定。 這次『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句引起末學想要多嘴。『能生無數多法』並不是『甚麼法都能生』不要誤以為聖人、神佛無所不能,胡亂要求,還怪神佛不靈驗。『生萬法』也要從『生一法』開始。由經典中找來一句一字,算不算『生一法』?如果算是生一法,那大家都從經典中搬出萬句萬字,所以大家都已經能生萬法?這裡的『法』不是對外界產生作用的法術,而是修改言行修改觀念修改起心動念的道理。末學以為找到能做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準則。認定『不可須臾離』的一句一字都可以是『生一法』。 自然科學的學習要先理解再記憶,一段一段的深入研究。哲學、人生哲理、真理的學習,因為歷練不夠,聽了師長的解釋,也仍然只是想像。歷練多了,卻總是搬出舊知識、舊經驗,反而成為障礙,學不到以前不知道的部分。所以從前儒家的教育都是 先背誦,不求解釋,等待將來的領悟。現今的讀經班是有道理的。 五教的道理最初是從哪裡來的?主要的理論並不是由某部經典而來。都是觀察自然變化、人心起伏。有了發現有了領悟。在一起的兩人,會產生相同的看法叫『默契』。不在一起的兩人,產生相同的看法叫『英雄所見略同』。兩個人會有相同的靈感與距離無關。如果兩個人有類似的觀念接近的程度,就可能有相同的靈感。人也可以和最高級的生命有相同的念頭。我們先天救教 至聖先天老祖稱之為『意化心觀』。心念的傳遞,沒有空間的限制,只是我們的『心念接受器』被我們轉移它用,或關閉作用。我們太忙了!忙於嗔怨仇恨!忙於酒氣財色!忙於貨利位名!忙於權力鬥爭!忙於是非善惡!忙!盲!茫!在此末學只想表示,『生一法』不一定是由經典生,再則『生』不一定是『生』也可能是『應』、是『映』。不過重點不在於法從哪裡來?而在於這法是我們未曾有過,甚至和以前的觀念矛盾,我們如何面對矛盾?面對衝突、接受『新的』才能有大突破! 禪宗五祖忍大師聽見六祖,對於自性的偈語,五個何其。認可後補充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如果這裡的『本心』、『本性』,指的是『自性』,那所有還沒見性的後學,都不識本心,都學法無益,都白費工夫。不管它們相不相同,必與心有關。由心下功夫,一定是一條路。人人都認為自己知道自己的心,但是如果還會為不該生氣的事生氣,那必定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不是真正知道自己。如何觀察到自己的心,可參閱拙著『繞著心經轉』http://classic-blog.udn.com/apachiese/2601788。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