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10423訓文共修小記 道修非等閒
2011/05/08 21:26:52瀏覽344|回應0|推薦10

2011年04月23日訓文共修小記

道修非等閒

 

「道修」不可等閒視之,不要把「道修」視為和一般修行一樣。進入「道修」階段的人,他見到一事一物都會聯想到「與自己的修行有關?」,「可不可以拿來改進自己?」,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步,好像道行自己就會增進,人一輩子能夠有一次突破已經很難得,能進步都不簡單,常常進步當然不是等閒之輩。

    「英英美代子」(台語)才有閒情逸致,才會知道風花雪月,「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上一次對路邊的花有驚艷的感覺是什麼時候?上一次抬頭賞月是什麼時候?上一次涼風吹來感覺舒服是什麼時候?是不是好久沒這些感覺了?那您一定有好多放不下的事。「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說出修行人的必要狀態。或許沒事的時候是「沒事閒」。「有沒有事掛心頭?」容易判斷,當靜坐的時候,不斷想起的事,揮之不去的的那個,就是心頭上的「閒事」,比較嚴重時坐都坐不住。名利心、比較心、你有我沒有、你行我不行,都是閒事,都是修行必須面對的。有個修行的「目的」,也都是掛在心頭的閒事,都是修行必須面對的。積了多少功德,派了多少道職,當作修行的成績單,也都是掛在心頭的閒事,都是修行必須面對的。

 

    道院的所有活動都不缺席是不是道修?「全勤獎」是一種獎,不是道修!    蓮台聖(觀世音菩薩)提出道修的四個進度:

1.    道修真誠。道修由真由誠開始,都是不作假,「作假」就會「自欺」。別人欺騙我們,容易發現。自己欺騙自己不容易發現,因為自欺都嘛是心甘情願。當我們開始自欺,也就是受騙的開始,先受自己騙,再受別人騙。自欺是最大的心魔,不願意發現自己的缺點,卻口口聲聲說自己在修行,希望別人稱讚、希望大家歌功頌德,或彼此互相恭維,互相滿足。這些現象都是修行必須面對的。真誠是不自欺做起,不投降於慾望、情緒、過去的知識經驗、思考的模式,這些都會阻礙我們發現真相的狀況。

2.    氣平聲定。只要我們盡心盡力,事情會怎樣發展,我們都面對都承擔,樂在道中、肩道行慈,自然能氣平聲定。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個人修個人得,卻沒有得失心比較心,互相祝福,為對方高興。「事至物來。必覺必照。」知道怎一回事,知道怎樣去做,當然不矜不偏不急不躁。知道事情會怎樣發展當然「事圓物成。心不留跡影。」。一切在預料掌握中,自然是氣平聲定。

3.    心靜身清。嘉義道院一樓講堂右側就有  老祖賜的超大「靜」字,當然是教弟子們要「靜」。「靜」是什麼?沒有人、沒有聲音是靜?「不靜」又是什麼?雖說要由個人體會,體會到又是什麼?心靜、身清是同一回事,不同的角度,意思是「不受外界干擾」,不是沒有外界干擾,而是外界的變化不影響我們身心的清淨,心的靜也是淨。涅而不緇,染黑色不會變成黑色的布。磨而不磷,磨擦也不會損耗。都是形容不受影響而改變。這是要有一個「信」字的功夫。「信」是「確定」,確定是對的事理、原則,不計得失、代價,都不會改變。「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信,信的範圍夠大,心靜身清的範圍就夠大。

4.    垢盡光生。想要「發光」,可以去抓螢火蟲,也可以買LED燈,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話。「光生」是一種「相」,表現出心的狀態。我們要的是心的狀態,不是要「相」。  蓮台聖教我們「垢盡」能「光生」。垢盡就能心明,心明、明心都是同一件事。中庸:「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明」就能「誠」,「誠」就能「明」,誠明是同一件事。「明」當然是「明心」,明心就能明理、就能明事,雖然不是一二年內就可以做到,功夫夠就產生作用。幾乎每篇訓文都教我們「誠」,「誠」才能去「垢」,垢盡心明光生,只是我們看不懂、做不到。被「人」的觀念、價值觀障住,「放不下這個人心」,過不了貨利位名這一關,修行學道也一樣的思考方式,一樣的價值觀去判斷,心當然不明,垢不盡怎會有光?

 

    明的心「如皎潔明月」,無垢清淨的心「如清淨甘露水」。處處覺照處處明「千江有水千江月」,時時無垢時時清「萬里無雲萬里天」。每個領域都因道功的深厚,產生的心念與行為,表現出對真理瞭解的程度,即為「處處皆真功實行」。每個時刻的心念與行為都合真理,達成修行學道的真義,換言之「時時皆圓圓願」。能做到這些境界可不容易,只有非常特別的人才能做到。所以說「道修非等閒」

 

    每篇訓文都是一部經,都是在教我們幾乎整套的修行的方法。不是教我們法術高強、呼風喚雨、移山倒海、驅魔治病,這些「術」。術容易教,心不易治,「悟」只能自己悟,教不來的。不要放棄任何一篇訓文,不斷研習找出文中精華、搾出其中瓊漿玉液甘露水,在生活中處處不離心,就有機會「悟」。才不會枉費神佛利用任何可能的機會,教導我們的苦口婆心。得「入乎崇實大道真境」的金剛不壞心。

註:文中紅色引號內容是引用訓文。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achiese&aid=518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