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5 21:01:28瀏覽438|回應0|推薦9 | |
強講用心者 皆成顛倒夢想 恭錄2011年4月2日 濟佛訓文一段 「道本不立。道源不得。不明心之自來。而強講用心者。皆成顛倒夢想。而為煩惱與障礙。」 以金錢、時間、心血,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想要修行、修道、成佛、成道者多。恭錄今年2011年2月17日啟沙壇 老祖訓文中一段「雖修道者有如牛毛之多。而得道妙真奧者。比牛角還少。」以個人的淺薄眼光來看,能進步都難得見到,更不用說是得道妙真奧了。發現有進步的朋友都為他非常讚嘆。為什麼努力修行不見進步?為什麼努力修行不能得道妙真奧?這段訓文透漏出重要關鍵! 「道本」不能解釋為 老祖大道,無論修幾輩子沒「得真諦」 前,都不能稱說是知 老祖大道,不能說是知真理。個人解釋為修人的初發心或書誠求修的四願發心。時時提起四願,願修功行、願造上乘、願得真諦、願度眾生。處處不離心,是學來生活上用的,保持不斷進步,學到最終目標,要幫別人也能學到。隨時有這些心這就是立道本。 基本上,求修、受洗、皈依、入教、拜師都可以算是得道源,神佛、天使都會想盡辦法教我們。我們卻「放不下這個人心」,連「放下這個人心」都解釋錯誤,找不到「怎麼放下」。先從「不要用自私『我』的角度去思考」,再來不要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從小被訓練成,事事想到自己,追求自己的名利,至少防人之心不可無,至少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可是我們修人不是這樣來思考,就算是有些損失、犧牲,在承當得起、沒造成後遺煩惱時,是樂於幫人的。隨願力的不同,程度的不同,不是「自私自利的」。這時也不應計算自己累積有多少功德,也沒有等待獎勵的心,只是做自己該做的事,如此而已。因為我們不知應該怎樣去想,不知應該怎樣去做,所以我們才來求修、受洗、皈依的,不懂不會才要學。求修後就是得道源,意思是神佛會以各種不同方式教導我們,我們卻都以私心、人心把頻率調開,接不到訊號,自斷道源。有許多人都以為「看得到」、「聽得到」才是神佛來教,不知經典訓文就是神佛在教,「看得到」、「聽得到」更不容易懂,也不見得進步比較快,各人有各人的障礙。每個人應該要有的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隨時都能攤出我們實際的情況,對事情的反應、內心的想法在神佛前,也是在自己前。這時就有機會接到真正的「個別指導」,如同訓文中「今者均於經坐中或應事接物之際。無心無意間。感接神靈而得指證也。」。 「不明心之自來」這句話點破關鍵,不清楚起心動念的原因,當然掌握不到如何去修改起心動念,雖然很努力,非但沒有收穫,反而更加煩惱。所以說「而強講用心者。皆成顛倒夢想。而為煩惱與罣礙」。修行是修改行為,但有人行為改變了,價值觀沒改,思考習慣沒改,還沒真正改,還會犯從前的過錯,還要加油。類似吃素的人,吃補的時候還是吃素肉、素雞。這是外表、「器」、「形下」的部份改了,思考習慣沒改,內心、「道」、「形上」的部份沒改。想要培養慈悲心先要降低報復心,或許。「我們不想報復,沒有報復心,只是對方太過分,才採取行動」這就是報復心,不容易做到沒報復心是當然,至少不要像刺蝟一樣,碰到你就受傷。這時候就是「修行是修改起心動念」。 「明心之自來」有個先修課程「明心」,察覺到自己心念的能力(不論心念的好壞)。「明心」也有個先修課程叫做「明『喜怒哀樂之未發』」,等同於我們的四誡「去矜誡、去躁誡、去偏誡、去急誡」,矜躁偏急都會引起喜怒哀樂,不能做到明「未發」,至少做到「發而皆中節」。四誡也好,明「喜怒哀樂之未發」也好都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不斷檢討、不斷反省,不止於「吾日三省吾身」,更要做到處處不離心,這時候就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心念,然後繼續反省檢討,就可以「明心之自來」。在整個這個過程別的什麼都不必管,真經云「全在私修。不在事理。」就是指這一回事。慧明禪師就是這樣悟出「狗仔也有佛性」。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