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性善說」究今社會人心變異
2011/04/14 12:15:30瀏覽2969|回應3|推薦27

  課程中,選了《孟子》篇章中的義利之辨、擴充四端、王道之始。其中,以擴充四端,和同學們關係最為密切,也值得同學針對此四端對視自身行為,進而深省其中大義,因此,撰文提出一些思考點,以供學生們思考。

前言:

  人性究竟善或不善,這是一個千古以來,極受爭議的話題。

  以人的立場來說,應該不會有人肯承認自己是惡的心性、是卑劣、殘忍、是隱含著獸性。中國在歷史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傲人的一面,子子孫孫也就自然生成一付傲骨,此為何以基督教在中國一直無法取得和道、佛相論及的地位,皆因它一開始就已經全盤否定人獨立存在天地間的價值了。

  孟子卻在一開始,就直言肯定人的價值,因其性善,只要假以學問,修習心性,就可以達到「神人」的境界,亦即所謂「天人合一」精神生命永恆之至高境界也。

壹、從〈公孫丑上第六章〉談起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若有,人是善用、發揚它,抑或是戕害、隱藏它呢?或者,根本未曾深思過有或沒有,只任性而行,至於心,不加以了解,亦不加以運用,如此,將難逃陷溺獸界之中,不知人與仁之連繫,則與禽獸無異。在《孟子》〈公孫丑上〉裡,論及「心性本善」的第六章,可說是甚為詳盡。在此章中,孟子已明確的肯定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善根存乎人心,孟子認為,若能確實掌握這「不忍人」之心,則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一、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其實自省一下,可以發現己心確實存有「不忍人」之心,試回憶,最近日本發生的大地震及海嘯等災難,每每看見電視報導滿目瘡痍的現場、看見孤兒喪親,無所依歸,放聲大哭;老年喪子,頓陷絕境,淒厲哀嚎之狀,心在當下定有上述「怵惕惻隱」的反應出現;因此,可以肯定的就是心確實能仁,只是,能不能擴而充之,因人而異,就不得而知了。

二、仁、義、禮、智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嚴格省視一下社會人心,是否處處皆存在著非人之畜牲與禽獸?在災難現場,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有人盡心竭力的付出心力,捐獻金錢,甚而捨生取義,這時,所謂的仁、義、禮、智,是發揮很大的作用;可是,卻也有人一味的只管搶頭條新聞;甚至有人趁火打劫,借機貪污……,此時什麼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非但被踩在腳下,甚至是被竊笑的。仁、義、禮、智在人心中似乎時顯時隱。

三、究心性之間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若然人皆有此四端,何以不能運用自如呢?是不能深刻體認,抑或是毫無自覺呢?如果說,與生俱來即有善根;那麼,為何我們總是很容易的忽視自身所具有的善根呢?如果說,清楚的自知所具有的善根,何以總任由時間這股巨流沖刷、磨蝕,使之消失殆盡呢?如果說,真的認識自身之心性為善,何以總讓它蒙塵而不能盡放其光明呢?

  提這麼多問題,其實只是想針對社會上人心普遍狀態。時常感到矛盾,何以心性之間,有時非但無法一統,反而會有互相矛盾之處呢?時常徘徊於善惡的十字路口上,掙扎在為與不為間,每每令己心因之煩困不已。

  或許自己也曾經歷過一些這樣的為難狀況:看見人家東西掉了,要不要撿起來還他呢?會不會因此被人誤會;看見聾啞人士向你兜售物品,要不要相信他?會不會被騙;遇到年紀老邁的可憐人向你借錢,會懷疑是不是真的?……──常常徘徊在幫與不幫間,為難了自己。

  或許該怪那些出賣人與人之間僅剩的一點信任感吧!想想,在一次一次的吃虧上當後,或許善心未減,但是行為上可能已經退卻許多了,不再有當年那種對人純粹的信任;於是乎出現,內心時常在掙扎,行為常常有矛盾的情況。不過,也許還是有人依舊堅持,繼續相信最初認識的人性,直到有天真的在這條堅持的路途上,遇到所謂的「真心人」為止。相信人,困難嗎?當人與人自然而然築起一道一道的高牆時,就已不再是純粹「不忍人之心和不忍人之政」的問題了。

貳、再談〈盡心上第十五章〉

  在此章中,孟子提到了良能與良知,且對此二者做出了明確的解釋。接著再解釋人在年幼之時,即知要親其親、長其長,進而推出仁、義乃是天性賦有的。關於這個部份,總覺得孟子漏掉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漠視當時父子與兄弟間的真實情況,以下將就古今作一比對;如此即知所謂的「父子天性」究竟是不是虛晃一招。

一、良能與良知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能與良知這部份,應該予以保留,不該拿來深究;因為,直至今日,我們仍然無法經由科學實驗或其他管道來證明,人確實有「所不學而能者;所不慮而知者」的部份,除了不舒服會哭、肚子餓會鬧……等生理直接反應之外,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所謂的良能與良知是什麼?故在此只得將良知與良能填上空白,不加以任何具體描述。

二、知愛其親、知敬其兄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若然上述的良能與良知部份予以空白的話;那麼以什麼論點來支持「知愛其親、知敬其兄」這個事實呢?答案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存互依,在對應之間會產生相信、敬愛、尊重、依賴……等不同的情感。一個小生命,自從他誕生到這世上,是誰歡欣愉悅的迎接他的到來;是誰從他到來開始即給予他全部的精神與關愛;是誰在他需要幫助時適時的伸出援手,陪他度過成長的艱難路途;是誰……;故,自他稍長,會走會跳至能說能唱的過程中,非其父母,即是兄姊;那麼他不敬愛他終日所依賴的至親,要他敬愛其他不熟識的陌生人嗎?說不過去吧!

  由此,親親與敬長之仁義係由人我對應的關係中,漸漸衍生出來的,非是那虛無飄渺、不著邊際的良能與良知。若是這個對應的關係,因某種因素而失調或喪失;那麼,由親親與敬長所生之仁義,亦難免消失。如果這樣的論點成立,就足以解釋從古至今那些個弒父殺兄的案例了。

結論:

  孟子的學說之所以成為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學術主流之一,他秉持天地自然之理律,建立「人本」之學說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他重視「人」進而肯定「人」存在天地之間的作用與價值,而孟子的學說一直在引導人,如何才能養成瑰奇峻偉的人格,能贊天地之化育,進而達到「天人合一」「與天地參」的層次;故修習心性,孟子之學說是很好的導師,這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放眼現今社會,會發覺許多現象與人心的本質,和孟子所主張的相去甚遠或互相矛盾,這是為什麼呢?

  歸咎其因,應該有二:

  一是對孟子的學說未能充分了解與掌握其真正涵意,只一味斷章取義或惡意曲解,如此,不僅無法找出真相,反而會陷入自己編織的繭中,永遠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另一是人性與處境的問題。有許多人提出質疑,不明白在人性純善的論點下,回顧人類的歷史,竟是一個個血淚交織的朝代、是一樁樁令人指的冤案、是一件件驚心動魄的陰謀……。令人心寒吧!其實只要承認,人性係藉由處境來呈現它的光明面和黑暗面,也因處境而顯出它的堅定與脆弱,不管是主性善,或是主性惡,抑或是無善無惡者,都必須承認人性存在著某些缺陷,不同的在於,對此缺陷以何種態度去面對與什麼方式去處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itaych&aid=5089919

 回應文章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念之差
2011/04/15 18:05

止善說的對,是選擇的問題。但是如何選擇呢?教育是很重要的,即使沒有學校書本的教育,(畢竟書本是死的),家庭生活教育,社會風氣的影響........這都是教育。

對了,宗教信仰也是教育。選擇宗教也很重要, Muslim 的教育竟然可以讓人做自殺式的破壞,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我比較偏向性善,所以經過教育而歸善是很容易的,無知而向惡有很多的例子。


三狂(anitaych) 於 2011-04-19 10:41 回覆:

  看來大伙兒一致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雖然荀子講性惡,但是談化性起偽,還是肯定人為的因素,亦即教育的價值,故,如pearlz說的,不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是影響因素,值得深思之!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性善性惡 都是人性
2011/04/15 00:15
的確﹐不論性善性惡﹐都是人性。正如陰陽合起來才是不可分的太極。更何況人都很難真正看清楚「善惡」的標準。

幸運的是人自己可以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有自己要承擔的後果。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得精要。完全同意您說得﹐有些選擇﹐讓我們越來越開闊﹐有些選擇讓我們鑽進死衚衕。

聖賢之教並非真理的全部﹐只是提供一些他們的見解和方向。路還是得每個人自己一步一步走過。要是能深切體會聖賢的言語﹐才可以省卻一些自己的碰壁和摸索。

大環境的變遷也有消長﹐正邪相形﹐黑白混淆。如果一個人從生至死﹐只經過一個不變的環境﹐那又如何能讓人認清真理的全貌?
三狂(anitaych) 於 2011-04-15 10:18 回覆:

  止善先生所言甚是,人的抉擇方向很重要,所以求學過程中才會要求學生們要學習慎思及明辨。


紅茶籽~這個春天‧這個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精闢
2011/04/14 13:05
您分析的真好  環境的確是左右人心往良知或者弱點之間偏移  最大的力量
三狂(anitaych) 於 2011-04-15 10:21 回覆:

感謝紅茶籽肯定。

希望能營造好的環境,尤其是教育環境,使人心得以回歸質樸善良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