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3 22:56:55瀏覽1678|回應0|推薦17 | |
「此張相片是八八水災之後,旗山大水退去,旗尾橋卻早已蕩然無存。」 這學期在課程中上到《詩經》,重新將此書翻閱,發現許多詩篇,其實都具有很深遠的意義,值得好好深究一番。 選了這首詩--〈十月之交〉,想仔細的分析一下,剛好和這十幾年來,臺灣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之患,做一下對照。順便為自己溫故,冀求能知新,也期許學生多多接觸課程以外的古文知識。 〈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豔妻煽方處。 抑此皇父,豈曰不時?胡爲我作,不即我謀?徹我牆屋,田卒汙萊。曰「予不戕,禮則然矣」。 皇父孔聖,作都於向。擇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黽勉從事,不敢告勞。無罪無辜,讒口囂囂。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遝背憎,職競由人。
譯文: 九月底來十月初, 日食月食示凶兆,運行常規不遵照。全因天下沒善政,空有賢才用不了。平時月食也曾有,習以爲常心不擾。現在日食又出現,歎息此事爲凶耗。 雷電轟鳴又閃亮,天不安來地不寧。江河條條如沸騰,山峰座座盡坍崩。高岸竟然成深穀,深穀卻又變高峰。可歎當世執政者,不修善政止災凶。 皇父顯要爲卿士,番氏官職是司徒。塚宰之職家伯掌,仲允禦前做膳夫。?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馬職。楀氏掌教官師氏,美妻惑王勢正熾。 歎息一聲這皇父,難道真不識時務?爲何調我去服役,事先一點不告訴?拆我牆來毁我屋,田被水淹終荒蕪。還說“不是我殘暴,禮法如此不合糊”。 皇父實在很聖明,遠建向都避災殃。選擇親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願留下一老臣,讓他守 盡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勞煩不敢言。本來無錯更無罪,眾口喧囂將我讒。黎民百姓受災難,災難並非降自天。當面聚歡背後恨,罪責應由小人擔。 綿綿愁思長又長,勞心傷神病懨懨。天下之人多歡欣,獨我憂深心不安。眾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勞苦不敢閑。隻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時代背景(幽王?)故事內容: 《史記‧周本紀》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弁,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后。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弁之。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厭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弁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奔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弁女子者於王。以贖罪。弁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繪、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內容主旨: 《詩經通釋‧王靜芝》 此刺皇父亂政以致災變也。 按詩序云:「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鄭箋云:「當為刺厲王。」後之說詩者多非鄭說。依曆法據梁虞剫之說,推得幽王六年乙丑歲,建酉之月(即夏曆八月,周之十月)辛卯朔時日食。又國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三川竭,岐山崩。與此詩「百川沸騰,山冢崒崩」正合。然則此詩仍是幽王時詩可以無疑。惟此詩是刺皇父之詩,非刺幽王也。序每願牽入大題目,故言刺王,明知其不合,亦必如此言之,蓋有一時之需耳。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