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0 15:52:17瀏覽318|回應1|推薦21 | |
◆堯欲讓位於許由,許由曰:「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又曰:「…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莊子.逍遙遊》 意思是說:人的需要是有限的,根本不必貪求!而且,實實在在付出心力去治理天下,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名位」只是附帶得到的,如果沒有真正治理過天下,卻得到帝位,也只不過是徒擁虛名,名實不符也。 ※許由,重養生,輕權位,所以過得逍遙自在。反觀今日,大家為了權勢地位,爭得你死我活,「欲深谿壑」再大的權勢,再多的財富,永遠都滿足不了心中的貪念、慾求。所以現代的人活得痛苦。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秋水篇》 莊周與惠施共遊於濠水橋上。 莊子看到白鯽魚群遊於水面,隨口說:「白鯽魚悠游自在的游來游去,真快樂啊!」 可是,惠施卻與莊子爭辯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呢?」 莊子再說:「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 惠施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但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能知道魚是不是快樂,是絕對錯不了的。」 ※其實「是非」、「對錯」若只是單純的指基於個人思想觀念及立場上的人同,是不必過於計較的。一切順乎自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心中無所牽掛、勉強,自然可以逍遙自在,沒有煩惱了。 莊子當時的心情肯定是愉悅的,所以看到魚兒悠游於水面就直覺魚兒是快樂的。 換言之,當一個人心存善念時任何事情看在眼裡,都是美的、好的。反之亦然。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荗,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无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山木篇》 學生問莊子說:在山裡的大樹,因為沒有用處,所以能不被砍伐,得以長壽;但主人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而被殺,請問先生,如果是您,是要有用?還是沒用?
※「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其實與有沒有用,沒有絕對的關係,主要是因為大樹與鵝的命運都被人類的認知所掌握。故而,人要逍遙自在,必得跳脫世俗的認知,與大自然合一,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將一切人為所塑造的「名利」、「是非」、「俗識」摒棄於心靈之外。如此心靈自可不受它的羈絆,便可無拘無束,悠遊於天地之間,怡然自得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