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2014/12/25 19:30:08瀏覽292|回應0|推薦0

★ 有條件的尊重就已經不是尊重心了南懷瑾 易經雜說

(六)發一切種智心:不是修一法、二法而得滿足。所謂「根本智易得,後得智難開」,「一切種智」即道種智,亦即「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願海」之「普賢行願海」,是要了塵沙惑、發菩提心、廣大心;在一切境界上都能了無掛礙,對於一切境界的緣起次第都了了清楚。

故羅漢悟「空」亦未圓滿,還要起菩薩行,入世去接受各種魔(磨)考。如此才能瞭解種種差別智。大家要好好發一切種智心,才能圓滿菩提。

⋯⋯

(七)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一切眾生當然包括好人、壞人,乃至各種動物、飛禽走獸。這也是平等心的具體表現。對好人起尊重心容易做到,但要對壞人起尊重心恐怕就不那麼簡單了,能對動物尊重則更困難了,這已不只是平等心,而是大悲心了。要真正要佛法在見地上直接感受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得成辦的,稍有分別心就無法做到尊重心。

總而言之,尊重心是建立在平等上面。有條件的尊重就已經不是尊重心了。這一念也等於儒家所說的「親親、仁民愛物」,也相當普賢十大願的「禮敬諸佛」。因為眾生也就是未來佛。對一切眾生起尊重心,一定要根本上去瞭解「佛性」,真是具足大悲心。

《威德巍巍攝無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二)》-13
首愚法師講於

★ 隨分隨力幫助他人南懷瑾老師-十方禪林的相片。

以布施對治慳貪,而布施的道理即要「廣結善緣」。換言之,要改善人際關係,首先須從菩薩道的「布施」做起,隨分隨力幫助他人,不論是財施、法施或無畏施。唯有付出,才能與人結善緣。當然,以佛法的立場而言,又與一般世間不同了,佛法講的是無相布施、無條件的,這需要懂得佛法,懂得生命的根本──無我、無相、以及般若。這種以無所求之心布施的行為是清淨的,無染的,功德當然更大。

故就修行層面而言,無相布施是大智慧,是無我境界。沒有一個能布施的我,也沒有所布施的對象,更沒有一件布施的事物,即所謂「三輪體空」。一個人修養到這個程度,當然沒有後顧之憂,無怨無悔,不為外境所轉,這是一種解脫境界。

⋯⋯

布施能夠遠離種種貪著與慳吝心,可說正是拓寬我們心量的好橋樑,改善我們心胸氣度的好藥引。若以菩薩道而言,頭目腦髓皆可布施,甚至妻子、兒女亦可布施。

《寂寂四諦禪》-9/首愚法師講於十方禪林十方禪林南懷瑾老師-十方禪林的相片。

 

★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相都要累積很多功德、做好人、行好事。譬如要多生累劫不打誑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才能成就廣長舌相。所以平常要修口德、多說愛語、多讚歎別人、慢慢轉化你的惡業,才能修得莊嚴的聲音。

世法上的煩惱又該如何解脫呢?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多做功德、多行善事,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點點累積,日久功深,自然得以改善,乃至達到自在解脫。

⋯⋯

此外,更要多去觀察,我們這些身、心、境的苦惱到底從何而來的呢?是父母給的嗎?社會給的嗎?不,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切唯心造,一切皆從貪、瞋、痴、慢、疑來的,從種種邪知邪見來的。這是我們的苦因,一切痛苦的根源皆在自己,不在社會,也不在別人。所以學佛要處處反省自己,別人對你不好,都有因果,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

《寂寂四諦禪》-6/首愚法師講於十方禪林南懷瑾老師-十方禪林的相片。

★ 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

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

本文節錄自南懷瑾老師《金剛經說甚麼》南懷瑾老師-十方禪林的相片。

南懷瑾老師-十方禪林的相片。

 

 

( 心情隨筆心靈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1982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