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達到靜?
2014/12/25 18:48:12瀏覽270|回應0|推薦0

★ 初學靜坐,如何達到靜?

初學靜坐,如何達到靜?大家不要特別求一個靜,姿勢坐好,六根不用,眼睛不外視,耳朵聽到外界種種音聲,雖然非常吵鬧,但六根意識不動,與你如同兩個世界,毫不相干,鬧市就同山林一樣,內心自然就靜了,何必再去求一個靜的境界?

當然,自己覺得心理的思想妄念來去不停,這是個問題。大家不要忘記了一切學問修持都從靜中來,人性本來是靜,動是後天的染污,從古至今,從生至死,始終是靜,思想來去你不要理它,也不要歡迎它,不迎不拒,自然「任它著地自成灰。」你越想去注意思想,反而激盪內心的思想,發而成為外在的語言聲音,從身心深入體會參透這些道理,慢慢就會進入觀世音入道之門。

⋯⋯

一上座你不要管自己的妄想,比如街上的車水馬龍,我晝夜在此境界中,我把它當成什麼聲音呢?當成海潮音。普門品上說:「梵音海潮音」。觀世音菩薩道場,在浙江普陀山。那海水的浪潮,比現在還要吵;風濤浪起,如同風吹高樓呼呼作響,各種聲音都有。但是,你只是聽到而不干擾,不是聽不見聲音。聽不見不就如同死人一樣?也不是用意去聽它,本來現成,不要另外去聽。聲音來了是動相,聲音去了是靜相,動靜二相只是相對的現象。能聽的功能,它不在動相與靜相之間,動來也留不住,靜來也無所住,能知道動,能知道靜,當體即空,一念不生,自然就對了,非常簡單。  

所以,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報告自己修持的心得,觀音菩薩作總結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認為娑婆世界眾生修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最好。所謂「圓通」,就是利用耳根聽聲音來修證。因聲音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十方無障礙,能夠清淨圓滿通達進入道的境界。希望在座男女老幼共同走觀音念佛的法門,不管行住坐臥之間,一心不亂的念去。念念之間與觀世音菩薩根根相連,自然親證觀音菩薩「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到達入流亡所的境界。

本文節錄自南懷瑾老師《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 念佛需要智慧、功夫、功德三者齊修南懷瑾 現代學佛者脩證對話(下集)

在中國佛教裏,有四個宗門,即所謂禪、淨、律、密。禪宗偏向見地,關於這點,六祖幫我們證明了。他在《壇經》裏告訴我們:「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禪定解脫是修證方面的。密宗較強調修定功夫;淨土行者則較強調行願──認為只要念念佛、做做功德就好了,總覺得聽經、看經太麻煩了,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萬事通了。只可惜一句「阿彌陀佛」不是我們的境界。若是祖師再來,那當然另當別論,但我們連佛是什麼都不知道、定的基礎也談不上,這樣修就難免要偏差了。

今後,禪林當以整體的佛法做為行持的標準。念佛需要智慧、功夫、功德三者齊修,也唯有如此,才堪做為一個淨土行者。

⋯⋯

《淨園禪果熟》-5/首愚師父上人講於十方禪林南懷瑾 金剛經說甚麼

★ 心胸氣量容納不了人,如何談得上修行?

二、「行」悲願:想要圓滿菩提,就必須圓滿功德。行悲願在佛的三身之中叫「千百億化身」,代表善巧門,故稱「化身恩德」──能利益眾生,給予眾生恩惠。

人與人之間有煩惱,大部份來自於世法上不協調、待人接物不盡圓滿、善巧不足夠。如果你深通善巧,言行舉止應對得體,就不致有偏頗不平的後遺症了。

⋯⋯

善巧是從行菩薩道來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唯有從布施、持戒、忍辱之中不斷去歷練,從錯誤缺憾中不斷去改善,隨時隨地反躬自省,懂得慚愧,懂得懺悔,菩薩行才會愈莊嚴。

俗語說得好:「一分心量,一分解脫;一分心量,一分事業」。布袋和尚有偈曰:「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每個人都有一口布袋,卻都把它綁得緊緊的,既不自在,也不解脫,而布袋和尚的那一口布袋卻是自在無礙的,它展開時,優遊從容,不假造作。一個人心胸氣量容納不了人,如何談得上修行?更甭說得解脫了。所以行悲願就是在涵養你的心行,它含括了普賢十大願的道理。這是我們學佛的第二綱要。

《三昧全憑信賴南懷瑾老師-十方禪林的相片。

行》-4/首愚師父上人講於十方禪林

 

( 心情隨筆心靈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1982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