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布施?(二):布施時,應該斷除什麼樣的心態?
2013/06/17 14:15:07瀏覽8838|回應0|推薦8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布施?(一)」,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接下來要講,什麼樣的心是不應該要有的?我們看一下它的原文…

{原文}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無惡見取意樂者,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

剛剛講的就是我們布施應該有的心態,接著它也相對地來介紹,我們應該要斷除什麼樣的心態?首先,「無惡見取意樂」,就是沒有惡見、邪惡的知見,就是你的布施是必須要有正知見的,要具足正知見的布施。因為其他的宗教,他們也講布施,它可能不是用布施這個字眼,可是他們也會鼓勵人、它的信徒去行布施之行,可是他們的見解觀念不見得跟我們一樣,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先弄清楚。首先什麼是邪知見的布施呢?第一個是「謂念布施全無果報」,有一種人他認為布施的善行是不會有善報的。這邊講「全無果報」,指的是他不一定會得到布施的善業果報。譬如我們之前講到一些邪見的眾生,他會認為殺生祭祀才是好的,或者你這個布施不會有善報,你這個布施不會使令我們生天,你要學牛吃草,學狗吃糞,這個才是生天的因。現在印度雖然佛法沒有了,但是它的外道的修行人還很多,還是有這些外道的行持,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就認為要行布施的正確的方法,你必須要殺害這樣聽起來很奇怪,我們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有些人他請客吃飯,就一定要山珍海味,覺得才夠誠意。所以古人勸我們戒殺,就有講到有一些場合時節,儘量不要去殺生,譬如婚喪喜慶,然後逢年過節,或者為人家慶賀(譬如考上大法官或者考上第一志願),就為人慶賀的時候,或者是饋贈送禮的時候,包括我們奉養父母的時候,都儘量不要做以殺生來去布施。因為布施我們廣義地來講,包括子女對父母的奉養,還有父母對子女的撫養,都屬於在布施的範圍之內。我們上次有講到,連羅剎他們都懂得行布施,對自己的子女,能夠因為愛心的關係去養育他們,這個也是布施行的一種。

尤其像婚喪喜慶,等於就是我們生命禮俗的重要的時候,親戚朋友歡聚一堂的時候,這些時候儘量不要去殺生,因為大家聚在一起,一定有一個什麼事情——吃嘛!各位常常學佛學到一段時間,就會覺得蠻害怕所謂的聚會、聯誼,你如果去道場聯誼還好,可能大家還會有一些心得分享,講講佛法。有時候那一種家族的、親戚的這一種聚會,會覺得好辛苦喔,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然後可能唱唱卡拉OK,然後看看電視,然後好像覺得只能吃吃喝喝這樣子,好像也沒有什麼心靈上面的提升,就會變得不是很喜歡。有些人他就會覺得他在這些聚會的時候,他作東,或者是他奉養父母的時候,要以這一種稀有昂貴的、傷害物命,這樣才叫做有誠懇有誠意,才叫做孝順。其實像我們現在醫學科學都很發達就知道,其實很多的你覺得非常珍稀的動物的肉,說真的,吃起來不是真的那麼好吃,然後整個採取的過程裡面,也很多的殘忍。最重要的是,其實對老人家身體不好耶,不健康咧。

以前沒有這麼多的心血管的問題,像我們現在天氣一冷,其實我們台灣跟我們看那個世界的狀況,其實台灣已經不算冷了,雖然我們已經覺得最近這一陣子蠻冷,可是你看隨便人家就是零下幾度啦、幾十度的,我們這樣稍微一冷,北部一天之內、一個禮拜之內,十幾個人就凍死了。那個凍死,不是在街頭凍死,就是心血管的疾病,那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這種飲食,滋養性太豐富,而這個滋養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肥美的這些飲食裡面。所以就是說,在這邊我們還是講到,不是以為一定要用最貴的、最稀有的、要傷害物命的,這樣來布施,才是正確的,才是表示誠意、表示孝順。

第三是「或計瑞相吉祥而施」。這個「計瑞相吉祥而施」,從一方面來講,像我們有的時候,佛教徒比較會有,一定要在吉祥日、佛菩薩聖誕,或是齋月、正月,這個時候做功德,很大,像有的講說什麼什麼日,這一天做的功德比平常做的功德要大多少倍,還六齋日、十齋日這個時候大多少倍。不是不能做,因為如果不能做的話,你說你要找人家來修功德、修福,可能就不容易;因為我們雖然說你要離相,可是問題是,眾生他總是有所求的心嘛,我們剛開始凡夫境界,你一定是有利可圖嘛,利益最多,我越能夠啟發我那個動力跟歡喜心去做。所以像這一種一定要在什麼吉祥日、齋月、佛菩薩聖誕,甚至有些地方它還乾脆推出一年的,他全部幫你吉祥日都選好了,一年有多少的佛菩薩(記載有名的),他可以幫你點燈,如果點一年的佛菩薩燈,費用怎麼算,如果你一年點的話,可能還便宜一點,我們為了求功德,也是很歡喜地這樣子去點。這個其實也是一種貪功德啊,接引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作為一個接引,接引初機是OK,可是如果我們久修了,還很計較這些時間,那就是著了時間相。

有一些他就是…這個時間他不見得一定要在佛菩薩聖誕,可是他是為了要求得吉祥、吉兆、祥瑞、瑞相,他才來布施。譬如說,像我們有些人,他今天到道場做義工,因為這個道場它都會有每年固定會辦的法會,可能有的是三天、五天、一個禮拜,聽說去年那個師姐參加這個法會,在最後圓滿的時候,在天空上看到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又蓮花朵朵,所以他今年就立了一個誓願,我要把工作的休假調休,把它調一調,我明年也去做那個五天的義工,然後在佛前發願,希望你給我看看好相、佛菩薩的示現,或者給我幾朵大蓮花看看,讓我西方有份。這個就是他做義工的目的,希望他一番的誠心,佛菩薩可以給他一些好相來看。所以在經典裡面也講到說,你不只是擇日擇時,有些包括我只願意早上做,下午不能做,或者是只願意早上下午做,晚上不能做,這個時間相的執著很強,這個就不好。因為其實我們講,你布施的精神就是要捨離慳貪嘛,你是要隨緣的,而不是攀緣的。隨緣就是今天有人來,真的有需要了,你是不計三更半夜的嘛,應該是隨緣任運的,不是我特別去攀緣,我指定要這樣、這個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好或者這個時間不好。

但是在這邊也要另外作一個說明,就是說…有一些人包括我們在家居士也有一些人,他發心他天天會做施食。我們知道施食就是施給鬼道眾生,因為憐愍他們常處於飢渴的狀態之下,也有一些居士學了之後,他也願意發心來天天施食,通常都是午後的時間,傍晚以後到晚上的時間,這個不是因為著時間相。這個來講就是,我們布施不是求我們的方便,或者我們這個時間做功德大,而是因為你要考量到布施這個對方,怎麼樣是能夠讓他最受益的?因為我們知道鬼道他飲食受用的時間就是在那個時段,他比較可以說是增上緣比較強。當然功夫好的、功夫到的,他可能也沒有時間相的差別了,他只要他的念力跟神通力能夠到的話,他的定力夠的話,他還是可以攝受。可是我們平常來講的話,在那個時間他比較能夠受用,你這樣的一個發心,對他的幫助,他比較能夠得到,所以這個部分它就不是一定是著時間相的關係。

或者是說,像有一些法會,譬如像燄口或水陸法會,燄口都是要…最快最快你也要三點之後,通常都是五點才開始,或者是水陸法會甚至有在凌晨半夜的,那個也是因為你這一堂的佛事,你所對境的眾生,他在這個時候他比較能夠得利益,你今天要召請他,你要施食他,他就比較能夠受用得到,是因為這樣子,不然我們何苦來哉三更半夜不睡覺。當然就是有道德的、有成就的人,他的確是可以打破時間相。那我們這個時間就是一個增上緣,你凡夫境界的時候,對眾生,他還是有時間上面的需要的。

第四個狀況,「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這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他只要圓滿他的布施,就能夠證得世間跟出世間的離欲功德。其實布施圓滿,只能說是離欲的資糧,不是已經就能夠證得離欲了。「莫如是施」,不要有這樣一個錯誤的知見來行布施。第二種狀況我們看…

{原文}
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不為勝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謂我能施餘則不爾。《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於諸慳悋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於布施而為障礙。」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如云:「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餘少德眾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

第二種要斷除的就是「無高舉」,就是沒有這一種高慢心,沒有高慢輕舉之心。我們一般話講就是他沒有那種驕傲心,不是一種高慢,然後輕慢眾生的這種心。首先就是「不毀求者」,就是不去毀辱來跟我們乞求者,不要去輕賤他。經中就講,你不要布施給他的同時,你還要罵他一頓,說:「你這個人真奇怪,年輕力壯、好手好腳的,幹麼不去找活,來這邊跟人家分?」不要這樣子,你如果要布施他,你就是要一個恭敬心、一種善心去布施他,不要去輕賤他,甚至去毀辱他、罵他。

過去我們有一位師姐她就講,她跟她姊姊兩個人都是念佛人,可是她們以前,早年的時候,因為經濟比較辛苦,就跟她姊姊曾經鬧得很僵。那時候因為先生做生意常常都要周轉,借錢也沒有還,老是跟姊姊借錢。姊妹兩個人都在上班。有一趟實在沒辦法,撐不下去了,跟姊姊開口,姊姊就在電話那邊開罵了,就跟她講:「你也是上班的人,我也是上班的人,你也養孩子,我也養孩子,為什麼我就能夠積攢錢呢?我就能夠存錢,你卻要借錢。」結果後來我也沒有問她,到底錢有沒有借到?就是氣得…多久都不跟她姊姊…不來往、不講話。其實你就是借她,你講的這個話,她可能還是心理上面很受傷嘛。

所以就有人問淨空老法師,問說:「如果說…」,因為古人講朋友有通財之義嘛,朋友之間有比較貧窮的,也有比較富裕的,應該要適時地要濟助貧窮。就有人問老法師:「如果說人家來跟我借錢,我到底要不要借他啊?」老法師就回答說:「你就是要看看你的經濟能力。如果說你能力可以的話,你借給他。但是一定要記住,你借給他,你要當作是你給他,心裡面要這樣子想,我這個錢就給他了。你不要想著,一直想著他要還我。將來如果他一旦還你的時候,你就歡喜地接受;如果說他不還的話,你就絕對不要去提這一件事情。你如果這樣子做的話,你們好朋友的交情會越來越深厚。如果你借了他之後,一直想著要他還,甚至去討債的話,即使你現在是最好的朋友,將來也可能會反目成仇。」所以就這樣子教導他。所以我們自己要掂量掂量自己,不要說你做了一樁好事,後來兩個人又結仇,就不要去做毀辱的…

然後第二個狀況就是「不為勝他」,不是為了跟別人比較、競爭、想要勝過他人,然後去布施。因為像我們如果在一個修行的團體裡面,有的時候也會,好像大家今天有一個活動,或者法會或者一個募款,別人也會看,尤其是擔任幹部的人,他可能也是會有一種…如果他不是真的發自心裡願意的話,他就是有一點點…別人會看我,那我也不希望…人家那個組長捐五千塊,那我至少也要捐個六千塊吧。就是不是出於要勝過他人,應該是要…我們在團體裡面,不是只有在佛教的道場,其實我們在社會上,在企業團體裡面也會看到。很多的義賣募款,坐下面全部都是大老闆,人家就會出多少錢…三百萬,然後那個五百萬,然後最後就會統計一下,哪個總裁又哪個董事長、經理,你如果在場,你沒有比別人多,心裡不是滋味,我也出個五百萬、六百萬的,為了要跟人家比較、計較、競爭,那就是為了要勝他。

這個也包含你不要是因為出於嫉妒。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就是嫉妒,就是想要勝過別人,競爭心很強,要勝別人。應該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他能夠慷慨地付出的時候,我是因為見賢思齊,他拿出一百萬,其實我也有啊,我非常地夠啊,根本子孫都不用愁了,我大可以拿出來。我是因為見賢思齊,所以他出一百萬,我出個三百萬,那也沒有關係,並不是你一定不能夠出得比人家多,而是說我們的心態是因為人家是拋磚引玉,我們是見賢思齊,不要是為了要競爭,要勝過人家或者是嫉妒這樣來布施,就不好了。沒有高慢心的狀況。

第三就是「亦不施已而起憍慢」,也不要你布施之後,你就生起了一種驕傲心,就想「謂我能施餘則不爾」,就是「你看吧!我就能夠這樣子布施,你們呢?我們也都同樣是中小企業,或者同樣家境都相當,為什麼你們就做不到?」有的時候,如果是在修行團體裡面,就是要注意,你不要說這個人布施很多,然後就是變成VIP,然後大家就是「哎呀!你真難得啊!」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這一些美名之後,就不由自主地也會生起憍慢心,也是會有的。

《清淨業障經》裡面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異生」我們說就是凡夫嘛,上次有講過異生,凡夫他因為造業不同,在三界六道中投生,所以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就叫做異生。凡夫他在行布施的時候,「於諸慳悋便生不信」(因為這邊講的就是指高慢心、輕慢心的部分),當我們凡夫眾生在行布施的時候,他輕視其他慳吝不能布施的人,那就使沒有辦法捨的這個慳吝的人,他沒有辦法對布施的善行生起信心,對佛法他生不起信心。「他發憤恚而墮地獄」,甚至因為你對他的輕慢,他生起這一種瞋心,瞋心之後,可能也造作了種種的口業跟意業,因此就墮入地獄受苦。「故於布施而為障礙」,因此我們如果是以輕慢心來行布施的話,或輕慢這些不能布施的人的話,都是會障礙我們布施度的圓滿的。

「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又說到,當我們在守護清淨的戒儀的時候,又去毀辱、訶責(這個「訾」就是罵詈,就是訶責的意思),就去毀辱他、去訶責他、去責備他,那些犯戒、那些不能夠清淨持戒的這一些眾生。「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使令許多的有情也對我們這樣清淨的持守,不能夠生起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因為不信的關係,他也會造作一些種種的身口意的惡業,因此會墮入到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當我們安住在忍辱行的時候,我們又去毀訾、毀罵、毀辱、訶責「安住此等逆品」(逆品就違逆之品),就是說我們又去毀辱那一些…他所行的與忍辱是相違背的,譬如他瞋心很大,逆品就是跟忍辱相違背的。「故障戒等」,因此我們以輕慢心去持戒,去行忍辱,都是障礙持戒跟忍辱的圓滿的。

「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所以應當要如同《無量功德讚》裡面所說來行。「如云」,如經中裡面講,「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這個「汝」指的是佛,佛他是聞慧廣博,多聞而有智慧,這樣多聞有智慧的佛,他都「未嘗」,不曾自己讚歎自己。「餘少德眾生」,而對於其他功德鮮少、功德微少的眾生,「亦曾高恭敬」,也對他們能夠給予高度的恭敬,也就是說對於這一些福德、功德、德行非常微小的眾生,他也是對他們非常地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當自己安住在功德法中的時候,還能夠「取自微惡行」,就能夠觀察,能夠反省到自己微小的惡行。…佛是這樣子的,他不會去自讚毀他,而且他是非常地謙遜的。

(有關「布施時,應該斷除什麼樣的心態?」未完,前往下一篇)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69頁倒數第5行開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777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