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介紹十惡業(17):不與取-5
2015/09/28 11:34:49瀏覽1951|回應0|推薦2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介紹十惡業(16):不與取-4」,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我們上個禮拜把課本第46頁盜戒的部分,我們把它唸過,有一些還要再補充一下。我們先講一下,在43頁這邊,上禮拜我們講說有十種業能讓眾生得少資生報,其中第六就是「於賢聖所,侵奪資財」的部分,我們有舉例說這個居士在寺院裡面食用僧物,他從地獄又墮到龍,這樣的一個因緣。我們聽了之後,雖然有作一些釐清,可是心理上面還是可能有一點點不是這麼安,會覺得說可能以後上寺院、佛寺裡面,或者是參加活動,第一個都先去打齋、先去投功德箱,來得比較安心。其實我們想說,因為在典故裡面有講到,因為很多的龍牠是因為拿了僧物來食用之後,牠沒有修持佛法,為齋主迴向,這樣子的一個因緣…。

就是說,有時候如果我們現在去做一個好幾天的梁皇法會,或者我們甚至去參加閉關,佛七或禪七的閉關,我們當然也是多多少少,一般我們會隨分隨力的打齋,不要很擔憂地說:「它這個每餐吃得很好,那我計算一下,我在這邊吃七天要怎麼樣?」其實我們就在這邊用功辦道,那他們就可以迴施,就是迴向給這些布施的檀越,這樣他們來打這個佛七打齋或禪七打齋,他們無非就是希望來修福,所以我們可以把我們這個功德迴向,作對他們的回饋,不然會變成一種壓力,覺得說我到寺院幾個步驟,第一個就是大殿拜佛,然後繳錢,然後…每一次來好像就是有這些壓力,這樣子就不好。

因為我們也講到,這個盜戒,在戒律、在律本裡面講得很多。我本來是沒有打算把僧眾的這些狀況…因為那很多,我們就不想多說,想說各位可能比較沒有這樣的一個因緣,就是說出家啦…,但是我想一想,我還是找了兩個例子這個在《梁皇寶懺》裡面都有講到這樣的一個典故,這不是說只有針對在家人,其實在三寶裡面,僧眾所用的一切其實也是一樣,就是說你如果不合理地來使用的時候,這樣的過失也是非常的大。

這個典故在《雜阿含經》裡面,就是目連尊者有一次跟一個比丘講,他剛剛遇到一個餓鬼道的眾生。他說,他這個身形非常的龐大,在虛空中行走,他身體有非常熾熱的鐵丸,不斷地從他身體裡面穿出穿入的,這個眾生、這個鬼他非常地痛苦,邊走邊哭號,樣子非常地可憐。另外還有一個人,他那個舌頭非常的長又非常的大,也是在虛空走,他在走的時候,有很熱的利斧、很利的鐵斧割他的舌頭,他也是一樣,非常痛苦地哭號。那第三個人,看到是說,有兩個燃燒的熱鐵輪,在他的兩腋下旋轉,如果各位有讀過《梁皇寶懺》,應該有印象,在燒他的身體。這個比丘聽了之後,就去請教佛這件事情。

佛就說其實他有看到,但是他怕一些沒有信心的人聽了之後,會使他們失去信心,所以他沒有說。既然這個比丘問了,他就講說,這三個目連尊者所見到的眾生他的因緣。剛剛我們講,他在虛空中行走,有熱鐵丸在他身體出入的這一個眾生,他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是作為沙彌,他當沙彌的時候,因為我們說僧團裡面有分大僧(大僧就是比丘、比丘尼),小眾就是還沒有受具足戒(所謂具足戒,就是具足出家的戒)就是叫小眾,就是這些沙彌、沙彌尼,所以他們常常要去做一些服務的工作。這位沙彌他就為僧眾看守果園,就是屬於寺院的資產,他在看守的過程裡面,他就偷了七顆果子去供養他的師父,可能也不知道,因為還沒有學習,或者是疏忽了,想說這個果子長得特別好,他就想要供養他的師父,所以就偷了七顆去供養他的師父。因為這樣的因緣,他墮入地獄,現在從地獄出之後,我們說果報、餘報,他所感的還是作鬼來受很大的痛苦。

第二個,看到舌頭又大又長,被熱的鐵斧、利斧來割,這一個眾生也是一樣,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他是一個沙彌。他曾經因為在做服務的時候,可能是做行堂的工作,我們說沿菜、沿食物,就是僧眾在過堂的時候,他要準備食物,乃至去分配,那他在準備的時候,經典裡面講的這個石蜜,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冰糖,都一塊一塊的嘛,他就是用斧頭把它打碎之後,分配給僧眾之後,因為他切下去的時候,斧頭上面沾黏了一些碎碎的石蜜,他就把它弄起來就舔了,把它吃掉。因為這個是不合理的取得、食用,所以等於就是盜僧眾物,就墮了地獄,地獄果報結束之後,現在仍然受餓鬼的痛苦。

那第三個,說有兩個熱鐵丸在腋下旋轉,就是說他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代,也是當沙彌,還在沙彌的時候,有一次也是被派去拿餅來發給僧眾、供養僧眾,他發的時候,可能有多了,他就偷了兩個,夾在他的兩腋下,因為這樣的一個因緣他就墮入地獄,現在是從地獄出來,受餘報。

雖然這個事情看起來是很小,但是因為他的對境是僧眾,大眾僧的食物是屬於十方大眾僧所共有,雖然受用是現前的這些僧眾,可是它是屬於十方大眾僧,那十方僧眾的數量非常非常的多,所以它這個過患非常的大。所以不是說居士到寺院裡面來吃飯要小心,其實在寺院裡面,尤其是出家眾,它也是點滴因果,都是非常非常的不能落失的。

我們過去曾經到大陸,在一個很有名的一個女眾的戒律的道場,去那邊參學。那時候這個道場非常的大,它整個從客堂到住的、到法堂、到大殿,都要走很大一段距離。所以僧眾住的地方,就有一個大門,每天晚上幾點之後不能出這個大門,如果你要去打水的話(因為它那邊沒有像我們臺灣這樣子有飲水機,一定是拿熱水瓶打水),你要去打水的話,進出一定要有人陪;早上還沒有打板之前,也絕對不能出去,除非你是有公務,有公務也都要有人陪。這麼大的地方,他們晚上九點之後,還有早上…就是安板跟打板起床之前,你在房間用燈、用電,就要停下來,就是不能再開燈了。就是說,如果在打板(打板就是早上,我們就是聽打板起床;那晚上安板,安板之後就要準備要休息了),打板之前,安板之後,如果用的話,就等於盜僧物。所以這麼大的一個寺院,你說大家會不會違規啊?偷聽,晚上偷聽個MP3聽法?不敢,因為你這個水電,水是沒有,電就是…等於你是盜了僧物。

這個跟我們以前在學校不一樣,對不對?學校在住宿舍的時候,還要有舍監老師管理,還要有樓長,我以前中學的時候,聽我們那個老師,她在大學宿舍的時候,學校怎麼規定,那她們怎麼偷電來煮菜、煮東西來吃,聽得津津有味,好像大家都會鑽所謂的規矩的漏洞、法律的漏洞。可是你在戒律道場,它不用,這麼大,也沒有人會來給你查房,也沒有人會來給你管理,可是你時間沒到之前、時間過了之後,誰敢用?不敢用,雖然我們所學不多,但是知道盜僧眾物、盜三寶物,這個罪不敢碰,絕不敢碰,絕對不會有人犯規。所以即使很大的寺院,在管理上面也是沒有問題,因為它已經告訴你這段時間裡面,你九點安板之前,如果你就是在房間裡,在床上、你自己的單上打坐,你都不需要電,那你可以不用,但是如果你需要的話,過九點之後,你不能用,就是有這樣的一個規定。當然如果說還想要用功,弄個耳機,那我們自己可能就是去買個電池,不是插那個直流電,自己用自己的花費來用,就不是在用常住的電。

{
楊岐燈盞明千古
寶壽生薑辣萬年
}

在僧眾裡面,也是有這樣的一些規矩,這是在佛陀的時代。那白板上寫的,我們中國祖師也是有這些典故,這個「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這兩位都是宋朝的法師,很有名的。這個楊岐禪師,他是臨濟宗這個法脈的一個出家的禪師。他過去在寺院裡面作監院的時候,因為過去的時候晚上沒有電燈嘛,都是用油燈,他晚上讀書、閱讀的時候,他就是用自己…因為作監院,我們在寺院裡面都是習慣用當家,住持下來就是當家,他的職位非常大,可是他看經書的時候,他不用寺院裡面的燈油,他就自己另外買燈油,點燈來讀書。因為這個燈油,本來就有一個公家的,一個是他自己的,那他本來是把他的燈油放在下面的那一層,點燈自己閱讀,他不要用公家的燈。

後來,有的紀錄是說他母親(也有說是其他的道友)知道這件事情,知道他非常地清廉,雖然他在寺院裡面作很重要的執事,但是他也不隨意任用道場的、常住的東西,但是還是跟他講:「你這樣做還不夠徹底清廉,因為你把你的燈油放在下面一層,那這常住的燈油,它不時滴漏個幾滴,你這邊不是就順手又用了常住的油嗎?你如果真的要再徹底清廉一點,你應該把你的油放在上面,你的油滴個幾滴,又滴到常住的燈油,也不損你自己的福報。」他一聽,真的很有道理,所以就把他的燈油放在上面,然後常住的燈油放在下面,這個就成為一個典故,就是「楊岐燈盞明千古」。

那這個「寶壽生薑辣萬年」,它也一樣是宋朝時代,一個寶壽禪師。他那時候在寺院裡面的執事,就類似像我們現在的總務,總務就是管理東西的,他就是負責管理寺院的一些食品。有一天住持師父,可能是傷風感冒,就是生病了,那要熬藥,這個藥需要生薑作藥引,侍者就跑去跟寶壽禪師,想跟他要一些。因為這個份量也不多,又是住持師父,但是寶壽禪師就跟他義正嚴辭說:「這常住的東西,怎麼可以供自己食用?如果有需要的話,就拿錢來買。」因為以前寺院,不是像我們這邊一出去馬上就有便利商店(現在有的在深山裡面,也是很熱鬧),不是,所以他可以給你方便,但是你要拿錢來買。侍者聽了之後,氣不過:「住持生病,拿這麼一點薑,你都要這樣子計較!」就跑回去告狀,住持一聽,說:「這個人不簡單,拿錢去買吧!」後來就花了一點錢去買生薑,這件事情就這樣子過了。

不久,另外的地方,寺院的住持空缺,希望寶壽禪師這邊這個寺院的住持跟他們推薦,在僧團、道場、叢林裡面優秀的人才,去擔任住持。這個住持師父他是很有遠光的,說:「叫那個賣薑的漢子,就是賣薑的那一個,去作住持吧!」寶壽禪師因為他能夠這樣子做到常住公私分明,得到住持師父的肯定,後來他就去擔任住持師父了,就是去作另外一個道場它需要的住持。這一個典故主要就是說,在佛門裡面用東西,點滴都是要分明的。

在印光祖師的《文鈔》裡面,也記錄到這一段。他自己也說明他自己的一種心情,就是他在剛出家的時候,看到這一段典故,也看到在沙彌的律本上面記載著說,盜用常住物的種種可怕的惡業果報,所以他非常地謹慎。他一直把這個事情謹記在心,後來他們常住裡面的一個也是擔任總務的執事僧生病,生病當然就告假了,這個工作要有人接,和尚就看印光祖師是非常老實的人,就請他來接應這個工作。因為印光祖師他本身非常的謹慎,所以他自己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也是會碰到一些食物啊什麼的,他就自己講說他在整理糖、果、食物的時候,尤其是這個糖,我們過去沒有像現在都包裝得這麼好嘛,一包就是這樣子一整包的,他說如果他在整理這些東西、食物的時候,手上黏到了,乃至沾有一些氣味,他絕對不敢用他的嘴巴、舌頭去把它…怕浪費掉,就把它舔了,他絕對不敢這麼作,一定拿紙把它弄乾淨,絕對不敢吃。

我們看印光祖師他這麼做,其實他是非常非常節省的人,我們看他的《文鈔》,那一些照顧他的人的對他的這些行儀的紀錄,知道說祖師…因為早餐我們不是在寺院裡面都吃粥嗎?吃完了,不是我們還要倒乾淨的水嗎?可是有時候這個粥,你這乾淨的水下去,你旁邊還是會有嘛!祖師他是吃完,倒水之後,最後這個碗還要用舌頭把它舔乾淨,舔完之後,就跟洗過的一樣。他是這樣子的節省,可是他不會,在做公家事情的時候,你說這個糖黏在手裡,的確他也弄不下去,就是那麼一點點的末嘛,但是他這個時候不會想說:「哎呀!這樣子就浪費掉,我把它吃了吧!」因為這個是三寶物、僧眾物,跟自己受用的東西是不一樣,所以他這個弄得很分明。所以我們說尤其在寺院裡面,這個因果,點滴都要很分明。

{
◎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

像我們在寺院裡面,如果說各位有參加過法會,特別是戒會,像這一種就是我們用餐的時候要過堂嘛。我們稱齋堂叫五觀堂,過堂都要「食存五觀」,第一個要「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就是它費的這些功,不只是煮的,還有種米的、種菜的,整個能夠成就這一頓飯的因緣。那「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就是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的德行,實在是不足以得到這樣的一個供養。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就是我們在受用這個食物的時候,是要「防心」、「離過」、「貪等」…就是特別要遠離貪吃、貪食這樣的一個過患。第四個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就是我們要把它當作是一個滋養我們、治療我們這個色身的一個藥…是「為療」(療就是治療的療)這個形體的枯槁。因為我們欲界身,必須要藉著飲食、這種摶食,來滋養我們這個色身,使令我們能夠「為成道業,方受此食」,這是第五個觀,就是我們是為了要成就道業,才來受這樣的一個食物。所以我們吃東西,不要說只是出家人,我們在家人也是一樣,只要今天我們以修行為目標的話,我們吃東西是為了要修行、要行道,不是為了要增益這個身體,看是不是可以長得比較飽滿肥潤。

所以在寺院裡面,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一句話:「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個五觀,一般在寺院的五觀堂,我們就會看到這五條,就是幫助我們在沒有記得的時候,我們在用餐之前,我們可以看這個文來作觀照。這邊的意思就是,如果吃飯的時候,我們都能夠存著這樣的五種的觀照的話,即使是一個黃金,這樣不容易消化,都能夠被我們消化,而「三心未了水難消」,如果我們不能夠離開貪瞋癡的煩惱的話,即使是喝白開水也很難消化,所以就是要用這個行道的功德來回饋給施主。所以不只是出家,在家也是這樣,所以又有一個偈子,各位應該都有常聽過,常常這個主要是針對僧眾在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不要吃得那麼地輕省,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尤其是臺灣的出家人,這個供養都很豐厚,吃得都很好;像過去幾十年前,大陸的時候,都還很辛苦的。我們要常常要去思惟這些內涵,使令我們不會拿得就已經太習慣了、用受得太習慣。

所以,這個是在「於賢聖所,侵奪資財」這個部分,就是我們說三寶是我們的福田,我們如果有所受用的話,這也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不違因果的。

(前往下一篇)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3159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