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但盡凡心》第五集(劉發泉老師 編輯)。
面對問題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與眾弟子,入舍衛城乞食,正好遇到一群懷恨佛陀的人,這些人,立即在街上大聲談論起許多有關佛陀的惡行。佛陀的弟子,看到有人如此凌辱佛陀,很生氣地向佛陀說:「這裡的人沒有善根,不知尊敬三寶,佛陀!我們不如離開這裡,到一個人心善良的城市吧!」
佛陀反問他說:「如果搬到別的地方,還是有人不信佛法,那麼你又要怎麼辦?」
這位弟子答道:「我們再搬到別的地方去!」
佛陀借此機會告訴大家說:「為了外境的緣故,我們要搬到什麼時候為止呢?這不是究竟之道吧!如果我們受到輕賤,唯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方法:心不動念,以忍來止諍,護於口,行於心,直到他們不再輕賤為止。」
附註:
其實一個開悟的人,心能安忍如大地,不應該在受到毀譽褒貶時,而動搖了意志;若能以無我觀,觀察諸法虛妄,那麼人我的幻象,乃至世間的好壞,不過如水上的泡沫,乍起乍滅,那裡會有恆常不變的呢?
逃避現實不是辦法,只不過像砍樹不伐根一樣,愛恨的根不伏,春風吹起時,妄想分別的枝葉,又繁茂滋生。一定要心中通達無我、無法,心地才能澄明,眼前的人我山川,就會顯得微不足道,是非善惡等耳語,更如天籟的曼妙。若能在布滿泥塵的人間,啟建一座慈悲的道場,身在紅塵而不染,就能像明朝唐寅一首警世詩所說的:
「世事如舟掛短蓬,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又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事癡呆半作聾。」
◎《但盡凡心》係由劉發泉老師編輯而成。師大附中對佛學有興趣的同仁,每星期利用一次午休時間,大家相聚一堂共同研討佛法。劉老師以每週一篇文章作為研討的輔助資料,並在文後加上「附註」。(請參閱《但盡凡心》第一集劉發泉老師的「自序」。)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請書籍回來。「佛陀教育基金會」網站亦有電子書可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