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9 17:30:53瀏覽3825|回應1|推薦9 | |
※本文是接續上一篇文章〈為什麼要修不淨觀?不淨觀對治什麼?〉,有興趣者可前往參閱。法師在《不淨觀》的課堂中,為說明淫欲的過患,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作為補充說明。以下節錄自上課錄音檔。 我們現在既然知道「三界輪迴淫為本」,佛在各種經論上開示淫欲的過患,也是非常非常地多,我們就舉《楞嚴經》第六卷當中,《楞嚴經》各位可能都有修學過了,那沒關係,我們把四種清淨明誨,有關淫戒的開示,來作為我們不淨觀來觀察淫欲的過患,來作個補充,我們看這張講義。(點擊此處看講義) 佛在宣講《楞嚴經》的因緣,就是當時佛陀跟大眾師在結夏圓滿的時候,等於是農曆的七月十五號,要去應居士的供養,就是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他要為他父親的忌日,要成辦種種豐盛的飲食來供養大眾師,把供養的功德迴向給他的父親。阿難尊者,我們都知道他是佛陀的侍者,人長得非常非常地莊嚴又很慈悲,因為他在七月十四號這一天,有居士個別地請阿難尊者去應供,所以等他應供完了之後回到僧團,佛還有其他的比丘眾,所有結夏的僧人,全部都去舍衛國波斯匿王那邊去應供了,所以就只剩他一個人。他只好一個人拿著他的鉢就去乞食,當他走著走著,不知不覺的時候,就走到摩登伽女的處所,結果…經文上寫:「遭大幻術」,遇到了一個勢力很強很強的外道的咒術的誘導。 我們知道摩登伽女跟阿難尊者,因為過去生曾經有五百世恩愛夫妻這樣的因緣,所以當摩登伽女這一世看到阿難尊者的時候,哎呀不得了,非常地歡喜,就跟她的母親說:「我要跟他結婚!」摩登伽女的母親說:「不可以,阿難尊者已經出家了,你怎麼可以跟他結婚呢?」摩登伽女說:「我不管,我不跟他結婚,我就不想活了!」這句話我們現在常常聽到:「我不管!」這個母親寵愛女兒,沒辦法,她就用外道的大梵天咒,娑毗迦羅大梵天咒,把這個咒語加持在一條毛巾上面,然後,飲食用毛巾蓋起來,這樣來供養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把毛巾打開的時候,就中了這個咒術,就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摩登伽女的房間裡面。在這個過程當中,阿難尊者是差一點,差一點點就完蛋了,就毀了戒體。 這個時候,佛知道阿難尊者已經出事了,於是在用完齋之後,馬上帶著僧團、整個比丘團回到精舍。佛陀過去的常法,就是只要他一旦應供,佛陀他是一定會說法的,眾生財施,佛陀就是以法施,說法布施給眾生,使眾生能夠獲得利益。但是這一次佛陀應供之後,並沒有說法,而是帶著僧團馬上回到精舍。當然波斯匿王和這些長者居士,長時間以來都跟著佛陀學習,知道今天這個事情不尋常,肯定是僧團出了事情,否則佛陀不可能有這樣的舉動,一定是說法的,而且佛也一定會把這樣的事緣做個交待,他一定會演說大法。所以這些達官貴人、這些居士,就一同隨佛陀回到精舍來,跟著佛陀跟僧團回到精舍,他們心中也希望能夠聽聞這個法要。 佛陀並沒有親自去救阿難尊者,佛陀是派誰去啊?派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將邪咒把它破除,然後拎著阿難尊者跟摩登伽女,帶回僧團。這就是佛宣講《楞嚴經》的因緣。《楞嚴經》第六卷的最後一段,佛就開示了四種清淨明誨,開示我們應當要以根本戒法來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清淨明誨」的「明」,是明白的意思;「誨」就是教誨。我們就直接看這一段經文,《楞嚴經》節錄出來的這段經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這段經文是在文殊菩薩簡擇圓通之後,阿難在這個時候,對於大乘佛法的修學,他可以說心中完全明白了。他自己雖然明白,但是想到還有「沒有機會親近佛陀聽聞這些重要開示的,將來佛滅之後,後世的這些眾生」,他們所遭遇的困難必定是比佛陀在世的這些弟子,還要更多,還要更嚴重。這邊特別指出我們末法時期(前面經文我們如果有去看的話,我們會知道,那現在我們把它省略掉了),就是所謂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末法時期。 經上所講的跟現代我們修學的環境,我們給它對照對照,是非常非常吻合的。現在這個事相上,我們看到是非常非常地混亂,邪正、是非,甚至於善惡我們都已經不容易辨別區分了,很不容易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說要一個人不迷惑、不誤入歧途,那是非常非常地難得,幾乎是不可能,除非你來學習佛法。學習佛法你還要碰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不然邪師說法又如恆河沙,所以真的是非常非常地困難。阿難非常地慈悲,想到我們末世的眾生,請教佛「如何能夠得到清淨心」,「如何能夠得到清淨行」,來成就自己的道業?這樣的問題問得很好,對我們後世末法眾生的幫助是非常非常地大。 佛聽阿難這個乞請,當然也非常非常地歡喜,就為我們說出以下這段開示。一開頭是佛告訴阿難,你常常聽我在毗奈耶中(「毗奈耶」這三個字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戒律」),換句話說,佛跟阿難講:「你常常聽我講有關於戒律的這些開示…」戒律這個大前提、大原則,就是講的「三決定義」。「決定義」三個字,我們要非常非常地重視它,不能夠疏忽,最要緊的就是這三個字(三條,三是三條),就是底下要說的:「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三決定義」就是戒定慧。所以佛法是什麼?我們常常會被問:「佛法到底是什麼?」佛法就是戒定慧這三學,佛法如果把這三個戒定慧疏忽了,那就不是佛法,也不是學佛;學佛想要成就,決定離不開戒。 戒律,一般人聽到戒律,腳都軟了,很不願意接受,所以經典所說的理論,什麼大經大論,現在的人喜歡聽經,聽了很歡喜、非常羨慕,心中法喜充滿,可是提到戒律就非常排斥、很討厭,覺得我聽經就好,幹麼受什麼戒,聽什麼戒法,覺得很束縛。這個東西跟現在…幾千年了,不合時代了,聽這個戒法,好像生不起什麼樣的興趣,所以現在講經的人很多,講戒的人很少,為什麼?因為聽戒的人少了。現在聽戒去哪裡聽呢?只能在傳戒戒會裡面,你菩薩戒、五戒的,可能五天(五天五戒),菩薩戒再多兩天(七天),比丘、比丘尼的戒三十二天,是不是夠了呢?你把它扣掉演禮的時間,一天只能講一個鐘頭、兩個鐘頭或者三個鐘頭,實際上是不夠的,講也講不清楚,自然聽也聽不清楚,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佛在這邊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戒學裡面他只給我們提了個綱領,就是四種根本重戒。這個意思不是說我們守戒只要這四件事情就好了,這四件事情以外就沒有了,不是的。而是說這四個重戒是最最重要的,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特別去注意有沒有違犯。 這個「決定」是決定什麼呢?決定我們今天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超越輪迴,決定我們能不能明心見性,決定我們能不能夠往生。所以在淨土裡面講,就是決定你能不能往生;在禪宗裡面講,就是決定你今天能不能見性;在密宗裡面講,就是決定你今天學密能不能即身成佛。所以這個決定,是所有一切各宗各派所追求的目標,統統是佛在毗奈耶宣說修行三決定義。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攝心為戒」。這條著重在「攝心」,所以可以見得,佛現在在《楞嚴經》這邊講的是大乘的戒律,不但是大乘的戒律,還是一乘的戒律。因為經論常常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我們說「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我們在《六妙門》的時候也說過了很多「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心是萬法的主宰,我們六道凡夫所用的心不是真心,都是妄心、是散亂心,這是我們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這裡佛不是給我們講小乘的戒律。聲聞戒它是以事相為本,它本身就是偏重在身口二業的修學,你有沒有犯,就看你口裡所說的跟身體所造作的來判定。因為聲聞戒的重點在出離,要出離三界,而且更重要的一點,他是令正法久住,所以一個出家眾他的身口二業,必須要讓居士產生恭敬心,所以它是一個事相戒,事相的戒法。大乘佛法的戒法就不同,大乘佛法的戒法它是戒一個什麼?心,戒心。你動一個壞念頭,你就已經犯戒了,起心動念一個壞念頭,就違反戒律,都必須要懺悔。在這邊佛給我們講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攝心為戒。下面雖然給我們在戒條上講,也是以攝心為主,如果不以攝心為主,《楞嚴經》這四條戒律跟一般戒經上講的,就沒有什麼差別。它跟一般戒律上講的不同的地方,就是著重在攝心。 我們知道「因戒生定」,定就是三昧、三摩地,我們現在很多很多念佛人希望得到的,無非就是念佛三昧。我們今天就明白了,我們念佛三昧為什麼不能現前、不能成就,一天十萬句佛號,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攝心,只是口念彌陀,但是這個心散亂,沒有把它攝回來,我們念這句佛號,功夫沒有用在攝心上;如果用在攝心上,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就不一樣了,一定不一樣。我們剛提到這個念珠,各位知道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材質(水晶也好,菩提子也好,水晶有沒有切面也好),它這個用途各位都以為…現在人都把念珠當成計數而已,實際上小看它了。念珠它可以…你握在手裡,你念佛的時候,你往內這樣撥的時候,它其實有個表法,就是幫助我們攝心,往內攝心。你的心是往外馳散的,念佛一直看人家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哪一個風吹草動都是你的事情,你比里長還里長,這個一天二十萬有沒有用?所以拿這個念珠,真正會念的人他不在計數,它是幫助、提醒我,這句佛號是要攝心攝回來,往內攝回來,自然念佛一句一句就不一樣了。 「因定發慧」。如果三昧現前,我們對於世法、佛法,這個見解自然就能夠究竟明瞭。我們一般對佛法的見解,為什麼都是好像雲裡看霧、隔了一層紗?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些東西會把我們在佛法上學習的正知正見攪亂了,讓我們的正慧不能夠現前。我們知道有了無我空性的智慧,才能夠真正斷除煩惱,因為你即使修定,證得了四禪八定,這個定還是不能夠斷煩惱,它只能夠把它伏住,讓煩惱不起現行,但是還是必須要開顯無我空性的智慧,才能夠真正地斷煩惱。所以我們學佛真正追求的目標,是開顯我們無我空性的智慧,這個才是我們的目標。剛剛講的戒也好、定也好,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開顯智慧。所以由這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佛法講的慧、智慧,真的很不容易,不是說我今天多看幾本經書,就能夠究竟明白的,或是多瞭解一些祖師大德的註解,就有所謂的智慧,那個都不是智慧,在現代人來看,這個還是世智辨聰,還是沒有用處,因為那個還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真正的智慧它是從我們清淨心裡面,自己顯發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往外去求的。 這叫做「三無漏學」,這個「漏」比喻做煩惱。我們有煩惱就把我們所修學的功德,像杯子一樣都漏掉了、漏失掉了;只要我們無漏呢,就能夠成為修道的法器,就非常完好,我們所學的一絲毫都不會漏掉。佛就告訴我們,唯有戒定慧才是真實的無漏,換句話說,戒定慧這三樣東西,要缺一樣,它就有漏。戒學,如果沒有戒的,那個漏洞就最大,什麼都保不住。有戒沒有得定,那還是漏,光持一個戒已經很不容易,對現代人來講,但是你沒有定慧,這個還是漏,漏得比剛剛前面少一點。那有定了,這個慧沒有現前,漏得就更少一點。所以智慧現前,才能夠叫做真正的無漏。所以叫做三無漏學,都是比喻我們的自性,自性裡頭本來它就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沒有戒定慧三學,讓我們自性所有這些功德不能夠現前,讓它沒辦法起作用,所以有好像沒有一樣。 底下說,「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這邊我們知道,經文裡面叫著當機眾的名字,都是表示要我們注意,因為以下會有很重要的開示。特別提示為什麼攝心,佛叫它做戒律呢?向下佛就為我們開示四重戒,也就是佛法大小乘共同要學習的根本戒,七眾弟子都要依靠它才能夠成就。七眾弟子就是出家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還有在家的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這一共就有七眾。這四條即使是在家的,也都在裡頭。五戒也有這四條根本重戒,但是在所有一切戒經當中,我們注意這四重戒的排列順序是殺、盜、淫、妄,一般是這樣的順序,但是佛在《楞嚴經》這邊的開示的順序,跟一般戒經上不同,怎麼不同呢?佛把淫戒擺在第一,把它抓出來擺在第一,這有特別的意思嗎? 這樣的用意就是在說明,如果今天我們真正想修行,想要了生死、超三界,想要明心見性,或者說念佛想要往生成佛,這條戒是最重要,淫戒是最重要。如果我們今天不想出三界,那殺生這條戒最重要,為什麼?因為不殺生你就得到好的果報啊,三界裡面你就可以得到人天的果報啊,你不殺生,你身體健康又得到長壽,健康長壽,不殺生就是屬於無畏施嘛,果報就是健康長壽嘛,它這個意義就不一樣了。現在阿難尊者所問的是什麼?是真正想要超越三界輪迴,真正希望修行能夠證果的,所以佛就把超越三界、修行證果,第一個最大的障礙是什麼,佛在這邊就說出來。我們看經文,「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從佛這段開示,我們就明白說,不僅僅是我們娑婆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是這樣子的,一切諸佛世界都有六道,為什麼有六道?就是因為人有愛欲之心,眾生有這個念頭,念頭沒斷,愛欲的念頭越重,墮落得就越深。 這個淫戒,出家人是絕對禁止;在家居士只戒邪淫,就是你有正常夫妻關係的,可以行男女之事,但是沒有的,正常夫妻關係以外的,統統叫做邪淫,在家居士是不可以有邪淫。佛有「攝受門」跟「折伏門」,我們都知道。這個淫戒在在家居士說不能夠邪淫,這個是屬於攝受門,是佛的權巧方便,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漸漸遠離淫欲,不斷淫就是世間法,就佛法來講它是應該要斷的,所以我們各位還沒有入佛門的,就先斷邪淫,真正已經入門了,已經知道佛法的意義了,那就要真正的斷淫。因為我們了解,從開始上課講到這裡,就知道淫它就是生死的根本,究竟斷淫才能夠免輪迴的苦。淫念重的,他就越下墮,所以在欲界六天,就是以淫念的輕重來分高下。 我們看白板這個偈子,這個偈子寫說「四王」,就是四天王天,「四王不淨忉利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久視他化暫」。這個就用淫欲來把欲界六天,它不一樣怎麼樣不一樣法,就是我們淫欲越重的,在六層天越下面。四天王天它還有不淨,還有男女的交媾。忉利天呢,還有淫欲心,但是只要抱一抱就好了,淫欲心就被滿足了。夜摩天呢,更上一層,只要握握手就可以了。兜率天呢,就笑一笑就好了。到化樂天呢,就看著彼此就可以了,淫欲心就被滿足了。到了第六層的他化自在天,就是只要看著他就好,只要看就好。所以我們就知道,淫念輕的,他所享的快樂也好,就是勝過其他諸天的。那淫欲重的,就是生在比較下的下一層天。越是往上,我們知道他福報越大、越快樂,享受的境界都不一樣。只要把淫欲斷了,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所享的快樂當然又是勝過欲界六天的,不管壽命也好,他享受的都不一樣。 人道眾生也是如此,由淫欲深,苦惱就非常非常重。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欲界就是三苦、六苦、八苦、無量苦,身為苦本,如果沒有這個身,又是誰來受苦?這個身怎麼來,就是淫欲來的。佛的智慧非常地高明,讓我們為了了生脫死,才為我們說這個淫戒,從根本來斷,因為只要不生就不滅,不生則不滅,不生滅故,就沒有生死。所以要成就佛道,要究竟地離苦得樂,就是要立志要戒淫。所以佛在講「諸世界」,一切世界的六道眾生,統統是以淫欲而正性命,所以淫心斷掉的話,他就不會到六道裡面來投胎,「不隨其生死相續」,這個生死就是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他就超越輪迴了。在一切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什麼人可以把淫心斷掉?就「阿羅漢」,四果阿羅漢才真正斷掉,所以四果阿羅漢他就永遠離開三界,不再輪迴。那我們凡夫來的,統統是淫心而來的,所以生死不得自在。菩薩佛他們來,他們有度眾生的本願而來,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乘願而來,一個是什麼?是業力來的。一個是願力來的,一個是業力來的,那當然是不一樣,自在度當然是不一樣。 這句經文首先就告訴我們,要出生死,原因在哪裡?底下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句話是說得很真實,我們細細想想,這是一點都不錯的。現在說「汝修三昧」,佛對著阿難講,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講,尤其我們末法眾生。不論我們現在修的是數息也好、隨息也好,還是各種的止門、念佛三昧也好,我們修學這些法門,我們來學習三昧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要「超出塵勞」,這個「塵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義就是三界六道的輪迴,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三界六道,這是第一個塵勞的意義。塵勞的第二個意思,「塵」就是染污嘛,灰塵,「勞」是勞苦。我們說在六道裡面輪迴苦不苦啊?累不累?不管是在三善道也好,在三惡道也好,不要說別的,就說這個天氣就好,冷跟熱,今天在台灣,如果沒有冷氣的話,各位過得下去嗎?很難。就光這個熱就好,熱有熱死的;冷也有冷死的。就有老菩薩常講:「你說人道是善道,為什麼還這麼苦?」沒錯啊,三惡道更苦。 佛就跟我們講,「只要在三界內,只有苦沒有樂」,真正是這樣講,因為所有的樂,只是我們的幻覺,它只是苦的減少。我今天天氣熱,我吹冷氣,如果真正吹冷氣可以是快樂的話,你應該是吹越久、調得越冷越快樂,是不是?可是不是啊,你一天吹下來,等到二十三度、二十度,那就不行了,又太冷了;那冬天的時候,假設你是冷,我吹暖氣,三十五度剛剛好,四十度不得了,不行了出大汗了,為什麼 ?所以所謂的吹冷氣跟吹暖氣,它之所以會讓你快樂,是什麼?前面的吹冷氣就是除剛剛汗水淋漓的那個苦,熱的苦它幫我除掉了,所以我吹冷氣快樂。冷的時候吹暖氣快樂,是因為除掉前面那個寒冷的苦。 好了你說,站得很累很累的時候,坐下來舒不舒服?舒服。那是什麼?除前面站的苦。那坐的時候樂不樂?很樂,很快樂。好,讓你坐三個鐘頭,快樂嗎?不行,我就要站起來。站起來快樂還是坐著快樂?沒有,它就是除前面那個苦而已,所以三界當中沒有真實的快樂。你說吃飯快樂嗎?快樂。一碗、兩碗、三碗,叫你吃十碗,快樂嗎?不快樂。為什麼剛剛吃飯,那個第一碗的時候那麼快樂,因為除前面那個飢餓的苦,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三界當中,本來就沒有快樂,所謂的快樂是我們的幻覺,它就是苦的減少而已。 所以在六道當中,實在是非常非常地勞苦,所以我們確實體會到佛講塵勞的真實意義。如果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換句話說,淫心是所有一切染污的根本,我們只要還有這個心,必定為一切塵勞所染污,就是所有一切障礙的根源。能把這個東西除掉,所有一切的障礙就沒有了,這是真正的關鍵。所以佛一語就給我們道破,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真正覺悟,這個淫心就是我們今天修行最大最大的障礙。 ◎下一篇:引用《楞嚴經》經文說明淫欲的過患(二)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