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6 09:51:33瀏覽6049|回應0|推薦3 | |
※接續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三) 至於「行堂」。原則上,即使是幾百個人、上千人的寺院道場,如果是非常老練的行堂,他那動作是非常快的,可能你進齋堂時,碗盤都是空的,等唱完供養偈,已經都打好熱呼呼的菜飯了。但是如果人力不足,時間比較緊迫,那可能會先打好菜。但在冬天,像大陸冬天很冷,如果菜飯都先打好的話,等到唱完供養偈,菜飯都冷了,湯也冷掉,這樣子對腸胃不好。所以,縱使預先分好幾樣菜,但是飯跟湯一定要是熱的。 因此,行堂者會在大眾排班入堂前,會先擺好碗盤的位置(參考【圖1】)。之後,有一些菜可以先打好,飯跟湯要熱一點,就慢一點打。 如果行堂正在打菜時,大眾已經要進堂了,這時候,行堂的人就先停下手邊的工作,退到兩邊等候。避免碰撞,把菜飯給弄翻了,這樣就非常不理想。所以通常打菜,時間都是會算好的,什麼時候進堂,在進堂之前,就先準備好。等到全部的人進來,問訊,坐下,然後維那起供養偈,「供養~清」,「清」下去之後,大家合掌開始唸,行堂也才開始繼續打菜。有經驗的,供養偈唱完,全部熱湯、熱飯就全部打好了。 開動之後,首先是退飯菜,行堂準備空盤,讓飯菜太多,用不完的,可以退。一會兒之後,就添加飯菜,最後是開水。 等大眾用完,碗盤都收拾好了。(參考【圖11】),唱結齋偈的時候,就是「薩多喃…」,行堂就開始撤碗盤,有經驗的行堂,動作很俐落,唱完就撤光了,桌上空無一片。 撤的時候也是從排頭,第一、先收垃圾,接著收碗。其實這都是很科學的,為什麼?因為最順手。第三是收盤子,第四、收筷子,如果有「二時臨齋儀」,就之後收。最後擦桌子,抹布一遍過去,翻面,再一遍從排尾擦過來,就全部乾淨了。或者第一遍抹布是用肥皂水,第二遍是清水,一樣從排頭,這樣就要二位人力。(參考【圖12】)。 (同學問:請教一個問題,我們那個寺院裡面那個五觀堂,就是吃飯這個地方,為什麼是供養彌勒佛,不是其他的佛菩薩,是有什麼典故嗎?) 法師答:有啊,這是中國的寺院才有。在寺院的齋堂中間,彌勒佛後面的位子是方丈、上座位。某日,在過堂的時候,有一位胖和尚,肚子大大的,穿得破破爛爛、邋邋塌塌的,自己就坐到上座的位子。糾察師父(糾察師父就像風紀股長,負責管理秩序),他一看到,「哎呀!好大的膽子,居然和尚沒有來,你就給我坐上去。」 一般糾察師父,我們說扮黑臉的,通常比較酷一點,就拽著這個胖和尚的耳朵,要把他拉出去,結果拉拉…已經走到門口了,糾察師一回頭,這耳朵被拉得好長,怎麼胖和尚沒有下來,還好端端的坐著,這才知道胖和尚不是普通人。 後來知道胖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從此之後,齋堂就供彌勒菩薩。這是只有漢地、中國的寺院才有這樣,因為是中國佛教的典故,如果你去南傳或藏傳的寺院,就不會有這些,就是紀念這個典故。 (法師:下面是問題…) ▲如果是出家眾,會加洗缽水。我們剛才說熱開水不是把它弄乾淨嘛,可是這個洗缽水的話,它不是開水,它是要供養的,供養出去的,所以就是洗了之後,以此洗缽水,如天甘露味,是要供養其他的,所以這個就不喝了。 ▲過去到台中靈巖山參學,上妙下蓮老和尚很重視威儀,像我們吃玉米,玉米我們通常能夠把它一支折成三段,或者是兩段,可是還是蠻難啃的嘛。他們就有本事,把它切成小塊,你夾起來就是一口,所以你不會看到有人拿著一節玉米在啃。 如果水果比較大的話,也都會切成小塊,就是剛好入口。若不是這樣,你是不是持筷子要很會拿,對不對,要不然你就要戳,這都不雅觀。甚至像柳丁,他會把皮跟肉之間,稍微割一下、劃一下,你在吃的時候,有條切口,皮跟果肉就很容易分開了,因為有的柳丁皮很薄,吃的時候也是要弄得半天,手也都弄濕了。這也是行堂的用心處。 ▲一開始退出去的這些飲食,行堂的人收回來之後,也是可以放到原來備用的。 ▲每一樣的菜色跟飯湯都會有備用的量,為什麼?因為行堂的人還沒有用。其實有經驗的負責人,他會…今天是三百個人跟五百個人,那個量要多少,他會控制,他也不會一直不停地去巡,結果菜全部都打光了,行堂的人沒得吃,不會。他就是這幾桶(盆、盤)就是我們要打的菜,其他要給行堂人留的,他都會準備好。 ▲菜,巡一次或者是幾次?不一定是一次,看菜量,不要超過三次,也不要一開始就去延菜,因為大家都還沒用。 ▲行堂的人通常會優待法師?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好像法師福利比較好,可能會有一些水果,或者特別多一杯果汁。我們剛才講,僧團就是以上座為先。像我們去參加法會,它可能還不是只有法師有,而是只有男眾法師才有,那我們不能有意見。因為必須按照僧次,比如:一顆石榴一百塊,那麼貴,把它打成果汁,弄得很漂亮,就只有三、五杯。我們一定是從比丘、從上座開始,如果這位法師他不需要,就可以給下一位。 在僧團裡面,如果有一百個僧眾,可是供養的東西只有十份的話,一定要從上座開始,即使這位上座他可能不虞匱乏,可是依照倫理,還是要以上座為主。所以有的時候,像我們在用餐的時候,就是會有這種狀況,有一些東西就是前面的人用了,後面的人可能沒有用,因為信眾、居士在供養的時候,他可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一樣,所以這個是無妨的,我們也不要悔恨說我為什麼不早一點出家。其實吃多吃少,都是個人的福份,也沒有關係,有的吃就好了,若能食存五觀,就不會有那麼多計較跟比較了。 ▲煮菜時,儘量不要嚐鹹淡,一般來講,要很有經驗的人,才能夠去掌管大寮。過去,在大寮,是成就祖師的地方。如果實在太沒有把握的話,怕大眾起煩惱,我們就是一點點,也不要一大塊,先供養三寶,再嚐。儘量還是憑經驗,我們看餐廳的師傅,他也沒有在試吃的,就很好吃。所以儘量把我們自己的功夫火候,比較好一點,然後不要去試鹹淡。 ▲用齋的時候,是不是一直憶念「食存五觀」的內容,還是默念佛號?這個部分就看我們各人的法門。食存五觀的部分,我們供養偈唸完的時候,「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時候,維那唸僧跋:「佛制弟子,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時,我們就在憶念「五觀」的內容了。 簡單的說,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是什麼心?惜福的心。各位都知道,這些菜飯得來不易,要費的功夫很多。從農夫辛勤地、粒粒皆辛苦地耕耘,所以這一條就是惜福、珍惜的心。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這是什麼心?懺愧心。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是防止我們對飲食的貪著心。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飲食是療我們身體饑餓的病,作療藥想,不是拿來享受,滿足口腹之慾的。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對於飲食,乃至一切事,過猶不及,不要因為慚愧,就不敢吃,這樣把身體弄壞了也不行。必須要藉假修真,這個身體是不長久,因此是假有的,藉著假合之身修行以達到真實。所以我們對飲食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說我修行不到位,我就不吃,這也是錯誤觀念。 以上這五種觀,就是惜福、珍惜的心,慚愧心,以及防止我們對飲食的貪心等等。當維那在念僧跋的時候,我們就憶念五觀,並生起相應的心,用餐時,就不用再去想這個文,就以這樣一個慚愧、珍惜的心來受用,就可以。有些道場在用餐時,會播放佛號,我們也可以隨順佛號默念,或者正念正知,保持覺知…我們在講「止觀」的時候講到,就是覺照每個舉筷子、飲食、咀嚼的動作,都可以,就看你的法門,或者你要念佛也可以。 ▲午齋的時間限制?我們說過午,並不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那個午時,是正中午的那個時間。不超過正午的時間,以前沒有這麼精準,很多道場是以十二點為限,不過十二點。現在,有些持戒的大德非常發心,就去找到格林威治的中天時刻表,你在每個地方,即使像這麼小島的台灣,你今天在台北,跟你在嘉義,跟你在埔里,那個正中午的時間,還是不一樣的,有這個表。 每個道場,特別是持戒道場,它會去查,把一年正午的時間印出來。冬天會比較早,夏天會比較晚,最安全的…其實十一點四十分之前通常都不會過,可是一年之間就會有那麼幾天,最短,中午最早的時候,它會在十一點三十幾分的時候,三十六分、三十七分的時候。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很嚴謹,我們還是每天看一下中天時間表。 用齋有沒有時間限制?一般過堂的話,會在正午之前。有些道場它沒有辦法這樣子,它可能是固定的時間,比如這個活動是幾點到幾點是用齋,就根據各個道場它的規矩來行事。一般用齋後,也沒有再提供其他飲食,乃至藥石也沒有。所以主要是不數數食,不斷地串習我們的貪欲,這是重點。 ▲飯菜準備好之後,要打板,通知大眾用齋。有些是行堂的人負責打,如果是固定時間,各自用餐,以自助餐的方式,可能行堂準備好,時間到就打板了。有些則是大殿的香燈打板,因為必須等香燈供佛後,大眾才能用齋。視各道場的安排。 ◎前往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五)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