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2011/05/07 00:12:31瀏覽1632|回應0|推薦3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李家同教授在他的文章〈車票〉中寫道:「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然,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您是否跟李教授一樣,面對母親節,心裡百味雜陳,不知如何自處?

  然而為什麼後來李教授不再怕過母親節了?當修女交給他兩張車票後,在幾經猶豫之後,他開始了尋根之旅…尋找親生母親的下落。查到了下落,但得知父母皆已去世了。母親生前在一所學校當工友,而由校長的口中得知母親的生活情狀,校長並交給他一個大信封,裡面全是車票…。就這樣李教授將一段一段得到的事實跟自己過去的記憶,加以拼湊整合,在這樣的過程裡,他終於體會了母親的愛,即使她遺棄了他。原本怕過母親節的李教授,感受到了母親的愛之後,禁忌消失了,不再怕過母親節了。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子女孝順父母也是天性。從「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中,我們知道了畜生道的眾生也是如此。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看到了許多父母虐待小孩的事件,也看到了子女對父母拳打腳踢甚至殺害父母的事。於是,便有人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也對子女是否應該孝順父母有不同看法。的確,這些事件都在挑戰我們原有的價值觀。

  我從前跟父親相處並不好,後來將這事跟朋友傾訴,朋友說:「你有站在你父親的立場想過嗎?」當下,我被這個問題問倒了,無言以對。原來,我只是從始至終看到的是父親的缺點,而這樣的心態障蔽了我應該對他的關心,也抹殺了所有他對我的愛。原本我們對人應該有的許多善心、很多善意,都容易因為看到了對方的缺點之後,都漸漸消失了。如同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一樣,我們是用什麼心態去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呢?當我們心裡有佛,看一切人都是佛。當我開始願意去站在父親的立場思考,開始放下了心中的恨意之後,我才感受到他對我的關心。父親的關心一直都在,但卻被恨意的牆擋住了。這個恨就是我的煩惱,當我把煩惱去掉,才知道光明其實一直都在。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看到父母對子女的虐待行為,必須知道是因為施暴的父母,心裡有煩惱,才有這樣的行為。一旦把煩惱去除,父母愛子女的天性就自然會流露。當我們看到子女對父母的忤逆行為,必定也是子女的心中有了煩惱。佛法說人有八萬四千煩惱,每一個煩惱都把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心給蒙蔽了。陳大惠老師在演講中就以燈泡作比喻,如果一個燈泡在廚房裡,天天被油煙薰,漸漸它就不亮了(因為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油污),但它只是光透不出來,實際上燈泡內的亮度絲毫未減。當我們把油污去除,燈泡的光亮就恢復了。

  當「有煩惱的父母」及「有煩惱的子女」受了適當的教育(包括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把煩惱一點一點去除,人的天性就會一點一點地透亮出來。所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不是正確,就看你是從「事」上來看,還是從「理」上來看。其實,不只是對父母,對其他的人也一樣,當彼此關係不好時,先反省我是被什麼樣的煩惱給障住了,把煩惱的障礙放下之後,你才看到了真實的面貌,才生出真正的智慧。

(2011.8.27補記
法師曾在一次上課中,提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將其解釋為——為人子女,沒有將父母的「不是」放在心上。師父這樣的詮釋,其境界層次又更高了。)


註:佛法教我們要對治煩惱,而我們必須先知道煩惱的相狀,才知道如何對治。學習了《大乘百法明門論》後,就可以較清楚認識煩惱。否則的話,許多人常常聽「煩惱」這個名詞,卻不清楚它的涵義,這樣如何能斷煩惱呢?要殺這個煩惱賊,必須先知道煩惱長得什麼樣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518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