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3 07:39:50瀏覽2240|回應0|推薦9 | |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比培根小35歲,差了一代,有精確的”思辨”能力、能掌握當時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提出新見解指引未來的發展,而且以創新的代數幾何(algebraic geometry)將代數(algebra)和幾何學(geometry)連結起來,提出了解析幾何(analytic geometry)的基本方法,為牛頓(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和萊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各自提出無窮小微積分(Infinitesimal calculus)提供了基礎,是近代哲學的開創者。 是繼培根經驗主義(empiricism)之後的最重要理性主義(rationalism)拓展者,由另一個方向推動科學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偉大成就及解析幾何座標系統示意圖 1596年3月31日,笛卡兒生於法國圖爾附近的拉海鎮(La Haye en Touraine,現名拉海—笛卡兒鎮)。 十或十一歲時(1606或1607年),笛卡兒被送到耶穌會在扶嘞車(La Flèche)建立的”Collège Royal Henry-Le-Grand”就讀,學習數學、物裡包括當時伽利略最新的研究科目。 1616年,他到巴黎普瓦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oitiers)供讀法律,四年後獲學位(Baccalauréat),並取得執照成為律師。 法國的宗教戰爭,因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的發佈而平息,耶穌會在廣大鄉村地區辦教育及培養修士傳教,在神學教義上和新教競爭。 這段歷史應該簡略的敘述以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情況。 亨利四世(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的信仰是屬於胡格諾派(the Huguenots); 查理九世(Charles IX,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在他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的挾持下,藉著舉辦亨利四世和他妹妹的婚禮的時機,在1572年8月24日,發動了聖巴托羅繆大屠殺(the 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亨利四世雖倖免於難,被軟禁在皇宮中;隨後藉機逃離,爆發三亨利戰爭(the War of the Three Henries,1587~1598),得到英格蘭信仰新教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大力協助獲得勝利;但是,法蘭西羅馬天主教勢力龐大,1593年7月25日,亨利四世公開放棄新教的信仰回歸羅馬天主教;1594年2月27日,加冕為法國國王;1598年4月13日簽發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實施宗教寬容政策,終結了法國宗教戰爭(The French Wars of Religion,1562–98);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被狂熱的羅馬天主教徒刺殺身亡。 ”Collège Royal Henry-Le-Grand”這所學校的校舍是扶嘞車城堡(The castle of La Flèche),亨利四世在1604年將家族的產業捐給耶穌會的,當時是耶穌會在歐洲最好的學校,挑選資質良好的貴族子弟就讀,在這種背景下選訓了大批的耶穌會修士派往滿清及北美法屬殖民地。 經過時間的洗禮,目前這所學校是法國預科軍校(preparatory classes)。 笛卡兒出生及求學相關地點示意圖 笛卡兒對他所學習到的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倫理學、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等許多”威權結論”產生懷疑。 而對聖托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經院形而上學的辯證方式----給預先下的結論去找論據,先訴諸理性的論證,有所不足時訴諸啟示的論證----這種論證”像是在建立一個沒有首項的級數”,耶穌會的教師們也不能為他”解惑”。 笛卡兒體質脆弱,校長特許他可以在房間裡學習,他的疑問,是用他所掌握的知識來回答。 笛卡兒描述自己的學習經歷 : “我完全放棄了學問的研究。下決心由自己本身及偉大的世界書本中尋求知識,我賸餘青春時光,用於旅遊、參訪宮廷和軍隊、與不同氣質和職級的人相處,收集各種經驗…" 他於1618年在荷蘭入伍,加入拿騷的毛里茨(Maurice of Nassau,1567年11月14日-1625年4月23日)親王新教徒的軍隊。(I.E. 英格蘭內戰中的許多議會軍隊的軍官都曾經在毛里茨的軍隊中學習到”正規軍的指揮及戰術”。) 1620年,笛卡兒又加入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簾(the Duke Maximilian of Bavaria)天主教聯盟的軍隊,在白山戰役(the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擊敗了波西米亞新教徒的雇傭軍隊----這就是當時宗教戰爭的情況,今日幫新教徒作戰的雇傭軍隊在下一個戰役可能就受雇於對方陣營,當薪餉補給不能準時,就對城鎮進行掠奪,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到處都是這樣的”散兵游勇”,經過三十年,一個世代的戰爭,人口減少了50%,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成了一片廢墟。 1621年,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第二階段的戰爭丹麥在法國的援助下出兵,笛卡兒從此脫離了軍隊返回法國, 1622年,26歲的笛卡兒變了他得到的遺產持分,遊歷瑞士,再到意大利住了2年,1625年回到法國----避開了當時的戰亂地區。 於是遊歷於丹麥、德國、意大利等地。直至1625年才返回法國,1627年,他加入拉羅謝爾圍城(Siege of La Rochelle,1627–1628)戰役攻打胡格諾派(the Huguenots),1628年移居荷蘭,在那裡住了20多年。(I.E.國王路易十三在拉羅謝爾圍城的全面勝利,逐步穩固了往後一百七十年的法國皇家中央集權的統治,正好和英格蘭議會憲政發展形成趨勢性的對比!! ) 笛卡兒專心致力於哲學研究,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在荷蘭寫作且發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談談方法(The Discourse on the Method)、第一哲學沉思集(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和哲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ilosophy)等。 1649年笛卡兒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女王每天都在清晨學習,改變了笛卡兒過往數十年的生活作息,短短一年就因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被埋葬於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教堂(Adolf Fredriks kyrka)。 1663年,羅馬教宗將他的著作列入禁書目錄(the Index of Prohibited Books)。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