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13 02:51:33瀏覽1212|回應0|推薦8 | |
隨後他在1616年,以潮汐解釋地球的自轉。(I.E.伽利略的這個說法是錯的,但卻用來否定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月球造成地球潮汐的正確主張!! 兩百年後,1851年傅科擺(the Foucault pendulum)振盪平面的改變,成為真正可觀測的證據) 1616年2月19日,羅馬宗教裁判所招集神學委員會討論日心說的主張----1616年2月24日,發出他們一致的報告(their unanimous report)認定:太陽是靜止的想法是"愚蠢和荒謬的理念,而且是正式的異端,因為它明顯的在許多地方與聖經的觀念抵觸......";雖然地球的運動"在基本理論上得到同樣的判斷但......考慮到神學的真理它至少在信仰上是錯誤的。"( the idea that the Sun is stationary is "foolish and absurd in philosophy, and formally heretical since it explicitly contradicts in many places the sense of Holy Scripture..."; while the Earth's movement "receives the same judgement in philosophy and ... in regard to theological truth it is at least erroneous in faith.") 第二天紅衣主教的會議,教宗保祿五世(Pope Paul V)請紅衣主教貝拉敏(Cardinal Bellarmine,1542年10月4日~1621年9月17日)傳達不得再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如果拒絕,會採取較更強烈的行動。 伽利略表明接受。 1616年3月5日,保祿五世發佈禁書目錄(the Congregation of the Index),已經印刷發行七十三年的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列名其中。 1618年,天空出現三個彗星,耶穌會的神父奧拉齊奧格拉西(Father Orazio Grassi,1583–1654)匿名出版解釋彗星是如何繞著地球運行,伽利略在1623年出版(The Assayer)以”也是以錯誤的說法”進行駁斥,觸怒了耶穌會的神職人員。 教宗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畫像 1623年8月6日,伽利略長期朋友,來自巴貝里尼家族(Barberini) 當選為教宗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1644年7月29日去世,他在位二十二年,正是在最無理性、殘暴的三十年戰爭(the Thirty Years' War,1618–1648)期間。 1632年,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The 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 能夠通過審查、出版,”或許”和烏爾班八世有關。 為了便於大眾閱讀,伽利略採用三個人對話的形式,駁斥亞里士多德關於天體的組成與性質完全不同於地球的結論,並以眾人認知的潮汐”證明”地球的自轉,”地球不是靜止的” (I.E. 雖然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但是對”普羅大眾”有說服力!!)這本書造成轟動讓更多的人”知道”日心說的假設-演繹模型(hypothetico-deductive model)。 烏爾班八世認為伽利略有意諷刺,將他化身為書中的人物"Simplicio"---擁抱亞里斯多德學說的學者---"Simplicio"在義大利文中的意涵是傻瓜(simpleton),下令禁止出售,提交特別委員會重新審查,並拘提伽利略。 伽利略在宗教法庭答辯示意圖 1633年6月22日,這時已69歲的伽利略被判定有罪,結論重點:
1633年,69歲被軟禁到1642年,78歲去世,這段時間他整理年輕時各種研究心得,以對話的形式集結為兩門新科學 (Two New Sciences),敘述對力學原理的思考、引領對材料強度(strength of materials)和動力學(kinematics)新學科的研究方向,這本書所揭露的創新思考應該是伽利略最偉大的成就。 1637年他把手稿交由友人帶往沒有宗教裁判所運作的聯省共和國(Dutch Republic)的萊頓(Leiden)交由埃爾澤弗(Elzevirs)書商在1638年7月出版,這時伽利略已失去了視覺。 這本書以對話的形式討論運動,伽利略是第一個”以創意設計力學實驗”,利用實驗、”定性”推理和數學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重要的慣性運動定律。 記得四十多年前高中物理課時,有講解這個實驗。 伽利略設想如果完全沒有阻力的材料,小球應該能到達另一頭的同樣高度----就好像用繩子繫著小球的”擺”,兩邊的振幅高度是相同的。 慣性實驗示意圖 更進一步推演,將U型管的另一端拉平,如果完全沒有”磨擦力”,那麼小球滑落後,為了達到原先同樣的高度,就只能不停的、永遠的滾動,伽利略稱之為“慣性定律”(the Principle of Inertia)。("A body moving on a level surface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direction at constant speed unless disturbed.") 那時沒有完美的計時器及”攝影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很不容易觀測,伽利略設計斜面以”稀釋重力”方便觀測物體的運動,因為要測量時間和距離的關係,將盛水的大容器置於高處,接上口徑很細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球滾不同距離由細管流出的水,用極精密的天平稱水的重量,水重的比值就是時間的比值,重複許多遍,得出”連續等時距”所滾動的距離比為1:3:5:7…,據而推論 : 落體距離 = d,時間 = t 推論出 d 2 ,落體距離和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在斜面”等時間隔”滾動距離示意圖 這是兩門新科學 (Two New Sciences)第三天對話討論自然加速度運動(NATURALLY ACCELERATED MOTION)實驗的簡單說明,可用超連結閱讀瞭解伽利略如何在”對話”中進行解析及辯證----這就是希臘式的”解惑”方法!! 這是伽利略真正推翻”重物比輕物落得較快”的實驗及有文字記錄的論點,推翻了歐洲近兩千年來亞里斯多德的正統權威,更開啟了以科學實驗進行研究的方法----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Apollo 15)太空人大衛·斯科特(David Scott)在月球做鐵鎚及羽毛(Hammer and Feather Drop)自由落體試驗,以實驗證明。
這本書還討論了媒質對運動的阻力、拋射體的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解析力(force)對加速運動的作用,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躍進”。 對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將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發現的克卜勒行星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和伽利略對力(force)的解析,以數學化的物理概念連繫起來,為”古典力學”(classical mechanics)建立了基礎。 隨後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向量(vector)概念及克利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04月14日—1695年07月08日)算出地球重力加速度(The gravity of Earth),再由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的”思想飛躍”,解析清楚重力(Gravity)是變加速度圓周運動(Circular motion)”向心力”的來源,以數學量化完備了萬有引力理論(theory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牛頓說 : 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就是人類由哥白尼1543年出版天体運行論到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這一百四十五年,約五代人的時光,文明發展過程的精確描述。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