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啟蒙年代(十)--- 經驗主義推動科學革命---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
2013/02/18 04:42:45瀏覽1028|回應0|推薦7

伽利略18的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214~16011024)是丹麥的貴族,是致力占星術(Astrology)鍊金術(Alchemy)的研究。 他長年對火星(Mars)運行的軌跡做了精確觀測記錄,對行星精確的觀測是為了占星術的需要,這些嚴謹的資料就成為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改良日心論圓形軌道運行假設-演繹模型(hypothetico-deductive model)橢圓軌道驗證的依據。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畫像

1572年,第谷仙后座(the constellation of Cassiopeia)觀測到一顆越來越亮,甚至比金星還亮新星持續存在,1573年後就趨於暗淡,他將這個事件寫了一版新星”(De nova stella)以觀測的證據駁斥了具有權威性亞里斯多德的傳統天文學。 他相信親眼目睹的事件是星球的誕生---現在觀測的訊息認為是星球的死亡過程  1576年,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King Frederick II of Denmark153471日~158844)支助第谷松德海峽(Öresund)之間的維恩(Hven)島建造一個叫做司特那保(Stjerneborg)的天文台,並改良天文觀測儀器精確度到30----注意 :是用肉眼觀測,33年後,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

松德海峽(Öresund)維恩(Hven)島位置示意圖

他利用非常精確的觀測儀器,但在任何時間,測不出恆星的視角差(parallaxes),因而他不接受哥白尼的行星系統繞著太陽運轉的模型----以現代精密儀器測量,最近恆星的視角差(parallaxes)只有1.5,遠遠小於第谷觀測儀器30的精確值,因而無法呈現出來。 1577年,觀測到彗星(the Great Comet of 1577)的移動,接近金星(Venus)在黃昏時出現,繞過太陽後就轉為清晨出現,彗尾是遠離太陽的方向,因而他提出他的天體運行模型---地球是靜止的,行星繞太陽運行,太陽繞地球運行----根深蒂固觀念的改變會令人不安的!!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改良地心模型示意圖

1588年,弗雷德里克二世去世,第谷與新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關係不融洽,1597年不允許他建立造紙廠,他離開了在居住了20年的維恩,他應聘波希米亞(Bohemia)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ph II1552718日維也納出生~1612120日布拉格去世)之邀到布拉格(Prague) 為皇家天文學家,在貝納特基(Benátky nad Jizerou)建立新的天文觀測台。

魯道夫二世,熱衷於占星術煉金術,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上層的風尚,他資助藝術和神秘科學,對宗教信仰寬容但在政治上許多決策是有爭議的----這是哈布斯堡王朝(the House of Habsburg)由鼎盛轉衰的時期,可以類比為滿清的乾隆朝。

第谷想要編修一份新的天文曆獻給皇帝以為回報,這個工作量很大,他必須聘請助手協助----其中一名就是小他25歲的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227日-16301115日)。 16011024日,五十五歲的第谷布拉赫突然去世,克卜勒就繼續這項工作,在這過程中,克卜勒能夠自由使用第谷火星運行的軌跡的觀測記錄,在1609年出版了新天文學Astronomia nova)及1619年的宇宙的和諧The Harmony of the Worlds),提出行星橢圓形的運動軌跡日心說模型(heliocentrism)以現在為世人熟知的克卜勒三大定律建立了堅強的數學理論基礎,也為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4~1727331)萬有引力理論(theory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奠定了基礎。 1627年完成出版了魯道夫星表(the Rudolphine Tables)以紀念已去世多年的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

 

free counters
Free counters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731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