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22 03:25:52瀏覽1417|回應1|推薦19 | |
五代(西元 907~979年) 北宋(西元 960~1127年) 南宋(西元1127~1279年) 元(西元1271~1368年) 明(西元1368~1644年) 清(西元1616~1912年) 忽必烈未經庫里爾台(Kurultai)大會的同意,以武力弭平紛爭, 元朝名義上被尊為大汗;1294年2月18日,去世時, 欽察汗國(Golden Horde或the Kipchak Khanate,1240~1502年)、伊兒汗國(the Ilkhanate,1256~1335年)、察合台汗國(Chagatai Khanate,1225~1687年)與元朝(The Yuan Dynasty,1271~1368年)實際上是獨立發展面對各自內部的統治矛盾。
1309年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個汗國示意圖 蒙古帝國在1206年興起、1234年滅金、1279年滅宋統一了華夏524年的分裂局面,在這七十三年的過程中,蒙古帝國雇用了中、西亞各國的人協助治理攻佔的領土。 忽必烈統一了華夏地區,移植已經建立的管理制度,按忠誠度,將元朝的人口分為劃分為四個階層: · 第一等 : 蒙古人; · 第二等 : 色目人(Semuren,”眼睛有顏色”的意思,包括中、西亞地區的突厥人(Turkestani)、維吾爾人(Uyghurs) 、亞蘭人(Alans)、阿拉伯人(Arabs) 、回紇人、黨項人(Tanguts)等); · 第三等 : 北方中國人(包括契丹人(Kitans)、女真人(Jurchens)和高麗人 (Koreans)); · 第四等 : 南人(Manji)---原屬於宋朝的人民; 政治上,忽必烈可汗建立的政府治理系統,是蒙古世襲封建系統和中國傳統極權官僚系統妥協下的制度。 然而,中國社會上受過教育的精英,既沒有受到如同先前朝代的重視,也未給予權力,蒙古人和色目人作為統治階層,卻是對華夏主流文化是陌生的,這種二分化的統治,使元朝政權表現出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 元朝中央行政中樞是中書省,為了統治較固定的農業社會的需要,將疆域劃分為十一個行中書省作為中央中書省的派駐單位,進行治理。
元朝劃分華夏行政區示意圖 因整個歐亞地區處於大汗一人統治之下,由東方山東半島,到西方的烏克蘭平原,都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驛站,以及旅館,路途上商旅安全,各子國之間的貿易,則依靠車馬,交通很發達。 沿途都市蓬勃,絲路貿易非常興盛,更超過八世紀的唐朝。
馬可·波羅遊記描述行程路線示意圖 海運也是空前的興盛,杭州、廣州、泉州、浙江溫州、寧波,都設有市舶司管理中外船舶。 可以透過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記述了解陸路及海陸交通實際的情況。
西安歷史博物館的騎馬俑_元代 這是穿梭於驛站間信差騎馬俑,驛站是元朝統治廣大地區必要的一個機構,馬可‧波羅遊記第十八章有相關的描述 : ----“從汗八裡城有許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條路上,或者說,每一條大路上,按照市鎮的位置,每隔大約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有一座宅院,院內設有旅館招待客人,這就是驛站或遞信局。這些漂亮的建築物內有好些陳設華麗的房間,房間都用綢緞作窗簾和門簾,以供達官貴人使用。”; ----“每一個驛站上常備有四百匹良馬,用來供給大汗信使往來之用,因為所有的專使都可能會留下疲憊的坐騎,換取壯健之馬。”;”四百匹馬並不全部同時在驛站服役,只有二百匹馬放在站上供差一月,其餘二百匹馬在這個時候就放在草場上飼養。” ----大汗又命令人民移居這種地方,以便開墾土地,並維護遞信的差使,由此便形成了許多的村落。 ----在大汗的整個疆土內,在遞信部門服務的馬匹不下二十萬,而設備齊全的建築物也有一萬幢。這真是十分奇異的一種制度,因而在行動上也很有效率,幾乎不能用言語來形容。 ----“在各個驛站之間,每隔三英里的地方就有一個小村落,大約由四十戶人家組成。其中住著步行信差,也同樣為大汗服務。他們身纏腰帶,並掛上幾個小鈴,以便在較遠的地方就能被人聽到。他們僅僅走三英里路,這就是說從一個信差站到另一個,鈴聲就作為他走近的信號,新的信差聽到鈴聲就準備接上他的包袱立即出發。”;”如果遇著河流或湖泊等地,而步行信差或驛卒又必須經過,那麼鄰近各城必須要準備三四條小舟,以便隨時使用。”
西安博物館的灰陶馬拉轎車_元代 元朝提倡蒙古至上主義,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是對被征服民族的壓迫和歧視。 元朝帝位的繼承,幾乎都引發內鬥,濃厚的遊牧統治體制下的權臣擅政、貪汙、不重視水利的維護、色目稅吏壓榨百姓和農業社會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使得治理總無法上軌道。
西安博物館的灰陶人物車馬俑_元代 1231年後蒙古帝國就領有陝西,那時還沒有改國號為元,西安是當時與西方交通貿易重要的城市,1271年元朝設陝西為”行中書省”成為治理西部的統治中心。 這些灰陶人物俑是為蒙古或色目富人養、牽馬的隨從,是華夏漢人的面孔。
西安博物館的彩繪陶俑 在蒙古元朝的”殖民統治”下時期,絕大多數的漢人及南人都是”類似農奴制(Serfdom))”的佃農,漢人能夠在蒙古或及色目大地主謀統治階層謀個兵衛或如養、牽馬或衛士的差事,也是出人頭地了----就像印度人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領軍隊(The Presidency armies)當兵一樣,對印度平民來說這是一份收入不錯的差事;英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派遣攻打滿清的,大多數都是這個軍隊的成員。
蒙古帝國武士圖像 在元朝南人可能連當兵的資格都沒有!! 元朝對宗教、文化的政策是寬鬆的,呈現多元化的面貌。 注意:元朝的科舉制度是在1315年才恢復,讀書人,長期無官可做,失去了如同宋朝的政治前途及社會優越的地位,必須同一般市民階層民眾”想法子”自謀生計,自食其力的生活。 元朝對華夏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這些讀書人的文化素養,使得社會庶民文化迅速的抬頭----散曲與雜劇盛行,為了讓社會庶民容易接受,使用白話就是必然的選擇。 1315年,科舉到了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可汗(Buyantu Khan,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1313年,才被恢復----”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是分開考試及錄取的; 元史/卷081”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註授。”----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確定了程朱理學在今後600年裡的國家正統學說地位,因為後來的明、清兩朝的科舉取士基本沿襲元朝的科舉制度及其實施辦法,並在這基礎上進行調整、充實和完善。
黃河以南及淮河以北的地區,因1128年,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從此旱災與水災就頻繁的發生。 1344年,黃河又在白茅堤(河南蘭考東北)決口,向東傾瀉,六百公里狹長地帶上的村莊和人民,全被淹沒,直入黃海。河水氾濫所及,又增加數以百萬計的災民,成為”農民起義軍”無盡的兵源。 在這個時間點元朝不當的兩個措施引爆了全面性的民變!! 元朝在1351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元惠宗派令賈魯(1297~1353年)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 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以復故道。”” 征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河。” 元朝的商業貿易很發達,為了交換的需要,在1260年(中統元年)七月,印製”交鈔”,以絲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製以銀為本位的“中統元寶鈔”。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將”信用”與”紙幣”結合,做為商業貿易交換的媒介,多少數量是合宜的? 相信在那個時代沒有人知道。
1287年紙鈔印刷模板及式樣 1350年(順帝至正十年)由於國庫空虛,為了籌集治理黃河的水利工程及應付全國範圍內的民變經費而變更鈔法,發行至正鈔用來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統鈔和至元鈔。 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瞬間就回到以物易物的社會,經濟的運作就停滯了,這種混亂----類似1949年發行金元劵所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導致改朝換代。 元朝對各種宗教都很寬容,各種宗教都能在民間傳播,佛教淨土宗有一派被”華夏巫術同化"稱之為白蓮教,能給予廣大流離失所的無依民眾精神的慰藉----正如同遠古羅馬在第三世紀危機時各種宗教興起一樣;1970年代法輪功的興起都有類似的因素!! 白蓮教因勢利導成為元末民變的民間組織!!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