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6 01:51:44瀏覽1573|回應3|推薦20 | |
Ø 1492年開始的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到19世紀初,地球陸地剩下未探勘的,只剩下包括非洲和亞洲遼闊內陸的地區------到19世紀的90年代,除了最邊遠的北極和南極的區域外,都已經有了準確和詳細的地圖。 俄羅斯帝國(the Russian Empire)西伯利亞探勘路線示意圖 十六世紀末,俄羅斯帝國(the Russian Empire)與結盟的哥薩克(Cossacks)人征服西伯利亞汗國(the pacification of the Siberian tribes)後,就一路向東開始了長達百餘年的西伯利亞探勘(Exploration of Siberia)---我們歷史課本所說的尼布楚條約(Treaty of Nerchinsk,1689年)及恰克圖條約(The Treaty of Kyakhta (or Kiakhta),1727年)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扯到”侵略”就太民粹了。 十九世紀,俄羅斯帝國向中亞擴展,倘若控制了阿富汗(Afghanistan)及波斯(Persia),就會對大英帝國控制的印度構成重大威脅。 因而十九世紀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在中亞及中東形成對峙----被稱之為大競爭(The Great Game)。 中亞地處內陸,在遊牧民族遷移"地理圓環"(roundabout)---現今的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路徑的周圍,世俗政權更遞頻繁,歷史文獻資料殘缺零亂,沒有精確測繪的地圖,而競爭的熱點在此,兩帝國在中亞各地開始”以考古為名”的間諜勘探競賽。 這裡先跳脫”中亞探勘”的主題,先解釋"地理圓環"(roundabout)的概念---這是二十世紀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在他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著作中,以歷史地理(Historical geography)宏觀視野探討文明的發展,提出"地理圓環"(roundabout)的概念,認為中亞有兩個"地理圓環": ----一個在Oxus-Jaxartes兩河形成的盆地,一向是歐亞遊牧民族、希臘、敘利亞、印度、伊朗、中國等文明匯聚的場所,大約是現今的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這兩個河流入鹹海(The Aral Sea)---二十世紀棉花田的開發造成鹹海地區生態環境的大改變; ----另一個包括現今敘利亞,兩河流域上游地區,伊拉克西北邊,土耳其東南,東北邊是現今庫德族(Kurdistan)分佈的區域,這個"地理圓環"處於蘇美-阿卡得(Sumer-Akkad)和埃及(Egypt)文明之間,舊約中描述亞蘭(Aram)的區域應該在這個地理圓環的東南---在這個地理圓環發展出的字母及一神宗教,是現今西方文明中極為重要的元素; 這兩個"地理圓環"(roundabout)是各地的遊牧民族來去的"轉運場所"----蒙古,中亞及小亞西亞等草原遊牧文化的”遊動性”對河谷農耕的人民就是”侵略性”,因此,肥腴月灣(The Fertile Crescent)河谷農業文化被來來去去的遊牧民族亡滅多次,也借由”遊動性”將文化傳佈各處。 雖然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許多古文明均因戰亂導致文字失傳而湮埋於此。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