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6 11:26:58瀏覽2739|回應10|推薦47 | |
中國實用主義的智慧表現在各個方面,就像陶淵明筆下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開始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抽象觀念的出現,象形的文字就不符需求了,若不能突破這個瓶頸,加上戰亂,這個文字就注定會死亡消失的---如 : 蘇美、古埃及、馬雅的象形文字。 在地中海沿岸,海洋交通便利,各種民族交流頻繁,古埃及人利用象形文的”多變的組合方式”表達不同的意涵,已經有將象形文字”符號化”的萌芽。 大約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建立了字母表並設定規則簡化字母的排列”原型”的規則,世界上一種”符號化”的文字就誕生了。 可以形成千萬種的組合”對應”實體的物或抽象的概念。 中國的語言是”漢藏語系”,其中特徵之一就是”單音” ---不同於多音節語系的古埃及科普特語系(Coptic language)及蘇美語系(Sumerian language)的象形文字,逐步的往”符號化”方向演化。 所有初始文字應都是由”巫師”建立的規則,華夏的龜甲牛骨上的”圖案”内容多是占卜的問答解釋,”單音的漢藏語系”在此後演化出文字就很自然以” 象形、指事、會意”的軌跡的發展為”單音獨體”的象形文字----當社會發展文明進展了,抽象的意涵越來越多,對單音獨體擴充的應用就是用"形聲、轉注、假借"方法造字----有了這實用的"運作",中國的文字就沒有往"符號化"的方向演化,沒有發展出"字母"-----中文用"象形、指事、會意"法則造的字,就很難"見字發音"。 到了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符號化的梵語所能表達的許多佛教的抽象意涵,中國的文字就不足以對應了-----窮則變,變則通-----將梵文直接音譯為”字組”如:"剎那”;”須臾”等等結合佛教的抽象意涵就有了約定俗成的意義;準此規則的運用,將兩個以上單音獨體組成"字組"表達;或用典或故事-----如台灣教育部編的"三隻小豬"的等等簡化故事為"成語",表達抽象意涵---這樣的”字組”數量就擴充”夠用”了;這樣"稀哩呼嚕"的”實用”原則下的”變通”就失去了精確。 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家公孫龍子,運用了希臘式”三段論”的初級邏輯方法----居然可演繹出"白馬非馬"的結論。 當我們用一個不精確的文字,很不可能表達"精確的抽象意涵",就好像不可能用一個精確度只到"釐米"的儀器去量測"毫米"的距離。 中國文字運用的精確性,因加入了”主觀”的判斷,經常性的是一種情況”甲說的對,乙說的有理,丙說的也沒錯”;如: 將茶壺放在地下-----可以; 將茶壺放在地上-----也可以。 因此,對相信”真理只有一個的希臘哲學家”---要利用中文”窮究,明理,知微”的方式探討真理,恐也會陷入了泥沼不能建立"自我圓滿"的體系!! 讀到曾志朗寫的一篇文章”中文真有意思”由另一個角度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字。 *************** 中文真有意思 撰文╱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專長為認知心理學) 史密士是美國加州大學的企管所碩士,畢業後在矽谷一家電子公司擔任行銷部副理,兩年前他被派到台灣分公司,成了獨當一面的總經理。 他在加大時曾經上過我的普通心理學,來台灣後,偶爾會來找「老師」聊聊天,打打球,也一齊去看場電影,我們變成了好朋友。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