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夾縫中的鄰舍:多族裔後代小說丨黃瑞怡
2024/09/06 16:38:45瀏覽843|回應0|推薦1

人與人之間,有不同就有張力。分化與對立並不只存在於公共領域,更存在於人際關係中。在不同文化碰撞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實踐「愛鄰舍」的功課?

精讀作品,主動討論,創意練習。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YR110《樂讀少年寫實小說》課程。

當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氛圍越來越對立,人際互動也就更容易產生問題。不同族群誤解甚至衝突的常見原因之一,往往在於過分簡化另一方。儘管理性上我們明白「刻板印象」有害無益,然而生活裡依然不自覺地輕易給「非我族類」戴上面具,掛起標籤:美國人都是餐餐喝可樂的?中東來的大鬍子客都有恐怖分子的嫌疑?亞裔學生都是功夫高手或數學天才?

分化與對立的問題,並不只在社會大範圍檯面上,只要有團體,就可能有紛爭。校園裡學生鬧彆扭,來跟師長告狀時用的詞彙往往驚人類似(「我」是何等退讓忍耐,「他」是何等無理取鬧、暗箭傷人......),然而,如果雙邊真如自己所說的忍耐、退讓、體諒、願意溝通,又哪裡來的這些指控?

從公共領域到私人空間,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分黨結派,這麼容易劃界線搞圈圈,這麼輕易不把對方當作和自己相似的人——複雜、軟弱,有夢想,會犯錯的人?

是不是把「對方」妖魔化,我們就不用面對自己裡面的邪惡?

是不是把「對方」踩在腳底下,我們就更容易活在自己假想的高度上?

我和身邊的少年,迫切需要學習——學習如何在這個衝突動輒升級,族裔動輒對立,同儕動輒動干戈,敏感政治切割了家人朋友關係(希拉蕊和川普2016年激烈選戰後,美國許多人與支援不同政黨的親友鬧翻了,半年不說一句話的比比皆是)的世界走出一條平和互動的道路。

如果單一族裔背景的人們,面對「非我族類」常有理解和溝通困難,那麼歐美近年快速增長的多族裔通婚家庭下一代,是不是自幼就必須在筷子與刀叉(或其他餐具)中練習平衡?從小聽著幾種語言成長起來的孩子,會不會更有希望找到世界共通的人際語言?

這些足跨兩族群(也可能兩邊都進不去)的混血族裔,從出生到長大到成人,天天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裡學習與掙扎,他們的故事,對我們應該有另類參照價值。小說如同寶貴的吊橋——即使有點搖搖晃晃——讓我從自己熟悉的語言和文化處境,走向陌生的彼岸,走近沒造訪過的天地。假期裡,我跟著兩本青少年小說去旅行,隨著少年大流士去了古國伊朗,和少女瑞秋擺蕩在芝加哥和波特蘭兩個截然不同的都會,發現異文化沖激起的水花裡,居然有我能指認的彩虹。

《大流士記事》(暫譯,Darius the Great is Not Okay, by Adib Khorram,2018)

高中10年級的大流士屬於美國成長最快的族群,即填表時族裔欄目屬於「其他」的那群。委婉地說,他是多族裔混血兒;難聽地說,他不是純種。

母親從伊朗來美國留學,認識了北歐裔父親。兩人戀愛成家,定居北美奧勒岡州,一年後有了大流士,再過八年後有了妹妹蕾拉。史書裡的大流士是古波斯王國偉大的君王,而現實裡的大流士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

他不屬於波特蘭郊區高中主流圈——就算他裝作若無其事,不理睬天天找機會欺負他,不停提醒他是個異類的同儕。

他也不屬於媽媽這邊的傳統波斯文化。小他八歲的妹妹蕾拉,能用流暢的波斯語和外公外婆視訊,報告學校大小事;而他的波斯語和爸爸一樣,只限幾個單字。

Darius the Great is Not Okay

更糟糕的,他是建築師爸爸失望的根源,從他的頭髮、體型、成績、個性,到他的憂鬱症,爸爸對這個長子似乎沒一樣滿意......大流士想,難怪爸媽隔了那麼多年才有第二個孩子——他這個先發嘗試顯然太失敗了!感謝上蒼,蕾拉在任何一方面都是他的升級版本!這麼完美的妹妹他沒法嫉妒,只能全心全意地疼愛她。

春假前傳來消息,外公腦裡長了瘤,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幾週後,他們全家上了經德黑蘭轉往伊朗中部省會亞茲德的班機。痛恨長途飛行的大流士一路擔驚受怕,沒料到這將是一趟深度發現自我與他人的旅行。

《墜落》(暫譯,The Girl Who Fell From the Sky, by Heidi W. Durrow, 2010)

少女瑞秋父母親的戀愛像童話:英俊的美國非裔軍官駐防歐洲,和豆蔻年華的丹麥姑娘一見鍾情,結為連理。身為軍眷,媽媽帶著瑞秋和弟弟們,跟著部隊在歐亞基地東遷西徙。小時候瑞秋從沒細想,為什麼假期時爸爸不帶他們回美國老家?為什麼爸爸那邊的家人她一個也不認識?

隨著瑞秋成長,父親酗酒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與母親的關係也漸漸走下坡。寂寞的母親有了婚外情,她相信那個男人會給她一個全新的未來——即便這表示她要帶著三個孩子從歐陸橫跨大西洋,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芝加哥。幾個月後,瑞秋悲劇性地成了地方新聞頭條。

瑞秋在醫院加護病房昏迷不醒時,生父守護床邊。然而當瑞秋一有起色,也許是害怕自己搞砸父親角色,生父即選擇離開,把瑞秋託付給他在波特蘭的母親和妹妹。

當12歲的瑞秋醒轉後,發現自己是母親和三個孩子跳樓悲劇中——意外?預謀?自殺?謀殺——唯一的倖存者時,她對活下去能有一絲一毫的興奮嗎?

來到波特蘭黑人區的瑞秋不僅要默默咀嚼劫後餘生的滋味,重組支離破碎的內在生命,還必須適應全新的環境與外在挑戰:一個有著海藍眼睛、咖啡色皮膚的孩子,如何在非裔與白人兩邊社群的推擠下找到自己的形狀?

奶奶收留了她,但絕口不提自己早逝的媳婦,沉默地抹去瑞秋一半的背景,一心想要瑞秋長成非裔窈窕淑女。但是「非裔」就是膚色、髮型、俚語的總和嗎?「丹麥人」就是母親以往常用生活單詞和家鄉點心的積聚嗎?

瑞秋在至親墜樓慘劇後,必須重建自己的身份認同,在族裔的巨大張力間找到平衡點——這不是教科書上的討論,這是她每一天的現實日子。她試了不同的方法,從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到假裝自己是百分百的黑人女孩,到重新面對自己複雜的背景與母親活著時的情緒深淵......幾年過去,瑞秋夢裡無止境的墜落,總算暫停。也許,她可以慢慢爬出族裔間的鴻溝,也許,有一天她可以自由飛翔。

The Girl Who Fell From the Sky

來到伊朗中部古城,因為外婆溫暖疼愛,和生平第一個好朋友的接納,大流士開始看到自己承襲了值得驕傲的傳統。因為與長輩和同儕有意義的接軌,他的靈魂終於不再漂浮。

大流士和瑞秋的故事極其不同,然而對於族裔議題又有一些值得參照的連結:

面對現實:族裔文化問題非常複雜,不是一兩天、一兩句話可以搞定。然而假裝沒問題,不會讓問題自動消失。瑞秋、大流士以及他們身邊的家人,都選擇過逃避現實,選擇過小心翼翼地活在自己的角落;然而故事的轉機,也都從他們願意爬出洞穴,在刺眼陽光下好好正視自己和他人的現實開始。

困境解套:面對現實後我們又要如何走出困境?

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慢慢地指責,慢慢地批評......):

瑞秋在找到抒發管道之前,曾經想像自己裡面有一個藍瓶子,她把一切憤怒憂傷不解裝進瓶子裡,再嚴嚴地堵上瓶蓋。我們身邊的許多邊緣少年,裡頭也有這樣一個瓶子,等待一個願意聽,不隨意定罪的人;等待一個適當的時間,讓他們可以打開瓶蓋,傾吐點滴心事。

一起做一件事:

大流士到了陌生的亞茲德,和剛認識的鄰居少年一起去公園踢足球,這個共同經驗是他們友誼發芽的土壤。大流士和父親多年相處困難,靠著每晚一起看一集《星際迷航》劇集,兩個不善言辭的人有了共通詞彙,有可以數算的回憶資產。在我們能夠和與自己似乎天差地別的人找到共同語言,深度交心之前,起碼我們要願意和對方在同一個時間空間出現。

擁抱沉默:

大部分人覺得靜默是尷尬的、不舒服的。然而當我們還在關係摸索階段,能夠靜靜守候,靜靜觀察也是一種祝福。瑞秋故事裡的神秘少年,在轉告瑞秋生父囑咐的消息之前,忍耐等候了許久。大流士的外婆和他語言不通,然而她以肢體溝通,清楚表達了她的接納。善意的沉默,表達了我們對背景不一樣人的那份尊重——比起張口就想傳遞自己的觀點,或是傾倒一長串問題,我們更應該學習靜默觀察的愛語。

接納過程:

大流士故事的英文書名「Darius the Great is Not Okay」在尾聲時有了不同意義,因為他終於領悟到,生命裡許多挑戰不是一蹴可及的。父親和大流士多年的憂鬱症,外公腦瘤後期,這些困難不見得有魔術程序解決——可是大流士開始接納自己與別人的不完美(It‘s OK to not be OK),這份接納是下一階段成長的起點,也是走向偉大的過程。

我任職的高中有許多社區服務的機會,其中一個叫做「愛心洗衣間」。參與者每週固定來到一個投幣洗衣店,帶著銅板和笑容,協助街友與低收入家庭洗衣烘衣。數月前我帶著幾個國際學生第一次參與。下了車,有些忐忑不安:這個社區顯然比較貧困,排隊等候的街友不是學生日常接觸的族群,洗衣店的投幣式機器她們也從來沒操作過......

這幾個嬌滴滴的富家女孩卻超出我的期待:認真服務了三小時,手沒停,臉上始終帶著真摯笑容。回程時,一個學生說她心裡有些難受,因為一個街友口音重,語速又快,她拼命想聽懂,還是沒法完全理解。另一個說,幾個銅板的洗衣烘衣費,他們要排隊等半天,等到了還一直道謝,讓平常完全不把這種小錢當錢的她,發現25美分硬幣的價值。又一個說,跟著媽媽來的小小孩好可愛啊,等她把英語學好,還要學西班牙話,以後可以講故事給他們聽......

手握方向盤默默開車的我,為這幾個學生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深深感動。和學校社區不一樣的投幣洗衣坊,不也是多元社會的角落縮影?多來幾次,我相信她們以後遇到「瑞秋」會從心裡接納她特別的外貌與複雜的內心;如和「大流士」打照面,也不會立即貼上隱形標籤。

當我們聞嗅不同地域烹調的特有氣息,嘗試把陌生菜色放進嘴裏咀嚼;當我們從閱讀中從生活裡體會,無論族裔背景如何,每個人都在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夾縫裡交錯拉扯。期待有一天,看到鄰舍有緊急需要時,我們的眼光可以超越種族。停下腳步,伸出手,打開錢囊,練習愛的功課——

地球村的時代,我們不都是彼此的鄰舍嗎?

從古到今的歲月,祂不一直都是你和我的鄰舍嗎?

切記對鄰舍,祂只有一個字的命令,值得我們這些不OK的人,一輩子學習。

(本文選自《尷尬少年遊》一書,橄欖華宣出版)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99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