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26 09:45:59瀏覽455|回應0|推薦1 | |
又到耶誕節。節日常和收送禮物相關,耶誕節也不例外。不過,如何讓聖誕禮物更能傳達聖誕精神?讓我們來看作者的分享。 有圖有真相,五官書寫,立體呈現。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W150《圖像智力課》。 感恩節剛過,耶誕節的濃厚氣氛隨即湧上。不少商家早在感恩節期間,就同步推出耶誕節商品。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與隔週的「網購週一」(Cyber Monday)更是來勢洶洶,簡直是「逼」著消費者「趕快買禮物!買好買滿!」 在美國,一般家庭不管景況如何,總會想辦法為孩子預備一些聖誕禮物。「耶誕節收禮物」仿彿是孩子們的「天賦人權」。 小時候在台灣過耶誕節,「收到聖誕禮物」好像並不是家中必有的儀式傳統——倒不是說都沒有收到禮物,只是並沒有那麼強調「非有不可」。不過,我們都滿期待教會送的「聖誕糕」——一塊像黑糖糕的方形點心,裝在小紙盒裡,上面印有騎駱駝的東方博士、馬利亞抱小耶穌在馬棚裡的聖經插畫。分送「聖誕糕」,似乎是台灣教會特有的聖誕文化,至少在美國多年,就再也沒吃過、看過聖誕糕了! 我們家在故鄉過耶誕節是很熱鬧的。全家信主後,對「耶穌生日」(注1)這種大日子當然要好好慶祝一番。在平安夜當晚,全家去參加教會的聖誕活動:除了聚餐、詩歌表演、話劇遊戲外,散會後還有「報佳音」的壓軸節目。 那時我和妹妹還小,並沒有跟著大哥哥大姐姐挨家挨戶去報佳音。可是爸媽會在家中預備好茶點水果,等報佳音隊來。那些報佳音的大哥哥大姐姐多是大學生,年輕熱情、充滿活力。年幼的我很喜歡跟他們混在一起,也很期待平安夜他們的到來。我覺得他們就像是另類的聖誕老人,用歌聲帶來了喜樂。 之後移民美國,我也升格成了「報佳音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還記得在冷颼颼的冬夜裡,幾輛車載著一群年輕人,一家一家地去拜訪會友,在門口唱《平安夜》。美國地大路遙,會友又住得分散,全部報完後已經快午夜了——也真難為那些排在行程後面的家庭,等門等得快睡著了吧? 這些家庭都很好客,報佳音團隊來時,少不了點心熱飲的招待。大多數老美家庭預備的是小甜餅、熱可哥或是熱蘋果西打——在頭一家嚐到時覺得挺有風味,可一連吃了三四家後可就吃不消啦!華人家庭的點心就比較豐富多變——像我的外公外婆就會熬一鍋八寶粥或紅豆湯圓,也有人家會煮好吃的米粉湯或是鹹稀飯呢! 除了到會友家報佳音,我們也到醫院或是老人院、療養院去報佳音。那些久病的患者或是老人家,看到我們來總是很開心——能在平安夜裡,為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人們帶來一點安慰與溫暖,應該也算是我們能力所及,可以送給他們的聖誕禮物吧? 每逢過年過節,爸媽也會邀請隻身在海外的大學生或神學生來家裡吃飯,不然就是送烤火雞給他們。他們也會燉湯或煮些粥,熱熱地送到醫院給住院的弟兄姊妹。 「寧可雪中送炭,不必錦上添花」,這是爸媽無形當中教給我的「禮物學」。 耶誕節期中,人人忙著預備禮物、收送禮物,但誰是那真正需要禮物的人呢?有人說當然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收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嘛!」不過我覺得,孩子期待收禮物,很多是因為大人的「炒作」。因為大人灌輸他們「耶誕節會收到聖誕禮物」的概念,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理當收到禮物」。 不過也有例外。我認識的一個家庭很有趣,爸爸總跟孩子說:「耶誕節是耶穌生日,收禮物的應該是祂。」所以他們家的小孩就不覺得耶誕節一定要收到禮物。因為「又不是我生日!」 我們在美國的大家庭,每年耶誕節都會推廣「愛心傳禮盒」,回應「好撒馬利亞人事工」(Samaritans purse)所發起的活動。每個家庭領取空聖誕鞋盒,回家用禮物裝滿它,再交回教會。統一收集好之後,送到「好撒馬利人事工」的據點。這些禮物,會發送到世界各地,讓許多貧困偏遠地區的孩子也享受「收禮物」的幸福。 對我們家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家庭教育機會。 我們教導孩子「施比受更為有福」,也幫助他們瞭解「給予」的意義:「你很幸福,有爸媽愛你,買東西給你,也常收到禮物。但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一輩子沒有收過任何禮物,包括生日禮物、聖誕禮物......」然後帶著他們去購物。我們也讓孩子想想:如果要送禮物給跟你差不多年紀的女孩或男孩,你覺得對方會喜歡什麼呢?這些禮物不用買貴的,就是一般小孩會喜歡或實用的東西。例如小玩具、文具,甚至小毛巾、梳子、牙刷,襪子之類的實用品。 當孩子開始有零用錢後,我們就鼓勵他們用自己的錢來買禮物裝「愛心鞋盒」。每年為愛心鞋盒活動買禮物,成了孩子必有的聖誕活動。看他們兄弟倆手提著購物籃,嘰嘰喳喳喳商討要挑什麼禮物,回家後費心裝禮物,把鞋盒的每寸空間填滿,然後興高采烈地把禮物帶回教會「上繳」,就心中暖暖的。 耶誕節送不送禮物?見仁見智。送禮物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但也有人很怕收禮物,因為覺得有人情壓力。收到禮物的,也不一定就比送禮物的感到快樂。我想到聖經上耶穌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祂說,當這些事「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時,就是「做在我身上」。我想,這種給祂「生日禮物」的方式,祂應該會很喜歡吧? 注1:其實聖經上並沒有說耶穌生日是在哪一天。聖經學者與歷史學家也不認為耶穌是降生在寒冷的12月裡。比較有可能的說法是在春末夏初時節。不過一般教會人士還是在12月慶祝「耶誕節」,重點是藉此紀念耶穌曾經降生,來到世間。 -END- 作者簡介 林滋恩 著有《美國袋鼠媽媽伴學去:1000堂親子溫馨共用的教育課》與《我在美國當媽媽:揭秘全美最獨特的親子教育課》。2014年第22屆漢新文學獎散文組佳作得主。如今依舊筆耕不輟,文章常見於北美華人主流媒體《世界日報‧副刊》、海內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國》、《真愛》、《傳揚》與《基督教論壇報》。2019年得美漢新文學獎小說獎。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