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在黑暗中的靈魂丨莫非
2024/12/06 11:07:09瀏覽473|回應0|推薦2

作家瓊瑤以輕生的方式溘然長逝,讓人唏噓。對生命感到茫然,是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歷。在我們的信仰中有一些「行在暗中的靈魂」,當如何看待?又如何陪伴?

觀察神性,洞察人性,神聖故事精彩紛呈。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W240《聖經故事書寫課》。

你認識行在黑暗中的人嗎?

我認識一位,他是一位失明的傳道人。

他能彈鋼琴,在大學教授音樂,生活自理毫無障礙。一次,我在上海服事完,馬上趕著搭機回美。在他家中,師母和同工熱心地為我解釋如何搭地鐵去機場。因為時間緊迫,我愈聽愈迷糊。他忽然開口說:「我帶你去吧。」怕我不好意思,又補充道:「反正我也要去那附近!」

結果那天,他手持拐杖,扶著我的手臂,一路邊走邊聊天,竟然健步如飛!在陌生環境中,我反而像是走在黑暗裡,全然依靠他的指示轉左轉右。心中不禁驚歎:這位眼睛看不見的傳道人,竟比我們明眼人還知東西南北啊!表面上是我挽著他的手臂,但事實上,我完全仰賴他的引領。一到機場站,他便簡單地道別,轉身飄然而去。看著他那瀟灑自如的身影,我感動得幾乎落淚。

很難想像,一個行在黑暗中的人,是如何前進。而在屬靈生命中呢?你是否認識那些曾經或正行在黑暗中的人?

靈魂的黑夜是否存在?

在屬靈經歷中,黑暗常象徵靈裡的低潮或絕望。簡單而言,這是一種行在暗中,沒有亮光的狀態。我自己也曾經有過一段黑暗的時期。

以往,我最大的特色就是內心總有一股持續的動力,促使我渴望學習、閱讀,並追尋生命的答案。然而,那段時間,這股動力忽然消失了!無論面對什麼事情,我都懨懨地提不起勁,整天渾渾噩噩......

直到有一天,一位熟識的姊妹來電慰問。聽了我的分享後,她提到一個陌生的名詞——「更年期前期」;並告訴我,這與年齡無關,有人來得早,有些人來得晚,甚至可能拖上好幾年。我開始翻書研究,發現自己的症狀與書中描述極為相似。於是,靠著研究養生和維他命組合,我逐步改善了自己的狀況,終於將自己從黑暗的洞穴中挖了出來。

原來憂鬱和低潮有著千百種面貌。我的憂鬱是出於內分泌失調,也有人是源於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這些無法簡單地歸咎於神的缺席,也不能全然怪罪信心不夠,更不應要求一顆枯萎的心要更多些讚美和感恩。

然而,基督徒在黑暗中,從世界得到的安慰和諒解,往往要比從教會得到的多。向非信徒朋友表達生命的茫然或情緒低落,或許還能獲得包容。因為世人習慣了黑暗,也生活在黑暗中,對光反而陌生。反而是向屬靈肢體坦白生命的低谷,會要戒慎恐懼些,生怕被論斷為認罪不夠、缺乏禱告、讀經不到位,甚至不夠愛神。

然而行在黑暗中,有時並非出於一意孤行,而是不知覺間,生命便升起了黑霧。我們所做的讀經、禱告或認罪,或許能解決一些表面症狀,但內在掙扎仍在悄悄進行。我們是否該承認,憂鬱也是一種癌症,需要當作病來醫治?患憂鬱症的人也像得了絕症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或死亡?

出於誤解,很多正處於屬靈黑暗中的人羞於啟齒,我們身邊很可能正存在一些不為人知,正落入黑暗中的肢體。也可能那晝伏夜出的影子,就是你。

幸好先知以賽亞熟悉這樣的黑暗,寫出這段文字:

你們中間誰是敬畏耶和華、聽從他僕人之話的?這人行在暗中,沒有亮光。當倚靠耶和華的名,仗賴自己的神。(賽50:10)

以賽亞描述了一位在路上行走的人。走到一半,忽然光收斂不見,彷彿藏進時間的縫隙中,黑暗瞬間湧入眼前。經文的希伯來原文直譯過來是:他走在深深的黑暗中,連一絲可以指路的光芒都沒有。

當我們行在光中時,能辨認方向,避開障礙,甚至清楚算出行程的終點。當我們行在光中時,既擁有行路的知識和辨別力,也有行路的篤定。然而身處黑暗時,這些優勢便全都闕如!我們只會感覺茫然、孤獨,好似被遺棄,被放逐進入了曠野。這種經歷,十架約翰形容是「靈魂的黑夜」。寫《屬靈操練的禮讚》(編注:又譯《生命的洗練》)的傅士德稱之為「心中的撒哈拉沙漠」;神學則形容其為「隱藏的神」。

然而以賽亞的重點,顯然不在於責罰我們為何行在沒有亮光的暗中,而是強調既已身在屬靈黑暗中,你當怎麼走——當倚靠耶和華的名,仗賴自己的神。換句話說,如何指認一個人是否對神敬畏和順服,就看他在黑暗中如何表現。

靈魂的黑夜又是怎樣的光景呢?生命中發生的苦難找不到答案,對常做的禱告、讀經等屬靈操練全都提不起勁;靈裡感受一片麻木,沒有任何一本書或講道讓你覺得有意義,更無法靠禱告或讚美殺出黑暗的重圍。生命只覺一片黑暗,神的光不見了!此時,我們能做的就像大衛,向神哭求:「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詩13:1)

在生命中的冬季向神哭求

寫《缺席的哭求》(A Cry of Absence)的馬丁· E·馬蒂(Martin E. Marty),描述他在第一任妻子過世後的心情——每當意識到痛苦或死亡,心中就像缺了一個洞,一陣冷風直透而過。他說:

當一段愛情死去或戀人變得疏遠時,冬天的霜凍就會在空虛中降臨......然而,當神很遙遠,神聖也遙遠,當上帝沉默之時,缺席即變成一片荒蕪的空間。

但他也說靈魂的冬季,與春夏一樣,都是靈魂中正常的一個季節。只是在這季節裡,比較難尋得安慰和諒解。在信仰中,我們總歡迎陽光普照的夏日,卻很難分享蕭瑟的寒冬。那些心中風暴不止的人,很難找到一對願意傾聽的耳朵。

然而痛苦若能清楚表達,會比較容易忍受。對自己身陷的泥沼,若能找出表述的方式,指認,並賦予語言,很多痛苦即可漸漸地化解。這和有他人代言還不太一樣。太多說不出口的痛苦,常會啃食靈魂深處。無法言說的沉默,也會在關係中形成難以察覺的侵蝕力量。從某些方面來說,那也是漸漸地走入死亡。

在黑暗中,我們可以依靠的真理是,神已洞悉我們的內情,即使我們無法說出口,祂依然明白。但即使如此,我們仍能向神傾訴,因祂決不會因為我們的黑暗而對我們失望。 雖然感覺上神好似藏起來了,但我們仍能憑信心確信——神從未離開。

以色列人也常反覆掙扎於「神在還是不在」的疑問中。當神彰顯大能,幫助以色列人屢戰屢勝時,他們感覺神與他們同在;然而在戰敗受挫時,以色列人又迷惑地四處詢問:「神躲到哪裡去了?為何不出手相救?」

救主——以色列的神啊,你實在是自隱的神。(賽45:15)

我們的信仰也常在這「神在或不在」的經歷中搖擺不定。許多時候,神明顯地讓我們感受到祂日日與我們同行。也有時如以賽亞,我們會為神「缺席」的經驗所苦。

以賽亞書中多次記載了人對神的抗議和質問,這些屬靈的負面情緒在聖經中坦然呈現,為的是描繪人類生命的全貌。我們既有歡樂與頌讚,也有哀哭與喊冤。靈魂的寒冬,也是屬靈經驗中的一部分。在這季節中,有無數基督徒正在黑暗裡徘回。

因此,我們的服事應為這些「靈魂的黑夜」預留空間,學會如何照顧自己,也學會如何陪伴那些行走於黑暗中的靈魂。

於靈魂黑夜中見到神

當我們身陷靈魂的黑夜時,切勿輕易將其解讀為小信或失敗。相反,我們應鼓勵自己和他人勇敢地信,並承認這樣的靈魂狀態確實存在。與其否認或逃避,不如坦然接受並與之共存。聖經告訴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將心中的痛楚毫不隱瞞地向神傾訴或哭求。

有些人選擇逃避神,實則是迴避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呈現在神的主權面前。然而,向神傾訴正是表明祂是我們生命的最終依靠。以色列人即忠實地記錄他們信仰中的光明與黑暗,沒有掩飾靈魂深處的掙扎與抗議。他們所寫下的哀歌,顯示即使在最深的痛苦中,作者都從未放棄對神的信靠。相反,在堅持、抗議與哀哭中,他們反而觸及了新的生命契機。 靈魂的黑夜,常是人遇見神的時刻。

想想,人類大約在一百萬年前才學會用火,但使用蠟燭照明的歷史只有五千年左右,電燈的使用更不過一個世紀。我們的遠古祖先有一半生命活在黑暗中,另一半則迎接日光。夜晚與白晝一樣,都是一天的組成部分。黑暗的存在來自神的創造,而唯有神知道祂為何要創造這無光的黑夜。

許多事物,也唯有在黑暗中才能看見。現代都市的光害讓我們難以再見滿天星鬥,但在自然之中,黑暗卻使星光更加明亮。年輕時在沙漠露營,我曾在摘下隱形眼鏡後,發現即使視力模糊,頭頂的星群依然閃爍得那樣清晰。正如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所說:

你無需坐在黑暗的外面。然而,如果,你想看星星,你會發現黑暗是個必要的條件。星辰本身既不需要,也不要求黑暗,但黑暗使我們能看見它們的光芒。

生命中,我們有時必須身處靈魂的黑夜才能見到神。這段經歷,也是學習完全仰賴祂的最佳時機。正如以賽亞所言:當倚靠耶和華的名,仗賴自己的神。

「仗賴」意味著仰仗與倚靠。我相信那位失明的傳道人為何會知東西南北,定是因為他已學會如何倚靠視覺之外的感官摸索方位。同樣,當神拿走了光,祂是在教導我們如何仗賴光之外的東西。顯然,這可以仗賴的對象會比光更好,更堅固,也更能指明方向——即我們信實的神。

更何況無論我們感到多麼風雨飄搖,神始終與我們同行。 正如主耶穌與門徒同舟共渡時的場景:

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可4:37-38)

在此,門徒的感覺是一片驚慌,好像要喪命了,卻未意識到主耶穌即使正在安睡,仍然與他們同在。相信很多門徒都曾經身處這樣的暴風中,覺得神遠離,不聞不問。然而,我們的呼召是為這些懼怕被淹沒的門徒代禱,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不至跌倒!

C.S.魯益師在《卿卿如晤》中也說:

但是,當你迫切需要他時,當所有其他的救援全都落空時,你發現什麼呢?一扇當著你的面砰然關閉的門,從裡頭還傳出上門栓——雙重門栓——的聲音。你乾脆離開算了,再多等,那種死寂只會叫人發慌。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魯益師這樣的感覺,神向他們關了門,還下了鎖。然而我們的禱告和陪伴,可以成為神輕聲細語的回應,以及不斷敲門的同在。盼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他人靈魂黑夜的守護者和代禱者。盼望我們自己也能如同那位失明的傳道人一般,在黑暗中前行時,不斷仰賴信實的神,且仍然可以健步如飛!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146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