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誕】重溫《聖誕頌歌》,活出慷慨之心丨劉嘉
2024/12/24 10:19:18瀏覽83|回應0|推薦1

三個改變之靈的到訪,翻轉了吝嗇鬼斯克魯奇的命運。耶誕節,作者借經典小說《聖誕頌歌》,帶我們再思聖誕的深刻主旨。

又到一年佳節時,當人們相互道出「Merry Christmas」的問候時,是否會想起這句話背後的真諦。「Merry Christmas」出自大文豪狄更斯的小說。作為「聖誕之父」的狄更斯從1843年至1848年,幾乎每年都要發表一部與耶誕節有關的小說。他的寫作深深影響了耶誕節在現代西方世界的價值和地位。

他所創作的小說《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更是廣為流傳,甚至被拍成電影,搬上螢幕。今年我又重溫了這部曾感動我的小說和其電影。《聖誕頌歌》表達的主旨和真諦是什麼呢?當我再次重溫時,「吝嗇」與「慷慨」二詞激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吝嗇界的天花板

《聖誕頌歌》中,作為馬利的合夥人,主人翁斯克魯奇也是馬利死後唯一的遺囑執行人和遺產受益人。斯克魯奇親手操辦了馬利的喪事,但他並沒有多麼悲傷,相反,他還在葬禮上大賺了一筆。斯克魯奇住在合夥人馬利的房子裡。在電影中,朋友馬利死的時候,蓋在眼睛上的兩個便士也被他順走了。斯克魯奇說,兩個便士也是錢。

外面天寒地凍,人們凍得上躥下跳。兩位紳士準備籌款,好讓窮苦人渡過難捱的寒冬。「成千上萬的人需要生活必需品,還有數十萬的人等待著別人的安慰和幫助。」但吝嗇的斯克魯奇卻無情地拒絕捐款。「這不關我的事,一個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兒,不去干預別人的事兒,就夠了。」

因為吝嗇、貪婪,他與未婚妻分開。未婚妻對他說,他已經被一個叫金錢的偶像佔據了。「我已經見證了你以前所有的高尚志向都像肥皂泡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地破滅了。你現在剩下的志向就是你的金錢慾望,唯利是圖,你已經被這些骯髒的交易侵蝕了。」不知道斯克魯奇是否為愛情沖昏頭腦過,但是他絕對被金錢沖昏了頭腦。

書中寫到:「他總會與人格格不入,不會賜給任何人一絲同情,永遠高高在上,人們都稱呼他為『吝嗇鬼』。」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簡直就是吝嗇界的天花板。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可惜,斯克魯奇眼瞎,完全看不到這一點,甚至貪財好物到了病態的地步。就如斯克魯奇的外甥所說:「他從來不用自己的財富。他也從不做任何善事。他也不讓那些財富給自己帶來舒服感。他甚至也沒有滿意的意思。」

脫胎換骨般的改變

書中一個女人說,如果吝嗇鬼斯克魯奇活著的時候能夠想通,對人仁慈和藹,在他臨終前,沒人照顧的日子裡,就會有人去幫把手;而他不會孤苦無依,一個人慢慢餓死,咽下最後一口氣。

連已經死去的合夥人馬利都急得要救他。馬利告訴他三個改變之靈的到訪,會改變他的生命。「如果沒有它們(三個改變之靈)的來訪,你就還會走我的老路,無法避免與我有相同的命運。」書中寫著:「他雙手合十,祈禱著自己的命運出現奇蹟。」

當三個改變之靈來訪後,他的生命視野被打開。《聖誕頌歌》裡馬利之靈來勸告斯克魯奇悔改的經歷,讓我想到路加福音16章19-31節裡主講到的比喻。財主富有無比,卻對門口的乞丐拉撒路非常冷漠。財主死後在陰間受苦,而拉撒路死了卻進了天堂。來不及悔改的財主只求能讓拉撒路回去警告自己的五個兄弟,不要再像他一樣,落入此等悲慘境地。

好在《聖誕頌歌》中,斯克魯奇的命運被翻轉了。纏著鐵鏈的馬利對斯克魯奇說:「我身上纏著的鐵鏈是我活著時自己鍛造的。我生前在乎的東西形成了這條鏈子——沒有其他人、沒有恩慈、沒有饒恕,只有裝錢的箱子、錢包和帳本。太沉重了!」

「斯克魯奇,你自己也纏著一條類似的鐵鏈子,只是你看不見而已。」斯克魯奇最終意識到自己的糟糕,並自言自語說:「這三個靈都是為了讓我醒悟過來。」三個改變之靈,激發出他的慷慨之心,使他慷慨解囊。改變之後的斯克魯奇,選擇「重新做人」,成了全新的人。

斯克魯奇經歷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他到教堂去,走在街上,拍拍孩子的頭,與乞丐交談,走進人家的廚房,發現每樣事物都讓他感到快樂。他成了孩子的好朋友,一個好老闆、好男人,他的好名聲在整個城市流傳。

家人們看完電影《聖誕頌歌》(2009年版)後,表示非常喜歡結尾的部分,也就是斯克魯奇被改變後的生命狀態。當吝嗇界的天花板,突破這個天花板以後,他的生命不再一樣。曾尖酸刻薄的斯克魯奇,現在卻讓身邊的人大喜過望,成了這個城市最有愛心的人。書的末尾寫到:「人們常常提起他,要是世界上有哪一個人知道要好好過耶誕節,那非他莫屬。」因為他願意悔改活出愛,身邊的世界也因著他的付出,而變得不一樣。

活出慷慨之心

在讀提摩太·凱勒《慷慨的正義》一書時,我發現裡面有很多「行義」的內容提到對窮人的愛。這種愛正是斯克魯奇悔改後所行的慷慨之愛。凱勒把這種愛稱為「慷慨的正義」。「這個世界上的資源和機會的分佈是不平等的。所以,如果祂賜給你世上的資源,而你不與他人分享,你就不光是吝嗇,而是不公義。」

凱勒認為,當今很多看起來非常真誠的信徒並沒有對窮人顯示出多少關切。很多信徒,都有一顆對窮人「沉睡」的心,是需要被喚醒的。當一個群體對周邊的社區活出「慷慨的正義」時,就會對社區產生影響力;群體自然就活出了愛人如己的見證。當我們對身邊人的需要無動於衷時,群體對社會的「行義」功能就處在癱瘓狀態。要知道我們的上帝一無所缺,但是我們身邊的人需要我們的幫助。

12歲的時候,狄更斯被送到一個黑工廠(黑作坊)強制勞動。那裡環境糟糕,他目睹了很多貧窮人的艱辛生活。這些經歷成了狄更斯作品的主題。他又是一個記者,他善於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那些身邊發生的故事。1843年,狄更斯作為記者,對黑作坊虐待童工事件做了報導。狄更斯聲稱自己「要像一個巨大的鐘擺那樣,替那些窮人們的孩子大聲呼喊」。在1843年12月,他寫下了這本受人喜愛的《聖誕頌歌》。他通過筆下的故事來吶喊,終其一生他都在進行改善窮人生活狀況的吶喊。

查理斯·狄更斯(1812.2.7—1870.6.9)

對於每一位跟隨者而言,那位聖嬰,為我們來到世界上。他捨去了生命,活出了捨己、慷慨的生命,我們也應當效法這樣的生命。重生得救後的新生活催促我們活出憐憫和慷慨的愛。同情和憐憫是有很大區別的。同情只是一種感覺,而憐憫是採取行動來滿足受傷人的需要。雅各呼籲我們要有一種活的信心,超越同情,走向憐憫。死的信心只會帶來空洞的感情。

一顆憐憫的心被積極地激發,以供應他人身體或情感的需求。有時我們提供食物,有時我們提供住所,有時我們花時間傾聽,給一個擁抱,給破碎之人帶來安慰。誠如狄更斯在給他的孩子講聖誕故事時所講到的:「基督信仰是愛鄰舍如同自己;是我們願意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待別人;信仰是對人溫柔、憐憫、樂於饒恕;是把這些美好的品質安靜地持守於心,永不因它們而自誇;是不以自己的祈禱誇口,不因自己愛祂而誇口;在凡事上以謙卑的心去努力做祂眼中看為正的事,這就是愛祂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轟炸英國造成的眾多損毀之一是一尊張開雙臂的巨大主的雕像。上面寫的是:「到我這裡來。」一群學生得以修復這尊美麗的雕像,但雕像的手已被毀壞。學生們爭論他們是否應該嘗試重塑基督的手,但最終他們選擇不去修復。現在的碑文是:「祂除了我們的手以外,別無他手。」

主的兒女要做他慷慨和憐憫的手,向受苦的人伸出援手,向世界展示他的愛,醫治這個受傷和黑暗的世界。當聖誕再臨,當我們的口說出「Merry Christmas」的時候,也願我們的整個生命也能夠成為他人的祝福。這也是《聖誕頌歌》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END-

作者簡介

劉嘉

曾為老師,多年前深受《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一書的影響,開始思考講台與書桌的服事。目前委身教會牧養和文字服事。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154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