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治療——人生低谷療癒的跳板丨玲言
2024/10/08 09:38:25瀏覽374|回應0|推薦2

電影能治病嗎?作者以電影《讓我心呼吸》為例,向我們展現了「電影治療」如何對症下藥,及其在各種人生問題所帶來的輕度精神困擾方面的治療作用。一起來瞭解。

時下網路流行很多名為「療癒電影」的精華片段,但其實電影正式成為心理學輔導師的工具,發展成一種「藝術治療」方法,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然而,基於電影豐富多姿的光影表達,觀眾容易投入和接受影片要傳達的意識,不只患者及家人,即使是普羅大眾,亦會從電影情節,得到安慰和人生啟迪。

在香港從事影視教育多年的陳家樂博士,在其所著的《福音與電影治療》一書中指出,「電影治療」(Cinema Therapy)之所以成為一門新的電影學問,源自加里·所羅門(Gary Solomon)和比吉特·沃茲(Birgit Wolz)提供了紮實的理論及系統的治療方式,將「觀看電影作為治療藥方」,以治療因難以面對人生各種問題而來的輕度精神困擾。電影治療師「必須謹慎選擇對症下藥的電影,內容需要」具正能量和生命價值」;陳家樂博士認為,基督教電影非常符合這一功能。

電影治療具備四個概念:

1.問責感

當求助者把焦點轉移至電影中的角色,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對錯時,會較易放下自疚感或責難壓力,可以更客觀地看自己的處境。

2.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當受助者看到主角的應對比自己差勁,仍能面對和解決困難時,可以得到激勵。

3.深刻的情感經驗(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

不少人經歷重大創傷後,容易產生逃避心理,可是越壓抑創傷反而越深。若他們能在電影中找到同路人,多會引發共鳴,覺得自己久藏的創傷得到分擔。

4.新詞(New Vocabulary)

求助者可以通過電影中的情境或用語,比較具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電影治療理念的最佳實踐地點是醫院。現時,以慈善性質於醫院內放映電影給病人觀看的「醫療電影院」(Medi-Cinema),在英國得到發展。如聖湯瑪士醫院(St. Thomas Hospital)便是世上少數設有「醫療電影院」的大型醫院。大部分病人都回應得到鼓舞,特別是長眠病榻、經歷痛苦的癌症治療、要動大手術的病者和家人。

如果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拍攝而成的,則更具說服力。例如電影《讓我心呼吸》(Breathe),便是改編自羅賓·卡文迪什(Robin Cavendish)的人生故事,其獨子喬納森·卡文迪什(Jonathan Cavendish)作監製,以紀念爸爸勇敢地面對病痛的一生。

廿八歲的羅賓正值盛年,外向好動,與一見鍾情的女友戴安娜共諧連理,在夢熊有兆的重重喜訊下,卻突然感染了小兒麻痹症的過濾性細菌,引致頸部以下全身癱瘓,必須依賴呼吸器才能延續生命。

年輕的羅賓無法接受下半生沒有尊嚴地殘存下去,執意尋死。他對任何人的勸勉都充耳不聞,一度連懷孕的妻子也不願相見;即使後來面對放在枕邊的新生兒瞬間悲喜交加,仍難敵內心的灰黯絕望,開始不再看孩子一眼。

羅賓甚至質問太太,何以在他的冷漠中仍時刻守在身邊,她答道:「我真的不知道為何,只是明顯地,我愛著你。」她坦言極希望丈夫能活下去,看到兒子長大,讓兒子也認識爸爸;並答應只要他放棄輕生的念頭,她會傾盡所能完成他的心願。羅賓告訴妻子,他已無法再抵受如囚牢般,身體只能連於呼吸器,整天躺在床上的病室困境。

電影《讓我心呼吸》劇照

要知道,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院方規定依靠維生機的病人必須住院,極度傷殘的病人很少有發言權。當黛安娜請求主治醫師批准丈夫出院,她亦掌握了呼吸器的操作時,卻遭到醫師斷然拒絕,並斥責羅賓,一旦離院,他必不能存活多過兩星期。

然而,戴安娜愛夫之心感動了慈心的病房醫師和護士,他們違反院規,協助羅賓逃離醫院,最終安全抵達由親友聯手改動以配合他殘障生活的郊外新居。本來酷愛戶外生活的羅賓,再次看到大自然時,抑鬱的心情豁然開朗,再次展示了笑顏。

生命的轉機接踵而來。羅賓看到兒子的嬰兒車時,靈機一觸,想到若把呼吸器放在輪椅底部,他便可以藉以離開睡房,進一步開闊自己的世界。業餘發明家挈友隨即將這概念付諸實行;接著更產生把配上呼吸器的輪椅組裝到汽車上的聯想,使他的活動範圍更大,甚至能到國外旅行。

當然,這也不代表羅賓的人生從此安然無恙。家中自然不如醫院般妥帖,小狗亂跑便曾拉脫了呼吸器的電源,差點令他喪命。在西班牙的旅程中,呼吸器忽然壞了,太太、兒子、舅舅鍥而不捨地按手動呼吸器以維持他的生命;就在千鈞一髮時,好友前來修理,化險為夷。不只如此,羅賓的朋友們亦是他的後盾。他們經常到他家做客,為他妻子打氣,猶如一整條村的支援者。

至此,羅賓啟悟到,昔日執著自己殘障的不幸,以為人生止於此,再無意義;但續漸發覺,焦點不應放在已失去的事物上,而是應注目剩下的可能性:他的身軀雖不能動,他的心卻因愛及他人而能起飛。

有一次在親友陪同下,羅賓到德國參觀一間所謂最先進的呼吸器病房——原來只是把病者像砌積木般安放在如棺材的「鐵肺」裡。其後他參加國際座談會,力斥只顧效率而忽視病人尊嚴的牢籠醫院生活;作為一位極度傷殘者,他指出自己的心願不只是生存,而是真正地生活,而他的努力就是可行的例子。

於是,羅賓四出奔走,尋求贊助人大量生產能放置呼吸器的輪椅,以造福相同病情的人;並為依賴呼吸器的癱瘓病人爭取離院的權利,重新賦予他們希望之光。羅賓積極面對殘障的陰霾和痛苦,原來醫生說他只有三個月的壽命,然而他多活了36年,至64歲才離世。

人生的下一站,世上沒有人可以預料。羅賓正當壯年竟驀然癱瘓在床,他走入幽暗的低谷,想逃避放棄;然而,太太兒子不離不棄的愛,好友的付出,不但令他看到另一線天,還可轉化苦難為別人的祝福。羅賓的獨子把父親鼓舞人心的真實故事搬上銀幕,更倍數地療癒世界各地落入絕望的靈魂,延續著父親有意義的一生!

電影《讓我心呼吸》劇照

聯合國在2008年開始落實《殘疾人權利公約》,而羅賓就是上世紀爭取極度傷殘者權益的先驅。他的人生見證著巨大逆境下的步步小突破,靠著妻兒、親友的愛,他不只存活,而且有意義地生活著。

這部電影的導演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就是在看了劇本後自薦執導,因為他的妹妹是一位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患者。編劇威廉姆·尼克爾森(William Nicholson)深為羅賓家的故事所感動,堅持不受分文,修改劇本直至家人滿意為止。羅賓去世後,羅賓的遺孀沒有再婚,餘生繼續為傷殘人士爭取權益。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裡裡外外,從情節、劇本、故事角色到製作團隊,都符合「具正能量和生命價值」的治療定義,值得推薦!

-END-


作者簡介

玲言

美國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Ohio)歷史檔案學碩士及歷史系博士,專研美國華人歷史。在臉書專頁「來,咬一口」分享讀書心得,並不定期為美國華文雜誌如《真愛》、《神國》、《傳揚》等撰稿。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1142087